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势互补,报业与新媒体并行不悖共同发展 不少人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将会颠覆传统媒体,加快报纸消亡的速度.我认为,"报纸消亡"的预言不符合世界媒体发展的历史走向,更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报纸在中国虽不可能长盛不衰,但也绝不会谁说消亡就消亡.报业与新媒体之间不是淘汰与被淘汰的关系,而是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到2044年,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此预言在国内外媒体界流传甚广,而去年报业经营遭遇困难。似乎又给这种“报纸消亡论”提供了实证。对报业同行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不少人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将会颠覆传统媒体,加快报纸消亡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可以肯定的说,未来的报业绝不仅仅是报纸业。宣告“报纸行将消亡”或许是不智的,但报纸在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被边缘化,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媒体研究者认为,报业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报纸产业,而是报道产业,未来的报业势必将转型为新型媒体机构。报与网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将是一种“共生关系”,“报即是网,网也是报”,媒体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界限分明。全媒体时代的媒体产业形态。差异性将会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4.
报业发展与新媒体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慧玲 《新闻世界》2009,(11):50-50
有人预言传统报业的冬天来了,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报业将会被新媒体取代。对此,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报纸发行量的下滑确实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纸就没有出路了。吸收、融合新媒体元素,向新媒体靠拢,这将是传统报业在网络时代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5.
报纸、期刊是传统媒体,而网络、移动传播的“手机报”等等是新兴媒体。去年下半年以来,关于传统媒体在“严冬”中迅速消亡、新兴媒体迎来发展春天的论调充斥着整个传媒市场,传统媒体的价值被严重低估。“新旧媒体”是否已经到了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程度?我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整合共荣共存,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传媒业内部竞争的基本格局。报业集团将会出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变革与创新,包括自身的变革,也包括融洽到新媒体中打造新一代传媒业,从而实现传统报业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报业发展新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受众层出不穷的需求为报业发展新媒体提供了发展空间,报业集团发展新媒体的浪潮潜流涌动。为积极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报纸出版业的挑战,2005年的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首次提出大力推进“数字报业”发展战略。两年来,我国报业已在理念层面对发展“数字报业”形成普遍共识,并在实践领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传统媒体不再单纯把新媒体看作竞争对手,而是视为相得益彰的伙伴。新旧媒体融合将成为数字时代媒体格局变动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因特网所引发的媒体变局的海啸还在波浪翻滚之际,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广播和便携式电子报等多种新媒体,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传媒界引发新一轮冲击波。新媒体时代随着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可抗拒地到来了!传统的报业,在新媒体浪潮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下似乎有些不知所措。面对读者大量流失、报纸订数下滑、广告收入锐减的局面,有人惊呼:以2005年为“拐点”的报业冰河期已经到来,中国的报纸会在未来30-35年内消亡。而美国  相似文献   

8.
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信技术在传媒领域的不断渗透,以互联网、手机媒体、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风生水起,成为传统媒体不容忽视的竞争力量,甚至威胁到报纸的生存与发展。美国学者预言报纸将在2044年的某一天最终消失,但是已经出版发行400多年的报纸真的到了寿终正寝的地步了吗?著名新闻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说,传统媒体不会消亡,消亡的只是过去的运营模式。对于占据中国报业半壁江山的地市党报来说,要在竞争中谋得生存,在转型  相似文献   

9.
自从报纸诞生以来,给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互联网相继问世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尤其是网络的产生,一度给报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有人预言报业即将消亡。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第五媒体的发展,也将给报业带来新的发展的契机,在第五媒体的模式下,报纸的盈利模式也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全球媒体巨头罗伯特·默多克近日发表名为报业未来:在陈旧中前进的演讲,在驳斥了网络将使报纸不复存在的预言之后,他认为,未来报业要改变发行方法,以期在未来达到新的发展高度。默多克说,报业将逐渐从一个物  相似文献   

11.
李安 《新闻世界》2013,(9):106-107
近年来,传统媒体受到了网络媒体、互联移动媒体终端等新媒体的挑战,“报纸消亡论”、“电视消亡论”等各种危言耸听的论述层出不穷。在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手持终端的流行与普及,的确严重冲击着传统媒体,报纸读者也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技术及渠道的创新发展与融合不会导致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消亡,它会促进传统媒体联合起来建立全媒体信息平台的同时,加速传统媒体以自身优势加强内容创新的进程,成为与新媒体并存的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年底以来,《新闻晚报》、《竞报》和《天天新报》相继休刊,他们都有相似的困境:读者流失、效益下滑。笔者认为,休刊并非报业的没落,不代表着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就会很快消亡,既然报纸走向了市场,这就是不可避免的,从报纸与新媒体的对比、从报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来看,纸媒仍然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困境之一:读者流失受新媒体冲击,近年来,报纸的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严重,有些年龄较大、阅读报纸多年的读者还保留了对报纸的  相似文献   

13.
“第四媒体”互联网出现时,许多人怀疑电视垄断媒体行业的地位是否将会动摇,比尔·盖茨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大胆预言:随着在线视频产品日益发展,互联网将在5年内“颠覆”电视的地位。其实在广播出现时,许多人也提出报纸要消亡;而当电视出现时,则有人惊呼广播要落幕了。这几年,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事实证明,  相似文献   

14.
原阳 《新闻采编》2009,(3):36-38
比尔·盖茨在2005年时预言,今后10年报纸将失去原有意义,大量信息将通过电子途径传达到受众。美国北卡罗列莱纳大学的菲利普·梅尔教授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从报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看,上述言论并非危言耸听,报纸的确在受到新媒体的威胁。不  相似文献   

15.
婉婷 《新闻爱好者》2010,(3):104-10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必然会对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决不会因为新媒体的产生而导致广播媒体的消亡.这正如报纸、广播继而电视一样.前者并没有因为后者的产生而消亡.而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只要我们把握好广播的优势.充分挖掘资源,  相似文献   

16.
周锋 《今传媒》2010,18(10):114-115
媒介的发展历史表明,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深深影响着以往的旧媒体。如今,在经数字技术催生而产生的新媒体的冲击下,关于"报纸消亡"的声音不绝于耳。数字新媒体的诞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重创了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报业。但数字技术也为报业的涅槃提供了机会,这正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17.
解放初期大陆私营报业消亡过程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私营报业在全国解放前后逐渐在大陆消亡。对于这个问题 ,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弹压”、“禁止”和“命令”的结果 ,也不能绝对地说旧有报纸全部“被中共关闭或归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考察 ,我们既不否定解放军进城后对具有反动政治背景和立场反动的私营报业的封禁和接管 ,也必须承认该类报纸的消亡过程是多渠道的。大陆私营报业的消亡 ,既有社会制度更迭的原因 ,也有历史的和其自身的原因。大陆私营报业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孙琦  刘冰 《新闻窗》2008,(1):21-22
报业集团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近两年,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数字媒体的冲击下,报纸寒冬论、拐点论弥漫整个报界。2005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新闻学教授菲利普·梅尔甚至做出了报纸将在本世纪50年代前消亡的预言。如果还按照旧有的模式去运作,报业集团的发展就极有可能受挫。报业集团的转型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世界报业开始进入低谷之年,报纸的"消亡论"和报业的"寒冬论"争议四起。然而同时,更多的报纸媒体不甘示弱,相信着报业春天一定会再次到来。它们尝试驾驭媒体环境,掌握竞争主动权,从报纸文体改革入手突破新媒体变局,保持传统纸媒优势的同时给了新媒体一个热情的拥抱。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报业发展格局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些对报业发展非常不利的观点似乎逐渐占了上风.认为现在是报业的冬天。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菲利普-迈尔教授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给出了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宣称中国报纸可能在30-35年内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