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穆先生青年时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庙,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好奇地问:“这古柏虽死,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別的树!”钱穆问:“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  相似文献   

2.
苗欣 《中学文科》2007,(6):57-57
余秋雨的《道士塔》共分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文路教学法”分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开始并未谈“道士塔”,而是说莫高窟大门外的景象,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及时提问学生:文章开始部分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引出“道士塔”)如何引出“道士塔”的?(门→河→地→塔→道士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好处是什么?(使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这就是简单的文路教学法,下面按照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第一部分的线索图。  相似文献   

3.
一、课文导入(略)二、研析课文(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l.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罪人、小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王圆箓相关的视频资料。从照片上看,王道士…  相似文献   

4.
一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不厌其详地列举了许多年代,如:20世纪初年、1900年5月26日、1905年10月、1907年5月、1908年7月、1911年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的根源所在。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相似文献   

6.
如同在心中压了一块青石板前行,艰难而又步履蹒跚,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无奈、痛楚和茫然是阅读余秋雨先生《道士塔》的感受,那种无边的忧愤该是本文诗化语言的功效。本文的语言几乎每一个语句都以情感“着色”,都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无奈之语这部分语句主要是针对“渺小”、“卑微”、“愚昧”的敦煌文化罪人王圆箓而言的。且看他的出身:“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他是那个时代最普通的一个农民,历史的巧合使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  相似文献   

7.
一篇《道士塔》,一个王道士,唤起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一支车队,一把铁锁,浓缩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悲剧!作者用幽默的语言作外衣,包裹着“良知”和“道德”,对一个民族坚守不了自己的文化财产的悲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朝廷和官员鲸吞文物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相似文献   

8.
《道士塔》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之中有许多饱含强烈感情、像诗一般优美的词句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玩味。现分析如下:⑴“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全文的感情基调———悲凉,同时用“朔风”的“凛冽”、“塔群”的“破落”来进一步烘托“悲凉”的气氛,再加上“夕阳西下”一句意味深长的点染,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为中华民族这条东方巨龙受到侵害后的衰弱而感到痛心和愤怒;也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来。(2)“……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入了余秋雨的历史散文《道士塔》。余文以充满忧患意识的语言记述了中华民族永远难忘的一段文化屈辱史,我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这篇课文时,好学的学生们问了许多专业性的问题,增加了我对藏经洞诸事的兴趣,为此查阅了许多资料,觉得还可以给原作加一些注释,便于全面、历史的看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中《道士塔》一文,饱含作者余秋雨先生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是由学者的责任感与历史事实的矛盾引起的,又是作家的爱国情思在与历史事实碰撞时的激烈爆发。由于上述情感针对的是深厚的背景和多样的对象,又深蕴了作者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深邃思考,所以作品的情感体现出复杂的特点。细细品来,《道士塔》里的情感应该包含以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的《道士塔》讲述了一个敦煌石窟的罪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全文对王道士批判的篇幅不占少数,但仔细想一想,王道士到底有多大罪过?他能承受如此之苛责吗?王道士在莫高窟内粉刷壁画,锤毁雕塑的确给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少损失。可是我们一直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苛求王道士是不公平的。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爱好,所做的一些事无非是打理他的“家”。他的“无知”与“愚昧”都是我们强加给他的“罪名”。我想如果王道士当初知道这块圣地的价值,他是不会做出这一切的。可是在那个吃喝都成问题的时代,又…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所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一文中有两个别字,现指出来,希望再版时更正。①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此句中的“倾泄”应为“倾泻”。《现代汉语词典》中根本没有“倾泄”这个词,只有“倾泻”,意为“(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相似文献   

13.
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的《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学习这篇散文并没有太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并未急于抛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作者与王道士并非同一时代的人,但文中的叙述却那样具体生动,这是否有些违背历史事实?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相似文献   

14.
一、历史“现场”的目击者历史宛如一只漏斗,荣耀与屈辱,高贵与卑贱,似乎无所不包,而又无一不被漏掉,最终只剩下漏斗本身。关于“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历史的记载除了一方依稀的“碑文”,恐怕也只有一张面目模糊的“照片”了。然而,这具历史的干尸在书写者想像之网的打捞下,居然令人不可思议地复活于现世的视界之中:“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  相似文献   

15.
拜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文化苦旅》),我顿觉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想到近一个世纪之前,在敦煌莫高窟中本已沉寂了许久的经卷、绘画被人悄无声息而又堂而皇之地强行装上马车,一车车地消失在沙漠尽头时,我的心头又涌起了一阵酸楚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道士塔》是一篇内涵丰富、深沉厚重的文化散文。文章以王道士破坏和贱卖敦煌文物的史实为依据,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表现了作者痛苦深邃的思考和愤恨交织的感情。我希望能够通过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和学生一起倾听历史沉重的足音,了解酿成莫高窟文化悲剧的根源,完成一次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反思与探讨目标既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生成。本文特别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故教师直接预设了教学目标。教学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课文中的描写和叙…  相似文献   

18.
一《道士塔》的开篇并不怎么突兀,只是以通常的游记手法从“面”上介绍了莫高窟大门外的“塔群”。作者用“破落”和“悲凉”点明了景物基调,然后将笔触指向其中一“点”——王圆箓的墓,于是引出了故事的全部和情感的生发。“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一句,对王道士作了是非判定,要言不烦、明确无误,为全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接着对王道士肖像的描写和来历的补说,与“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形成比照,作者的情感取向一目了然。“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中的“不幸”用得非常妥贴,突出了历史的严重错位和民族的无尽悲哀。面对…  相似文献   

19.
东郭先生牵着毛驴走在赴京赶考的路上。毛驴驮着个口袋,口袋里装着书。忽然,从后面窜出一只狼,龇牙咧嘴地说:“东郭先生,你还认识我吗?我就是两年前那只被你救过,而又毁在你口袋里的狼——的儿子!”东郭先生大吃一惊,问:“你来干什么呀?”狼恶狠狠地说:“你没想到他还有个儿子吧!今天我要为父报仇——吃了你!哈哈!”东郭先生眼珠一转,装作迷惑不解地说:“为什么要吃我?我救过你父亲,说起来我还是你父亲的救命恩人呢!”小狼问:“你既然救了我父亲,为何又要和老农串通来谋杀我父亲?”东郭先生假装吞吞吐吐地讲:“你父亲真可怜!先是被老农骗进…  相似文献   

20.
《道士塔》是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的卷首名篇,于2003年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课本。这是一篇戏剧式地记叙敦煌文化惨遭出卖,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的随笔性散文。全文用语凝练,却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使凝练的散文有了厚重的力量。《道士塔》的语言具有凝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