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57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提出:"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要研究极地。"为此国家派了学习极地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到莫斯科大学深造,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南极事业推迟了几十年。时光荏苒,1978年中国科学家再次提出对南极考察的建议,得到了国家认可。1983年,我驻美大使章文晋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递交加入书,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中国人几百年的"南极梦"终于得以实现。1985年  相似文献   

2.
<正>抵达南极考察船穿越了太平洋,终于抵达南极。中国要建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选在哪里?南极是一个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而且对于自然环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考价值,因此也成为强国间的争夺目标。在1957年至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有12个国家先后派出上万名科学家踏上南极洲,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南极考察。从此,人们希望了解、亲近、考察和开发这块处女  相似文献   

3.
<正> 1985年9月27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召开了《南极文献数据库》鉴定会,参加鉴定会的有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及有关研究所、北京图书馆、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气象局、国家地震局及北京大学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同志听取了《南极文献数据库》的工作报告,参观了南极文献卡片目录,对共编制目的、收录范围、资料来源、编制原理和使用价值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讨论,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4.
正对大多数人而言,南极是一个遥远、寒冷、神秘的地方。1985年,中国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先后在南极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等4个站。从1994年至今,中国科考船"雪龙号"每年都去南极考察,为上海大型渔船入渔南大洋捕磷虾开辟了道路。捕南极磷虾的地理位置在南纬60度,靠南极洲的西北面,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附近。离南美国家如智利较近,或者穿过麦哲伦海峡,到阿根廷和乌拉圭都不远。捕虾后到阿根廷、乌拉圭卸货或修船,都很方便。从2009年开始,上海开创远洋渔业公司7000吨级大型捕捞加工渔船"开利号""开裕号""开富号",都到南极冰海捕捞过营养丰富的磷虾。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2,(8):49-50
2008年岁尾,一个女记者开始了她的南极探险之旅,她从长春出发,经深圳、香港、巴黎、布宜诺斯艾丽斯,飞到地球最南端的乌苏怀亚。从那里乘坐了9天9夜的破冰船,抵达南极大陆。宛若童话仙境的南极大陆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辽阔无边的冰原、巨大奇异的冰川、蹒跚成群的企鹅、有些人几十年  相似文献   

6.
张雪梅 《传媒》2001,(7):54-55
“极端”体验 2000年12月7日至2001年2月21日,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员,我赴南极乔治王岛采访。我在南极跨越了千年,仰望离祖国最远的一面国旗升起。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算得上是一次极端的体验了。在南极的50多天里,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到最后一天离开我和越冬队员拥  相似文献   

7.
1996年10月,北京,国家海洋局办公大厦静立一隅。走进南极办公室,记者认识了他——一位其貌不扬的中年人。1.7米出头的个儿,面色黑红,一副和蔼可亲的脸庞透出几分执著的憨厚。浓眉托出一双深邃而极富洞察力的眼睛,显得格外明亮有神。这位普通的中年人就是三下南极,荣立南极考察一等功的科学家,中国南极研究所党委书记、南极中山站站长颜其德同志。oP L  相似文献   

8.
再赴南极超越自已张岳庚南极,冰清玉洁,气势恢宏。她不仅有叹为观止的冰盖,憨态可掬的企鹅,遮天蔽日的雪暴,更有由这一切带给观者的那种宠辱俱忘的独持感受。但我1997年再赴南极,更强烈的是另一番感受。1990年12月2日至翌年4月12日,我作为中国南极考...  相似文献   

9.
国家极地档案馆是在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领导下,集中管理南极(包括北极,下同)考察档案资料的事业机构,是国家南极考察档案资料的统一保管基地和咨询、服务中心。 南极考察档案资料是指我国各单位和个人从事南极科学考察、建站、航渡及参加国际间有关南极事项的活动,直接形成(或收集)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数据、图表、声像、标本以及其它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随着我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发展,参加南极考察的人员和单位逐年增多,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南极考察档案资料,这是考察人员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档案局十分重视南极考察档案的收集管理及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探索南极的又一次征程,挺进被称为“人类无法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继极点、磁点、冰点之后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无论从科学价值还是战略意义来看,找到并登上这个点对于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历时150多天的征程当中。科考队成功穿越了魔鬼西风带这片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  相似文献   

11.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是山西作家张锐锋先生,书稿交给我的时间是2010年1月.匆匆翻过几十页,粗犷的印象是大题材、主旋律、散文化.如果单从市场零售的角度来看,并不怎么令人兴奋.然而,从获奖的潜质和增益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是一部可以随手放置的稿件.点击网上搜索,发现自从1982年我国正式启动南极科考以后,出版过的相应图书,文学的、科普的、专业的,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不乏大部头,也不乏轰动者.近几年,南极的关注度显然没有以前高.尤其是中国人登上南极最高点冰穹A建立昆仑站以后,虽然出版过参与某次科考的随队记者和随队医生的手记各一种,却没有一都能够反映完整全貌.南极科考活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代表着中国在南极的实际存在,怎奈这些年吸引眼球的事情太多,南极有点审美疲劳,好像被抢了风头.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是新鲜感和稀缺性的空间吗?  相似文献   

12.
引子南极曾是一个沉默的冰雪世界,她遥远而又神秘,她充满限险但又魅力无穷,在近百年内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探 寻南极大陆的脚步。而对江西人乃至江西电视人而言,南极仅仅是一份向往,也只能是一些做节目时偶尔欣赏一回的素材带。可是,就在公元1998年12目23日,江西卫视记者郑志杰、张龙带着江西电观人的羡慕与嘱托,更带着一份骄傲与光荣登上了南极大陆。并在这个银色的半岛上扬起了“江西卫视”的旗帜,向江西人民,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了江西卫视的不寻常之举。艰难的跋涉郑忠杰、张龙从南极平安回来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新闻媒…  相似文献   

13.
万頔 《中国出版》2023,(S1):221-226
北京时间2020年1月10日凌晨1点50分(智利时间1月9日下午2点50分),青年科学探险家温旭抵达了地理南极点,成为首位独步南极的中国探险家,也创造了单人无助力无补给抵达南极点最长路线的世界纪录。如果不是他一步步咬牙坚持,就不会有“独步南极”这段曲折动人的故事。《极地大探险·独步南极》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少总社”)《我们爱科学》编辑部于2022年倾心制作的科普图书。  相似文献   

14.
南极海豹     
《全国新书目》2023,(9):30-33
<正>这是一部书写南极科考事业的科普纪实长篇作品,记录了一位科考工作者在南极日常艰苦且枯燥的科研工作之余的心路历程,以及作为一位中国极地人对南极事业强烈的热爱、担当和期望。通过他笔下叙述和拍摄的南极世界,读者可以进一步认识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了解科考队员在南极艰辛与快乐并存的生活,以及南极独特绚丽的自然景观和可爱的南极生物种群,有助于宣传中国极地事业,提高全民的极地意识,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勇于探索极地奥秘的信心和理想。  相似文献   

15.
去南极旅游     
2000年,中国第17次赴南极考察队员的队伍里多了6名特殊的人,他们是鹭江出版社出资组织的““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中的人文学者,包括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伦理学家何怀宏、主持人兼学者邵滨鸿、鹭江出版社的策划编辑阿正、哲学家周国平和记者唐师曾。这是中国人赴南极考察历史上最接近普通人身份的一次。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17.
相聚在南极     
在温情脉脉的南极夏季,一个夕阳柔和的傍晚,我们一群记者在中国南极中山站主楼前合影留念。记下我们此次难得相会、异常卷奋的瞬间。我们中有来自电台、电视台、报社的,有来自杂志社和电影制片厂的。其中来自香港、台湾和澳大利亚的新闻、摄影艺术工作者,格外引入注意。虽然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来自不同单位,但我们同是炎黄子孙,同是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在中国南极考察事业走过了十年光辉灿烂历程之后的今天,在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国南极考察站中山站,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为中国南极考察事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引言一九八四年底,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开赴南极,揭开了我国科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这一科学事件引起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激发了他们为和平利用南极事业作贡献的巨大热情.我系师生正式申请参加一九八五年度中国南极考察,并积极开展课题准备工作,他们迫切需要有关南极的各种情报资料,以便了解世界各国南极考察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动向,以期使我国的南考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有一个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视听界》1993,(Z2)
各位听众:现在播送录音报道: 《进入南极圆的中国女性》。 (出南极现场音响:风声,混) 这里是地球最南端的南极文森山,地理位置南纬78°35’,西经85°35’,海拔5140米,皑皑冰雪终年覆盖着这块不能苏醒的陆地。从1956年到1987年,  相似文献   

20.
如何去南极     
去南极旅游的人早已有之,早在1910年,伦敦的托马斯库克旅行社就提出要组织游客前往南极洲探险,但直到1958年,第一批100名游客才搭乘阿根廷的“埃凯雷乌尔斯”号旅游船抵达南极大陆。此后,南极旅游逐渐成为世界旅游界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