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EMAT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EMAT技术检测车轮踏面近表面研究的意义,对EMAT技术、装置、探头作了简要说明,介绍了用EMAT技术在实验室和生产现场的试验情况,阐述了用EMAT技术检测车轮踏面近表面危害性缺陷问题。  相似文献   

2.
DF8B机车车轮踏面剥离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车轮踏面剥离的具体情况出发,简要分析了造成DF8B机车整体车轮剥离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包西机务段DF8B机车运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止轮铁鞋或者是木楔式止轮器都是自然放在钢轨上与车轮贴合,靠车辆重力压紧来实现止轮,这两种止轮工具与钢轨之间不固定,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外力原因产生滑动,导致止轮工具与车轮踏面之间出现不密贴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止轮是失效的,而钳夹式止轮器是固定在钢轨之上,一般的外力作用不会使止轮器产生滑动,所以避免传统的止轮铁鞋或木楔式止轮器与车轮踏面之间出现不密贴的现象,实现安全止轮。  相似文献   

4.
时光的车轮已经悄悄碾到了三月.当你匆匆走在校园的小道上,有没有下意识地看看路边的季节树?它们早已枝繁叶茂.当你从书卷中抬起倦眼,有没有想过去野外踏踏青?此时的野外早已经草长莺飞.  相似文献   

5.
通过MV-DP090-02B激光轮廓传感器获取轨道车辆轮对踏面轮廓影像信息,再将物体表面轮廓位置转化为三维点云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降噪和特征提取,然后对踏面轮廓进行三维重建。文章结合轮对踏面动态测量实验,对轮对低速转动过程中的踏面轮廓进行了扫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基于MV-DP090-02B激光轮廓传感器获取的三维扫描点云数据及相关数据处理,可以动态测量轮对转动过程中的踏面轮廓;MV-DP090-02B激光轮廓传感器能够满足实验室的测量需求,操作简便,是“轨道交通车辆机械检修”课程实验中轮对踏面轮廓获取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千朵柳絮飞,万簇木棉红,不经意间,三月末的潮声踏着青春和季节的旋律,伴着虫鸣和鸟语,注入了滨河大道飞驰的车轮;四月初的花儿、  相似文献   

7.
财会之星     
花开花又落,春去春又回. 踏着时光车轮,我们都要长大,都要步入社会、走向独立. 作为当代职高生,在机遇与挑战同时粉墨登场的未来社会里,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你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而在有限的职业生命中,如果不进行预期、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目的:高速列车车轮磨耗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因素较多。本文旨在发展及验证一个高速列车车轮磨耗预测模型,对高速铁路轮轨型面设计、车辆悬挂参数设计、车轮镟修计划的制订及降低运营维护成本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点:1.建立一个包含车辆轨道动力学仿真、轮轨局部接触求解、车轮磨耗计算和型面平滑与更新策略的高速列车车轮磨耗预测模型;2.利用跟踪测试的高速列车车轮磨耗结果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3.修正USFD磨耗函数,使得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更为吻合。方法:1.在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中建立CRH3型动车组拖车的动力学模型,对武广高铁的实际线路进行统计,采用统计的虚拟线路代替实际线路;2.利用Fa Strip进行轮轨局部接触求解;3.采用修正后的USFD磨耗函数进行车轮磨耗计算;4.利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论:轮轨界面状态对车轮磨耗具有较大的影响;直接采用已有的磨耗模型进行车轮磨耗预测可能会导致一定的偏差,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正才能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多功能小车     
材料:一次性饭盒,小木棍,皮筋。 制作方法 1.做车轮。用圆珠笔在硬纸板上比着瓶口使劲划几圈,切下圆片做车轮。 2.装车轮。在饭盒下侧两角分别开小孔,穿入一根小木棍,车轮用皮筋固定在木棍上,将车轮分别插入小孔。 3.插标记。用红、绿、黄纸做3面小旗,分别插在车上。 4.做乘客。仍用一次性饭盒材料,做成  相似文献   

10.
王洪武 《老年教育》2014,(10):39-39
<正>退休十多年来,接送孙女孙子上学放学成了我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种难以舍弃的"业余爱好"。前些年,我骑的是笨重的老式自行车,近些年"鸟枪换炮"改骑电瓶车了。踏啊踏,骑啊骑,刚刚把孙女送到初中,如今又要送小孙子上小学了。我的车轮还要继续滚下去,这倒不是儿子儿媳要求的,而是自己乐意去做的。因为"接送孩子"这个活儿其乐无穷哩!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实现红外图像中电力设备故障区域的提取,提出改进PCNN(脉冲耦合神经网络) 的故障区域提取方法。基于Otsu 算法(大津法,又称最大类间差法) 计算红外图像的最优分割阈值,作为PCNN 迭代的初始阈值。以最大类间方差作为PCNN 模型的收敛判据,实现红外图像自动分割以提取电力故障区域。实验表明,该算法与Otsu、K-means、传统PCNN 方法相比,能够更全面、精确地提取电力故障区域,为后续故障类型识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刑事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的情形,直接影响主观罪过的成立与否、成立形态,并最终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承担。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违法性认识错误与犯罪故意的关系上,对违法性认识错误与过失的关系研究相对缺少。违法性认识是轻信过失的必备要素之一,违法性认识错误阻却轻信过失的成立;违法性认识不是疏忽过失的构成要素,违法性认识错误不阻却疏忽过失的成立。在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情况下,只可能存在疏忽过失一种罪过形式。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教学中应强调的几种图像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处理方法有很多种,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图像增强、图像编码、图像复原、图像分割、图像识别等方法的使用,重点把握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设备的历史点检数据,应用基于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故障的特征向量组和故障的模式识别和匹配进行了探索,为设备的预警和预知维修奠定了基础。最后,基于这一方法建立了故障模式识别模型,并以某石化公司的具体设备为例,讨论了该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步态识别是一种根据人行走方式的不同来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本文构建了一个FPGA控制的步态识别系统,实现了对人的自动、准确、实时的识别。系统的功能为:在简单背景下,从视频序列中分离运动目标,计算其特征值,并与步态数据库数据进行逐一比对,进行鉴别。采用构建的系统对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步态数据进行识别,达到了90%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BP神经在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用于模式识别时,存在训练准则和分类准则不一致而导致的样本识别率降低和网络训练速度缓慢的问题,采用了可拓学的扩缩变换,通过在输出空间中用一个特定的区域(称作教师区域)来代替教师信号,然后将可拓神经网络用于变压器故障诊断中。通过实例证明,可拓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速度有了极大提高,模式识别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7.
l OverviewContal~ ID autOlhatic recognition is mainly used insupervising and coalal syStems of cuStoms cochlner flowThe system is Installed at entae of port We usecOinner iD to fetch custom data of the condoner tOcheck and validate the coutape and also supervise andcO~l the syStem ~ dlsthee using network at thesame time COlhalner image iD autothatlc recognition isthe kernel of the systelnl"l The Paper stUdies arecognition technique after image captUre We useadaptive image segmentation,…  相似文献   

18.
依据学习水平指标,对采集到的学生考试试卷利用动态模糊聚类方法,建立了考试试卷诊断聚类问题的标准;基于广义贴近度和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给出了待识别试卷的诊断归类方法;并讨论了试卷的诊断专家数据库系统建立的基本思路。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9.
阐述超声波A扫探伤过程中焊缝缺陷波动态波形特点与探头的检测方式有关,指出识别出探头的检测方式对缺陷的智能识别至关重要。利用Matlab工具箱中的图像处理模块对超声波检测中探头位置识别,并确定出探头的检测轨迹。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快速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Generally we think it good to tolerate and to accord recognition. Yet both are complex phenomena and our teaching must acknowledge and cope with that complexity. We tolerate only what we object to, so our message to students cannot be simply, 'promote the good and prevent the bad'. Much advocacy of toleration is not what it pretends to be. Nor is it entirely clear what sort of conduct should count as intolerant. Sometimes people are at fault for tolerating what they should not, or for tolerating what they should find unexceptionable. So virtue does not always lie with toleration. Tolerance can also seem condescending; should we therefore replace it with recognition? But recognition may not be able to coexist with the disapproval that makes toleration necessary. However, not everything about toleration and recognition is controversial; there are fixed points from which students can grapple with the issues presented by bo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