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制計算尺     
我系教学法教研组对仿制计算机作了重点的研究,在我系讲授计算尺的使用和原理的同时也进行了计算尺的试制工作,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供中学教师参考。一尺面的翻印尺面是计算尺的主要部分,因为计算都必须用尺面上的刻度来进行。尺面的自制,有的书刊介绍用笔按对数值来画,如樊恆铎编“计算机的原理和用法”中要我们摹仿现有计算尺来划线性;又如苏联中学教师要我们依对数表来划线(见”1954年第4期“自制计算尺”一文)。计算尺的刻度必须具有极高度的准确性,用笔来画是无法刻准确的,更不用说花费的时间,这是不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的。另一种办法是把现有计算尺摄成底片,再来洗印,这个办法花费时间较少,但是  相似文献   

2.
计算尺是乘、除、乘方、开方、对数五种运算的利器,本刊1957年1月号魏宗舒同志曾将它的基本用法作了介绍。为了使教师们在讲授计算尺使用法时有更丰富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本文再介绍一些计算尺的简捷使用法;并推荐一种国产的鼎丰厂5471号双面计算尺。它是参照了进口货KE重对数双面计算尺而作了若干的改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取销了B尺,事实上在一般运算中几乎都用不到B尺,我想用惯了计算尺的人都可实际体会到这一点,因此这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措施。笔者使用该尺已有多年,效果很好,但另方面又感到某些尺度  相似文献   

3.
在教对数计算尺这部分教材时,我们在理化教师的帮助下,用照相术制对数计算尺的尺面,自制了计算尺。我们的做法是:先画一张对数计算尺的样板,然后用照相机拍摄,再把冲洗出来的照片贴在自制的尺身上。可是,第一次试验失败了,误差太大。大家进行了分析,原因是由于球面象差。在重拍底片时,我们把光圈缩到最小,并且延长了曝光时间。结果效果较好,精确到三位有效数字。大家非常满意。如果样板上的刻度画得再准些。精确度还可提高。  相似文献   

4.
除了口算、笔算以外,人们还使用工具进行计算。 计算工具是逐步发展的。在我国,古代有筹算,后来有珠算。在国外,有表算(对数表,三角函数表)、尺算(对数计算尺),图算(诺模图)、机算(手摇计算机),以至近代出现的电子计算器、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5.
今年开学初,我们访问了利港公社的十二个生产大队和一部分生产队,了解到生产队的会计和记工员,很多对于珠算除法不够熟练,而在日常工作中计算工分、分配产品等都经常要应用除法,算起来很费事。怎样帮助会计克服这个困难?我们在教研组里开展了研究,大家发挥集体智慧,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除法计算尺”。制成后,曾送到大队和生产队里去试用了一个的时期,又作了两次改进。据用过“除法计算尺”的会计反映,这个工具使用方便,可以节省很多时间。“除法计算尺”主要用于生产队计算工分,它的构造(见附  相似文献   

6.
郑树忠 《历史学习》2006,(10):36-36
在现行的《中国古代史地图册》中有反映每个时期的“朝代尺”。“朝代尺”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1.明确每个朝代(时代)的起止时间。如:战国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唐朝是公元618年—907年。2.明确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如:贞观之治(公元627年—649年);开元盛世(公元713年—  相似文献   

7.
这组体育“多功能分数尺”是我在体育教学中自己设计制作的,该组尺(2把尺子): 一、用途:能测小学3—6年级跨越式跳高的高度及其相对应的分数,测1—4年级立定跳远及其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一、研制形象教学教具1、研制足迹、年龄、身高测算尺。本人与吴旭艺副教授研制的教具《足迹、年龄、身高测算尺》获学院一九八七年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此项形象教具、填补了我国刑事侦察教学足迹测算教学工具的空白。为国内仅有,国外尚未发现,论文和样尺通过了国内有关专家的鉴定。目前设计已由上海计算尺厂生产为正式产品,应用于教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新增了“尺规作图”学习内容,引发了不少学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并就尺规作图的教育价值、学习进阶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例如,张丹教授认为,尺规作图具有“能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等的理解”“是一种学生实际执行的操作,  相似文献   

10.
一、《公元干支互查尺》《公元、干支互查尺》是换算古代干支和公历日期的一种可供试用的工具。《互查尺》由三部分构成:定尺、滑尺和附表。定尺分上、下两栏,都标有干支名称和相应的代号,供换算日期之用(用法见例四、例五)。上栏从左端“C”处(辛酉58)起,每十年画一道粗横线在上方,供换算纪年之用(用法见例一、例二)。滑尺最上端一横行(D行)标出公元纪年的千、百位数。滑尺中间各行方格内标记着公历12月16日至下一年3月10日的日期;其间的黑体数字表示公历月份,并代表该月的第一日,其余日期五天一标。滑尺左端第一竖列是农历月份,若某年有闰月(见所附《两千年闰月  相似文献   

11.
道具:四开图画纸一张,蜡笔一组,长尺一把1.请爸爸妈妈协助小朋友在图画纸上画出8×5的表格一份。在第一排画上sunny(晴天)、rainy(下雨)、cloudy(多云)、windy(多风)四种天气;第一列上则标出周日到周六的日期。(如图1) 2.请爸爸妈妈每天早上问小朋友“How's the weather?(天气如何?)”,让小朋友用“It's——.”的句型来回答。(如图2)  相似文献   

12.
我在1959年第2期“数学教学”中曾经介绍过一篇“于振善尺算法的新发展”,其中主要是介绍利用方形尺算器解一元方程与多元二次方程组。现在我再介绍几种能用方形尺算器来解的无理方程、指数方程、对数方程和三角方程的题目,供爱好尺算法的同志们研究和参考。因为计算的题目备有不同,所以天尺或地尺也可以用特制的尺子来代替。 (1)若天尺是对数天尺,地尺是正数地尺时(见图1),利用天尺在地尺上滑动就能解无理方程。  相似文献   

13.
<正>李岚老师的这堂直播课,以尺规作图的历史引入,通过对五种基本尺规作图之一的“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进行深入剖析,引发“为什么要这样作图”的思考,总结出尺规作图的流程“草图—分析—操作—验证”,引导同学们根据作图痕迹辨别作图类型,根据题干要求进行作图分析、逆向推理,从而把复杂尺规作图问题分解为若干基本作图问题.  相似文献   

14.
阅读文言教材与其它古籍,有关度(表长度)、量(表体积)、衡(表重量)的一些用语,时有所见,且散见各篇;而今不少成语如“一发千钧”、“雷霆万钧”、“咫尺天涯”、“退避三舍”、“百舍重茧”、“千钟万斛”、“锱铢必较”、“毫厘未爽”等也习用频频。为检阅方便,换算如下:(一)有关“度”的:仞:7尺或8尺。例:一片孤城万仞山。  相似文献   

15.
《日干支计算尺》的作者邹崇光,是我校数学系副教授。他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有很深造诣,而且文史知识比较广博。1984年由我校学报发表的《日干支计算法》,在史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的同志来信,热情肯定文章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反映文中应用数学知识较多,不便于推广。根据读者的反映和建议,邹崇光老师借助数学公式及有关文史资料反复推算和验证,现已研究出《日干支计算尺》。尺中数学公式a(N)=5N+〔N/4〕+8以及A(N)=a(N)±K系经过严密的数学证明,可根据日干支计算出公历年月日,亦可根据公历年月日计算出日干支。运用这个计算尺保证对公元后日干支计算完全正确,至于公元前历史上存在的两说,应以本尺定取舍。 《日干支计算尺》对历史研究和教学都有参考价值,可加工做成历史课教具。请海内外历史专家鉴定,如认为有实用价值,有愿意批量生产者,本文作者愿提供技术咨询。  相似文献   

16.
阅读文言文,有关度(表示长度)、量(表示体积)、衡(表示重量)的一些用语,时有所见;而今有不少成语,如“一发千钧”、“雷霆万钧”、“咫尺天涯”、“退避三舍”、“千钟万斛”、“锱铼必较”、“毫厘不爽”等也习用频频。为检阅方便,现例释如下:一、有关“度”的用语1.仞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释:仞——7尺或8尺。2.寻例: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 释:寻——8尺。3.常例:故上失寻常,下得寻常。(《韩非子·杨权》) 释:常  相似文献   

17.
课题:核舟记     
关于“二黍” (1)古人以黍粒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单位,是因为黍粒大小匀齐,轻重均等,而且没有大的变化。从出土的唐以前的黍粒看,与今之黍无异。“二黍”,就是两个黍粒的直径长度,也就是黍尺的二分。黍脱去外壳以后称作黄米,两粒黍和两粒黄米,无论是直径的长度和重量都不一样。统编教材把“二黍”解释成“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是不准确的。 (2)长约八分有奇”与“高可二黍许”是合乎比例的。明清都是以黍尺为标准尺。这里说的“八分”,就是八个黍粒直径长度的和。核舟以8∶2作长高,是完全合乎一般船体比例的。 (3)我国的度量衡,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据《家语五帝德》篇载“黄帝治五气,设五量”。而长度单位,以一粒黍的纵长为标准,叫作一分,九分叫一寸,九寸叫一尺。这就是古律尺,或纵黍尺。以后朝代又有横黍尺并行问世,即以十个黑黍粒的横宽度为一寸,以十寸为一尺。以后,有的朝代以  相似文献   

18.
计算尺的应用很广泛。在高中代数里紧接着对数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数计算尺的构造原理,并熟练地运用计算尺来进行计算,是教学这一章的重要任务之一。我认为进行对数计算尺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1.应该紧密地把对数的理论知识和对数计算尺的构造原理与使用方法的教学联系起来。 2.应该充分地给学生多练习的机会,并且要培养学生经常地利用计算尺来进行计算的习惯。这里,我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利用对数的首数知识来讲定位法则在对数计算尺的教学中,除了课本中所讲的一些理论知识外,使学生掌握定位的法则,是一个重要关键。在学习对数的计算时,已经为定位作了准备,应该充分利用这已有的基础。因此在教学定位法则时,和对  相似文献   

19.
1数学1572年(420周年) <意> 蓬贝利(R.Bombelli,1526—1572)圆满地解决三次方程的不可约情形,指出不可约情形常有三个实根。这是虚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年,在他的《代数》一书里,第一个用连分数来逼近平方根。1632年(360周年) <英>奥特雷德(W.Oughtred,1574—1660)发明圆盘计算尺。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在注重结论的同时,突出形成概念、推导公式、总结规律、解答例题的全过程。向学生展示探求知识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和提高数学能力。例如“10减几”的教学可作如下设计: 一、引导发现1.教学10—9和10—1。出示乒乓球实物图: (1) 教学“10—9”。①在上图中有10个乒乓球,请你猜一猜纸片下盖住了几个? (1个。)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因为9和1能合成10,纸片上有9个,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