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是经常性的,生动的提问给课堂带来生气。但有时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提问,回答好这类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艺术,处理得好,会使课堂教学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2.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记忆来回答问题。一种情况,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的思考,只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如,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吗?另一种则要求学生从两个答案选择一个。这类问题学生只需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所回答的句子一般要求和教材上的一字不差,如,我国的政权中心是什么?回忆式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没有提供让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不能使用。一般来说,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通过这类问题,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材料。此外,通过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3.
一、回忆式提问这类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记忆来回答问题。一种情况,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的思考,只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如,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吗?另一种则要求学生从两个答案选择一个。这类问题学生只需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所回答的句子一般要求和教材上的一字不差,如,我国的政权中心是什么?回忆式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没有提供让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不能使用。一般来说,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通过这类问题,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材料。此外,通过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二、理解式提问这类问题可分为两种。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观点等进行辨析,以便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现在大多数家庭普遍只生一个子女,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这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吗?2.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例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有什么不同呢?一般来说,理解式提问用来检查学生对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4.
“提问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向老师提问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课堂教学中留出一段时间由学生向老师提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或无法解决的难题,由老师当堂回答:如果是比较容易回答的,或有争议的问题,或者是可以展开的问题,就启发学生来回答或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一、研究学生心理,启发学生提问学生是独立的人。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特征。教师对学生实施的影响和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过滤和取舍才能发生效果。学生是新鲜感最强的人,弗洛伊德认为:小孩子的好奇心在不知疲倦地提问题中显示出来。学生在发新书时,一本本地翻着看,兴趣盎然,喜新和好奇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好奇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最强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当主体,学得生动活泼,除了老师提问恰当外,还要对学生回答提出要求。 (一)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说完整的话。学生口算:“27+973”时,一般只说“等于1000”,而不先读题。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的问题时,往往只  相似文献   

6.
刘丹 《辽宁教育》2006,(9):36-37
一、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好,回答不出来,验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从头讲到尾;要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间接或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非常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课堂教学以“问答式教学法”为主的今天,教师的提问经常会出现这些问题:问题琐碎,杂乱;问题或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甚至偏题。学生要么无需思考,要么无所适从;由此,学生感到一直被老师被动提问,有时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故意不思考、不回答老师提问的逆反情绪。教师放不开手脚,对教案是“步步为营”。  相似文献   

8.
王戎 《教育艺术》2003,(3):42-42
上课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呼应,是教师检测学生掌握、理解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强教—学互动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由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客观原因,有时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不能作出很好的回答。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也容易产生沮丧、失败、畏难的受挫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相似文献   

9.
王华 《教师》2009,(18)
所谓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或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生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回应或回答.  相似文献   

10.
建构式生态课堂要求老师不得不有效提问.通过课堂有效提问,不仅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从词的界定,现状,重要性,及策略谈谈课堂有效提问.一、课堂有效提问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整堂课教师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有的教师在提问时,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热闹,提问停留在一问一答的低层次水平上,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2)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3)提问时间仓促,学生没有时问思考.(4)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学生不知所云,无法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不是完全正确,没有悉心地爱护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充分地肯定和热情鼓励.(5)提问不到  相似文献   

11.
贺州市八步区实施课改三年了,我分别到了其中的三所农村完小听数学课。现在,老师们都开始根据新课标理念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不够注意。听课时发现,老师都没有设置让学生提问的情境,课堂上没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这些学校的高、中、低年级的三个班的部分学生及教师调查“为什么会现出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1)自己胆小,有问题也不敢问;(2)习惯听老师讲、老师问,没想到向老师提问题;(3)自己蠢,能听懂老师的课已不错了,哪有问题提;(4)老师不理睬自己这无名小辈,我提问题也是白提。老师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做学生的时候,在三味书屋里,曾经这样问过他的老师: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先生怎么回答呢?鲁迅描写道:“‘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学生提问,老师一时答不出也是常事。比如这“怪哉”,就需查查资料。老师不高兴学生提问,一听到自己答不出的问题就怒形于色。这不大好。 现实生活中,颇有一些不欢迎学生提问的老师。鲁迅的老师被学生问住时,还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而今有的教师却采取不懂装懂的态度,或胡编乱答,强词夺理;或闪烁其辞,巧言诡辨。其结果,以讹传讹,害人不浅。这种做法,似乎维护了自己的“师道尊严”,实则有失威信。  相似文献   

13.
在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在一些曾相识的作图题面前束手无策,而他们一旦看到别人的解答时便豁然开朗,不觉得那么难,只是自己没有想到而已,有时也能做出来,却回答不了老师的提问“是怎样想出来的?”究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维呢?一般说来,解答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成了教师的“教学专利”,常常是教师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确定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很少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甚至把“消灭问题”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一堂课结束后,结果学生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就被认为是好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渐渐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问的习惯,并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力求去揣摸老师的提问意图。这样就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提问六忌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仅就课堂提问应该避免的几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忌只有“敛聚性”问题弗雷泽和路德尼兹基把提问分为“敛聚性”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敛聚性”提问一般只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回答这类问题最普遍的心理活动是“回忆”。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是不是?”等等。“发散性”提问,答案是开放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的行为习惯。一节好课,不仅要有“敛聚性”提问,更要有“发散性”提问。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现代教学论,都把课堂提问(包括口头提问、书面设问和自学思考提纲)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常用的几种课堂提问 1.引趣激疑性提问。这类问题一般是在学习新课的开始或者教学内容的转换时提出,一般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它具有激疑性,以便能够使学生产生惊奇或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可以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任意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很快地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时学生就会感到惊奇,很想知道老师用什  相似文献   

17.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贾小飞 《语文天地》2014,(28):32-33
目前,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如果教师注重问题的有效性,注意提问方式,将会使学生受益更多,也会让自己更加成熟,成为一名优秀的有影响力的教师。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1.无意留白式提问有的教师会习惯性地问道:“两只黄鹂鸣什么?”学生一齐回答:“翠柳,”“一行白鹭上什么?”学生高兴地回答“青天,”……这种无意留白式提问,教师只想复习一下或只是随口一说,本来没有问的意思,但是学生的热情高涨,配合  相似文献   

19.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常见形式,老师通过课堂提问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让老师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分析课堂教学提问策略如何构建,并提出提问教学策略实施原则和注意点,旨在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一般是答对了,做老师的点头赞许,叫坐下,答错了,或者由于过分紧张一时答不上来,总得站一阵子,等老师或其他同学把问题的答案说完整了,才让坐下去。我们也是这样做法。可是,这样做法时间一长,我们看到敢于举手回答老师提问的人就渐渐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直只是埋怨学生不动脑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教改后,一次座谈会上,学生发言说:“我们回答老师的提问,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