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四时期是汉语诗韵的新旧转换时期。新诗人在"诗韵价值重估"中提出废旧韵、造新韵的理论主张。初期新诗存在大量无韵诗,但多数新诗仍然有韵,在现代诗韵、用韵位置、换韵方式、平仄互押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五四时期诗韵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是:构想诗韵现代模式、探讨诗韵平仄互押、土音入韵历史价值和重造新韵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2.
百年来,伴随着汉语新诗的兴起和发展,我国诗人和学者积极探索汉语新诗的用韵问题,编纂了百余种面目各异的新诗韵书。本文收集、整理和分析了其中55种新诗韵书的分韵体系,具体分析了各韵书之间的分韵歧异及其产生歧异的原因,重点评析了产生重要影响的十八韵分韵体系及十三辙分韵体系,以期找到新诗韵书分韵的基本规律,推进新时代的新诗韵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汉语新诗有幸同时接受了中西诗歌的用韵传统,在百年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传统型、现代型和无韵体三种基本韵式。传统型韵式偏重传统继承又有所改造,其新变表现为:由音数整齐诗行韵发展为音数参差诗行韵;由相隔一行押韵发展为相隔多行押韵;由同韵持续到底发展为有规律地换韵;由四行节偶行节韵发展为多行节奇行节韵。现代型韵式偏重西律借鉴又有所创新,其创新表现为:由韵式固定模式发展为韵式自由模式;由单用西诗韵式发展到杂用西诗韵式;由单独使用脚韵发展为多位诗韵并用;由使用同辙诗韵发展为采用近似辙韵。汉语新诗在借鉴欧洲无韵诗体基础上出新,出现了依据放松传统音律来建构音律的无韵诗、依据词语同音堆集来建构音律的无韵诗和依据对等复现原则来建构音律的无韵诗。  相似文献   

4.
伟大领袖毛主席生前十分重视我国诗歌的发展问题。早在一九五七年毛主席就指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①对新诗的缺点和要求也提出了重要的意见:新诗太散漫,记不住。应该精炼,大体整齐,押大体相同的韵。毛主席并且提议:可以搞一本“新诗韵”,——专为写新诗用韵较宽的韵书。②毛主席提出搞一本“新诗韵”的要求已经二十年了。广大群众在诗歌创作中十分迫切需要这样一本新诗韵。本文仅就新诗韵的韵辙划分问题,谈一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走上了历史舞台。新诗创作要求有新诗韵。赵元任首先编出《国音新诗韵》,张洵如编成《北平音系十三辙》(1937),黎锦熙等编出国颁《中华新韵》(1941),嗣后有近百种韵书(含论文)陆续问世。这些韵书的作者背景复杂,所编韵书体系不一,存在审音矛盾、宽严失准、缺乏韵谱归纳等问题,出现了诗人用韵不予理睬的尴尬局面。本文基于对现存各种韵书的分析,提出了若干新诗韵编纂原则:坚持共同语标准音的原则、符合语音科学的原则、从众性原则、宽严标准统一的原则、规范性与普适性相统一的原则、允许多样共存的原则,并提出了15个严韵和13个通韵的韵部系统。  相似文献   

6.
运用韵系列表法和韵系数理统计法考察温庭筠词的用韵,将温词的用韵与初唐、晚唐、五代、宋的诗韵、词韵以及他本人的古体诗用韵进行比较,发现温词以诗韵入词,有一定的存古性。晚唐时词受到诗韵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后来的词韵格局。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个性差异使不同民族诗歌呈现各异风采。汉语的普遍性重音、音节响度大等,提供了比英语强大得多的韵资源,新诗废韵论者的荒谬性在于对母语特性的"无视"。中国古老的《诗经》很可能是英语诗常用韵式"交韵"和"抱韵"的源头。《诗经》对诗韵活跃而多样的探索,也许激活了商、周歌者的艺术天赋,《诗三百》成为中国诗歌的经典。尽管"交韵"和"抱韵"这两种英语诗较常用的韵式不一定很适用于汉语诗歌,在汉语语境里不一定具有表现力优势,历代诗歌以及新诗利用这两种韵式也不多,但这些探索和对诗韵相当积极的态度,还是具有极高的价值,它可能激活一个时代的诗性智慧,推动诗歌质量提升和繁荣。  相似文献   

8.
新诗的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由此建行构节形成音顿连续排列节奏和意顿对称排列节奏两大体系。新诗的用韵方式有传统式和现代式两种,新诗韵律除节奏和诗韵外还有同音堆集等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9.
词是格律诗之后又一诗歌样式。词的分段、句数、字数及其与音乐的关系,明显地不同于格律诗。但是,词的平仄格律,无疑受了格律诗的深刻影响。词的用韵,与格律诗的用韵,也有一定联系。 填词用的韵叫词韵,写格律诗用的韵叫诗韵。诗韵、词韵间有先后传承关系。南北朝开始出现供诗人选词押韵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乃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后来有唐代孙愐的《唐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南宋刘渊的《壬子新刊  相似文献   

10.
音乐美是中外古典格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具有同构性。本文具体分析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的组织功能、音乐调式和诗歌韵部的色彩、音乐的转调和诗歌的转韵、调式和韵式对节奏的影响、汉诗"衬韵"与西洋"ab"韵等同构关系,从中外传统诗歌韵式中为新诗韵建设提供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