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3.
数学情境教学是在语文情境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情趣,培养探索能力和探索方法,主动、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4.
许春 《广西教育》2014,(45):104-10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情境,给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在探索中自主发现数学的本质,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一、在"摆一摆"中触摸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陛和创造性的发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有了兴趣可使人的脑细胞运动加快、神经紧张、精力集中、思维敏捷,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必要的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冯燕 《甘肃教育》2013,(23):74-7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情境是承载数学知识的载体,学生可通过自主探究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获得新的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策略。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创设现实性情境、操作性情境和活动性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时根据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初中数学知识一般为定理、定律、公式等,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数学学习忽视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人理解、体验、需求和感悟。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验显示,情境化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融入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最  相似文献   

11.
韦波 《贵州教育》2009,(7):37-37,39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谈论数学:既抽象又乏味,难学,让人昏昏欲睡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2.
林良坤 《师道》2007,(7):78-78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即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各种问题背景。这样的背景应该是现实的和有趣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单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乐学、会学。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刘保国 《湖南教育》2003,(17):30-30
《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和自主探索等活动来实现。而这些数学活动的开展,大多必须以数学情境为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同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数学具有亲切感,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必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想方设法将数学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产生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愿望和对数学的无限向往,实现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时机创设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下面就数学课如何创造情景,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从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还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8.
林运蓉 《教育艺术》2008,(12):15-16
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提供多样化的情景方式,让学生去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文旨从数学典故、数学史;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现实背景;数学悬念;数学活动和数学实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去组织教学,让学生去喜欢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效果最为明显。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兴趣,丰富小学的数学课堂。文章就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激励学生去参与、去体验的过程。而以问题情境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进行数学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比较有效的方式,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数学课堂中应用。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感到。用以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是否有价值,是否突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将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值得我们教师作深入的思考。本文即以此为主题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