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秋实 《记者摇篮》2004,(4):23-23,58
导语不是对新闻简单的总结.不是笼统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它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点上。好的导语体现的是新闻事件中最有意义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导语写得精彩.就能抓住读者,否则读者就溜掉了。  相似文献   

2.
元莉华 《新闻知识》2005,(10):56-57
新闻之于读者,犹如珍馐佳肴之于食客,是人欲求先睹为快,先尝为快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读者却总嫌我们报纸上的新闻乏味,特别是所谓主流媒体的“重要新闻”甚至头条新闻,卒读者更加寥寥。其故安在?原因是记者把大量的不是新闻材料的东西充斥于新闻中。  相似文献   

3.
新闻之于读者,犹如珍馐佳肴之于食客,那是人欲求先睹为快、先尝为快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读者却总嫌我们报纸上的新闻乏味,特别是所谓主流媒体的“重要新闻”甚至头条新闻,卒读者更加寥寥。其故安在?原因是记者把大量的不是新闻材料的东西充斥于新闻中。为了说明问题并规避麻烦,  相似文献   

4.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5.
现在,很多读者不爱看我们的报纸,大量的一般性的新闻充斥版面,不少新闻含量很少的甚至毫无新闻价值的报道,只是满足了极少数读者的需要,与一般读者距离很大,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浪费了新闻资源,更重要的是疏远了与读者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占领市场。只有千方百计地对那些大量存在的一般性新闻进行提升和打磨,才能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报道质量。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稿件的质量往往是以题材取胜的:而一般情况下,重大题材或者是热点、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传媒为了在竞争中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新闻的采集上可谓是绞尽脑汁,通过创新各种新闻手段挖掘新闻资源,以求最大程度地占领读者市场。对于地市报而言,先天条件不足是影响报业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一方面本地地域狭窄,新闻资源不  相似文献   

7.
李晓东 《记者摇篮》2005,(10):48-48
新闻视角,是指采写者选择把握新闻角度的着眼点。在相同的新闻事件中,由于选择的视角不同,作者写出的新闻作品就会大不相同.表现出新闻价值也是良莠不齐、有高有低。因此,选择好新闻视角.是新闻采写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对外报道中,选择好最能引起国外读者共鸣的角度,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9.
秦勇 《记者摇篮》2004,(9):21-21,23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顿曾经说过:“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锈饵。如果导语索然无味,读者看完导语就不再往下读了。”杰克海顿的话充分说明了导语在新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这种文体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振 《新闻知识》2001,(9):45-45
读者在阅读时,总是先看标题,在知其新闻大概意思之后,再选择感兴趣或关心的文章细读。在各类新闻体裁充斥的报面上,现场感强的新闻,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读者为什么相对喜欢这类新闻呢!众所周知,现场新闻的特点能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读性,但现场新闻自身的优势远不止这些。首先,现场新闻符合新闻规律———新闻要求新鲜的原则。人们常说新闻姓“新”,说出了新闻的主要特征。这里的新除了时效新之外,要注重的是内容的新,这才是新闻本质的“新”。现场新闻这种体裁,要求记者必须最集中的体现“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贺娟 《新闻窗》2007,(5):123-124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英语新闻在新闻传媒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很难读懂新闻英语,这除了与英语基础有一定关系外,与了解新闻英语的结构特点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从新闻英语结构特征入手,结合英语阅读技巧,为读者介绍阅读英语新闻的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视工作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一项基本功。但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新闻,又空又长,今天李书记讲话明天张厂长强调,一个套路。”也常有作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其主要弊病就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 式化,报上常见的“格式化”会议新闻让读者生厌、心烦,有的报纸 因此类会议新闻太多,从而失去不少读者…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读者,当他拿起报纸来读新闻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篇新闻如果没有足够的引起他关心的信息,那么,他就不愿意读下去。但是,作为党报,它的主要使命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新闻仅仅是提供信息,那么就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不能去指导、教育读者。在一篇新闻内,读者要信息,而编者要求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传播有关事实的信息,而宣传提供对事实的解…  相似文献   

14.
王哲 《传媒观察》2004,(8):57-58
什么样的社会新闻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呢?面对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社会新闻自身发展的动力何在呢?在长期从事社会新闻稿件的采编与社会新闻部日常工作管理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党报的社会新闻要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最关键之处是必须始终坚持提高社会新闻的报道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载了《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从桂运波诉《知音》杂志说起》;在第二期又刊载了《虚假报道:侵犯读者的人格权──兼作新闻“真实性”的法律读解》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法律规则》是这个讨论的继续。 本文认为,虚假新闻分为两类:一类有特定指向,侵犯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类无特定指向,但有严重的危害性。读者桂运波诉《知音》一案出现后,人们应对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 新闻打假的呼声,在中国现当代新闻史上可谓是历久不衰。然而,回望漫漫长路,新闻打假却遭遇尴尬:面对与己“无关”的虚假新闻,广大受众虽满腔义愤,但更多的是无奈和茫然。虚假新闻就在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中依然得以蔓延、肆虐。  相似文献   

16.
刘峥麟 《新闻前哨》2010,(12):93-93
“看报看题,看书看皮”这句话,看起来是一句贬义的话,但也说明了这样一个常理:标题是最先和读者见面的。在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的今天,这话已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事实之前,是新闻的“门面”,真有似眼睛之于人。从人的眼睛里,  相似文献   

17.
浅谈体验式新闻的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式新闻,是记者转换角色走入生活,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所见所闻的报道,带给读者真切、自然、鲜活的感觉,引领读者进入不熟悉的生活领域。这类报道确实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但是如何把握体验式新闻的“度”,这就要我们的编辑有极强的新闻策划能力。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8.
在党报做了几年编辑,最费思量、最伤脑筋的莫过于做新闻标题了。凡是做过编辑的想必对此都感触颇深。标题之于新闻就像眼睛之于身体,这道理大家都懂。在新闻研究类书籍中,研究新闻标题的不能说是占了半壁江山,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标题做得好,新闻也就成功了一半,这话一点不假。让新闻标题回归新闻事实。为什么今天提出这个命题来呢?因为现在有的新闻标题还不太像新闻、所含新闻事实还太少,新闻已经改革了、版面已经改革了,新闻标题却没有改革,或者说改革不到位;还因为我们已经提  相似文献   

19.
戴建伟 《新闻窗》2005,(5):12-12
细节是展现新闻魅力的重要环节,细节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突出,可以放大新闻的信息点,增强读者记忆深度,记者在新闻中抓住了的传神的新闻细节,无需赘言,读者便能随着你的现场细节再现整个新闻报道本身。  相似文献   

20.
环顾四野,报业大战烽烟四起,新闻竞争如火如荼。一份报纸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就要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快餐式”的新闻消费习惯,就得文字与图片“比翼齐飞,图文并茂”,图片领着新闻走,为读者奉献出色、香、味俱全的“新闻套餐”,这样才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抢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