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报纸的设计不同于艺术设计,它要服从和服务于内容的需要,可以说是戴着手铐脚镣跳舞的艺术,不能也不应随心所欲。本文论述的就是报纸色彩运用中所应坚守的形式美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
“戴着脚镣跳舞”是闻一多先生倡导新格律诗的名言,借助它表述新闻通讯中真实性与联想的关系甚觉恰当。我们不妨暂借此名言作个比方。新闻的真实犹如“脚镣”,对新闻中的联想加以限制;联想又如同“跳舞”,在新闻真实的天地里施展才华,舞姿翩翩。看上去,  相似文献   

3.
现代诗人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创造者,他的新格律诗讲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所以,他的诗在句式整齐、音节和谐、文字色彩等方面要求极其严格,诗评家批闻一多作诗在选词炼句上的难度,形象地比喻为“戴着镜铐跳舞”.我想把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广播评论语言的选词炼句,尽管有些“言重”,但似乎也还是可以的.何以这样说呢?这是缘于广播语言的特殊性.广播评论与报刊评论相比,在语言的运用上受到许多的限制,譬如,象形文字的语言色彩美无法显现;仿词、双关、谐音、反语、倒装句式等修辞手法难以充分施展;含蓄、婉约、曲笔、讽…  相似文献   

4.
译制片的翻译作为文字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日渐受到翻译界的关泣。片名的翻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一部译制片的成败关系重大、片名译得精彩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就如同在商店,同样质量的商品,包装精美的自然比包装粗糙的更容易引起顾客的购买欲。译制片是一种文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商品、尤其是进口大片。而片名就是它外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译名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既有助于实现其艺术价值,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也有利于实现票房价值。一部《魂断蓝桥》,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众。除了原片感…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译制片是一门艺术,肯定没有异议。但如果要说 译制片也需要进行创作,难免有人质疑。译制片还存在创作 吗?它不就是将原片中的人物对白从外语转换成汉语或将 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转换成普通话吗?连一些影视界业 内人士,甚至是配音从业者,也对配音的创作意识不够重 视。虽然他们也承认配音是一种二度创作,但他们认为的二 度创作就是将每个人物的声音准确地“贴”上去。诚然,将 声音准确地“贴”到原片上是配音工作必须要做到的,但这 其中如果缺少了创作,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既然无人怀疑译制片的配音是一门艺术。那…  相似文献   

6.
浅谈汉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里一颗耀眼的明珠 ,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由于千百年形成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 ,一种语言诗歌中的韵律、对仗、比喻、典故和双关在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时 ,往往受到联想效果、文化默契诸方面的限制 ,诗歌翻译成了文学翻译中的难题。本文从词语、文体、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浅谈诗歌翻译如何突破种种障碍达到“意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7.
塑造人物.是影视配音创作的核心。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代配音演员富润生曾在《漫谈译制片艺术》一文中写道:”……把原片人物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声音、语言当作灵魂.人物形象当作躯壳.抽掉外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用我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配附在外国演员的躯壳里.故而称其为‘借尸还魂'……”。作者进而认为:”配音演员就是要把翻译过来的这种艺术语言.通过声音塑造和语言表达艺术.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种通过声音、语言要表达的思维.我们称之为精神世界:即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音艺术是”还魂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三、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的几点思考(一) 从采写角度加以改进,提高可读性。美国一位科技编辑说:“科技新闻写作是一种翻译艺术。”掌握好这门“翻译”艺术,才能做到通俗有趣,这是可读性的起码要求。但要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也并非易事。首先要把那些抽象、怪僻、难懂的专业术语化难为易,化深为浅,要有把行话术语“翻译”成大众语言的能力。这种翻译工作一进入采访就已开始,方法是向采访对象——专家们请教,请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表达“专业术语”。解释学术理论和技术名词。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更要多方面请教。采访什么学科就学习什么知识。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虚心求教,不要怕人家说你知识面窄,更不能不懂装懂。记者一定要先把素材“消化”搞懂,然后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译制片是一门艺术,肯定没有异议。但如果要说译制片也需要进行创作,难免有人质疑。译制片还存在创作吗?它不就是将原片中的人物对白从外语转换成汉语或将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转换成普通话吗?连一些影视界业内人士,甚至是配音从业者,也对配音的创作意识不够重视。虽然他们也承认配音是一种二度创作,但他们认为的二度创作就是将每个人物的声音准确地“贴”上去。诚然,将声音准确地“贴”到原片上是配音工作必须要做到的,但这其中如果缺少了创作,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当好“翻译”——怎样把科普知识写得通俗易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科技新闻和科普知识作品编写得通俗易懂并饶有兴味,把神秘深奥的科技语言变成普通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甚至家庭主妇的语言,这是需要下番功夫的. 美国著名的科技新闻编辑和撰稿人奥尔顿·布莱克斯利称其为“一种翻译艺术”。这是个绝妙的比喻.了解和掌握这种“翻译艺术”,无论对科普宣传的作者还是编辑,都是重要的。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翻译”方法。速写法。就是用简练的语言,为所涉及或介绍的科技知识勾勒一个大致的形象.获奖知识小品《氢元素串门记》在介绍元素排列时用的就是这种“速写法”:“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有一座元素大楼.住在这个大楼里的居民就是组成那大千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高珊 《传媒》2015,(1):73-74
影视译制片配音艺术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语言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文章从观众接受译制片的心理机制和效用的角度来阐释译制片配音艺术审美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陈曦 《今传媒》2014,(7):75-76,96
中国译制片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而如今,伴随着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后期技术和电影画面的重视,电影的语言和配音被逐渐"冷落",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便利下载和资源点供应促使人们对"原音原版"的追求,把译制片这个"没落贵族"逼到了墙角。学者们对此分执对立观点,有认为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译制片不会消失;有认为译制片必死,即使作为特殊门类保留也会失去市场价值。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今日,网络涌起了一批译制新秀,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草根",且不同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单一的译制电影模式。笔者试图从"网配"这个角度,对中国译制片的生存价值加以思考,寻求译制艺术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3.
关于播音,《广播电视简明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播音──广播电台、电视台由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编辑、记者在各类节目中面向听众、观众直接传达信息的有声语言活动。”这是一个有着三层含义的定义:第一,播音是有声语言活动;第二,播音是在广播电视传媒环境下的有声语言活动;第三,播音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等在各类节目中向受众传达信息的有声语言活动。在这里“有声语言活动”是其概念的本质──即播音是一种语言活动,而在“听”、“说”、“读(指阅读)”、“写”等语言活动中,播音又是一种“说给人听”的语言活动。说白了,…  相似文献   

14.
前次,我们谈了比喻,现在,来说象征。比喻,是“以彼物比此物”,在作比时不仅要“取象”,而且所取之形象还要与被比的事物“切类”。然而,象征却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例如,我们说“她可爱得像只小鸽子”,是比喻;但说“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便不是比喻而是象征了。这是因为前者是用“小鸽子”来比喻她的“可爱”,而后者的“鸽子”和“和平”却没有比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作为跨文化传播大众媒介方式之一的译制片,在中国传播西方电影艺术的历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增进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许多经典译制片经久不衰?其魅力究竟在哪里?除了原片中丰富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其感人的命运之外,还有耐人寻味、令人感叹的经典对白.曾导演过<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海底总动员>等多部译制片并获译制片华表奖的著名译制片导演张云明说过:"电影译制中,如何把握译制语言创作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高珊 《传媒》2015,(12):67-68
译制片配音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话筒语言表演艺术.它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正是这种局限性赋予了译制片配音艺术独特的精神气质,促使配音演员在有限的空间里创作出无限的艺术魅力.本文对媒介跨文化传播中译制片配音的局限性与创造性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作为视觉传达艺术之一的书籍装帧艺术,前辈艺术家称之为“囚笼里的艺术”,也有人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这门艺术不同于纯艺术及其他实用艺术所受到的种种局限。作为大学出版社的主要出版物──专著及教材,这点恐怕尤为突显。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如何为这部分书籍寻找到合适恰当的设计定位,一直是困扰大学出版社美编的难题之一。如同文艺类、科技类、少儿类等图书的设计各有自身特点一样,作为拥有一定读者群的专著、教材,也应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可寻。   设计观念   由于多种原因,以往专著、教…  相似文献   

18.
《职称英语》作为一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用书,其权威性自不必说。然而,细细翻阅,却发现其中的翻译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拟对其中的问题稍作类例,简单阐述。说到翻译,人们就会自然地想起近代翻译大家严复来。他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他的“信、达、雅”理论,对后世的翻译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从一种语言形式到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转换,翻译理当以“信、达、雅”为规范,求信、求达,进而求雅,以求得最佳的翻译效果。然而,看看《职称英语》的译文、译释,却远非如此。一、欠信实按照我们的理解,信,就…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把古今文化的继承阐释或转写不当地表述为“翻译”,这种称说误导世人将古代文化遗产跟外来文化产品等量齐观混为一谈。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内在的转换,只能进行阐扬而根本用不着"翻译";异域文明的吸收是一种外在的引进,必须进行翻译但丝毫谈不上“传承”。阐扬传承传统文明是对同一文化基因的转录,我们不过是改变一下言说方式,借鉴吸收异域文明是对不同文明元素的翻译,我们必须要转换一种不同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转换.汉英两种语言具备不同的特征,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由于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国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研究"汉语,在讲汉语的环境中生活,受汉文化的影响,汉译英时就容易产生中式英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