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但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亟待探索的重大课题。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古人云 :“疑是思之初 ,学之端。”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 ,蕴含着可贵的创新意识 ,所以教师要激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 ,以疑激思 ,…  相似文献   

2.
孔子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以疑启思,寓思于疑——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与“思”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贵有疑.以疑启思.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疑问,那将有助于通过释疑解惑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教学则应该从设疑、激疑开始.本文试图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疑惑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古人有言:“学起于思,思原于疑”。人们思维的起因就是矛盾,而疑问则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就必须认真开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他们设置一个个“疑点”,引导他们像排除障碍物那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大脑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读书贵有疑,学不思则罔。读书有疑好问,质疑问难是阅读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思考不断解决问题,思维不断得到发展,阅读能力也就会不断得以提高。因此,教师应时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从中就会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用假使法为学生  相似文献   

7.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有关质疑问难的教学,笔者见过不少课例,如《跳水》的变序质疑,《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抓关键词质疑,《她是我的朋友》对思想内容的质疑,《麻雀》结尾的拓展激疑……这些都是不错的质疑方法。但我认为,还可以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质疑,不使质疑流于琐碎,不满足于学生思维的瞬间活跃,把学生的“疑”充分地诱出来,让“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偶然挖掘到某个思维训练点,巧设疑问或让学生质疑,就引学生发散开去,议一番,练一番,读一番,以为这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  相似文献   

9.
一、激疑引思型。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会经常使用“激疑引思”的种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石顺宽 《云南教育》2004,(19):72-74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疑问是智慧的窗口,是学习的“路标”,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疑问和不解,如何让学生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活跃其思维,让他们想象的翅膀飞起来,这是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要想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起来,就要启发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发现疑点,激发求知欲望,形成探究新问题能力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尽是教师提问学生,很少让或不让学生向教师提问题。究其原因,不外有四怕:一怕学生打乱了讲课系统;二怕学生追根问底教师答不上难为情;三怕学生乱问,离题太远收不住,达不到教学目的;四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授课进度。这是长期以来注入式教学的旧框框束缚着教师的手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最近,我通过听课发现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了这个旧框框,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其做法有五: (1)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多给学生做出质疑问难的示范,多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条件,在“引疑”,“留疑”、“思疑”、“解疑”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李飞 《新疆教育》2013,(9):18-18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在小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耗时多、效率低。学校以“自主、创新”课题研究为切入点,着力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1.建立问题式的课题学习小组。“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这不仅是一个“问”和“答”的角色转换问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课题研究刚开始时,学生往往认为提问题越多越好,因此,有的问题漫无边际,有的是简单的重复,以致学生的问题充斥着整个课堂。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  相似文献   

15.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阵地,在此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学贵有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质疑,在解疑过程中激发他们主动创新,让他们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7.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我从置疑、激趣、创境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置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人们探求新知的动力,有疑才可能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置疑问、引导质疑,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应巧妙地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许多学…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南宋另一学者陆九渊则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仅把疑问作为进步的动力,还主张尽力拓展疑问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学贵知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给了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20.
开发学生智能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精华在于激疑。能否做到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以思养能,是教学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之一。对于激疑、设疑与释疑,笔者提出了“激疑应有方,设疑要科学,释疑要有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