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教育》2010,(8):49-49
最近,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高考状元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各地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要求规范高考成绩发布,一些地方特别强调不准炒作高考状元,广东省则表示今年一律不再公布高考状元名单。对于高考状元该不该公布,众网友展开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2.
老爸,要是有一天俺得了诺贝尔奖,是不是就没命了?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各地的"高考状元"也相继出炉,"高考状元"一时又成为一些学校、媒体、商家炒作的对象.尽管教育部多次重申不赞成任何宣  相似文献   

3.
《教育文汇》2011,(9):7-7
2011年高考成绩“揭榜”后,山东省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媒体高考座谈会,重拳封杀“高考状元”相关信息和炒作。在此之前,辽宁省教育厅也严令全省各校不得炒作中高考成绩和“高考状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都传递出同一个声音:“状元”不应被热炒,“状元经济”必须降温。  相似文献   

4.
【原编者按】各省、市、N2011年高考分数相继公布后,人们的目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高考状元”身上,都关注他们的学校、成绩、被录取的大学以及学习经验等。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Ak2004年开始,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相似文献   

5.
《广东教育》2010,(7):108-109
自2008年开始,山东省人民政府连续3年下发禁令,强调高考分数是考生的个人隐私,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公布升学率,不得以升学率排名排队和奖惩,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同时强调保密,不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以及录取信息。今年高考举行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提出淡化对高考成绩的宣传,并具体提出了高考成绩发布的“十不准”原则,其中包括不准利用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准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及高考成绩排名等。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也斩钉截铁地表示今年不公布高考状元。对于这些地方的做法,教育部予以大力支持。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我们不赞成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赞成学校为高考状元开展全校范围的庆祝活动。要努力营造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然而,在高考状元被学校、媒体、商家、社会各界热棒的背景下,不公布高考状元,避免高考状元遭炒作,依然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相似文献   

6.
《湖北教育》2007,(8):57-57
每年高考分数一出来,各地的高考状元都会相继成为媒体、商家的"宠儿".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准炒作,但炒作之风依然蠢蠢欲动.  相似文献   

7.
教育广场     
《山东教育》2012,(26):63-64
聚焦新闻背景又到高考"发榜"时。虽然今年各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发声斥责炒作"高考状元"的做法,虽然各地教育部门也推出力举屏蔽考生分数,虽然专家学者发表调查报告指出"高考状元"功业未能与名号相提并论,但媒体、商家炒作"高考状元"的高潮依然不减。"状元情结"何时休?这个问题十分令人困扰。(2012年7月2日《中国教育报》)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2,(22):16-17
陈宝泉在2012年7月2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又到高考发榜时。按以往的经验,正值媒体、商家炒作"高考状元"的高潮。与往年不同,今年各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发声斥责炒作"高考状元"的做法,一有炒作行为冒头即给予痛击。地方教育部门也推出力举:或屏蔽文理科前十名考生分数,或明确参与炒作的学校取消评优资格。  相似文献   

9.
全国高考成绩日前已全部公布,各地文理科高考第一名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炒作与过度关注"高考状元"是不可取的,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考生身上普遍存在一些可贵的素质,他们不是人们想象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人人几乎都是素质全面的"多面手".  相似文献   

10.
每年高考结束,各地的高考状元就成了大家追捧的热点。但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热炒明星的时代,却有很多人反对炒作高考状元,说什么会"捧杀"了状元。  相似文献   

11.
<正>为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规范高考和中考成绩发布和相关宣传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再次明令禁止各地炒作中高考成绩,严禁各地教育系统和学校宣传"高考状元""中考状元""升学率",更不能为有关炒作提供任何考试成绩信息。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中高考考生成绩、录取结果等信息的管理,不得公布、提供考生成绩和名次信息,严禁以中高考成绩向学生及其家长发喜报、贺信,严禁在校外和校内摆放、悬挂、张贴关于中考高考成绩的条幅、宣传板等宣传物品。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对"状元榜"进行冷处理,今年广西、辽宁等省也明令不得宣传或变相宣传高考状元。虽然对高考状元的部分宣传可能会"有助于孩子的学习",但减少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不仅可以避免媒体和商家的恶意炒作,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改变当前由高考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高考,促进社会对人才选拔标准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全国不少省市禁止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山东、广东、广西等地甚至封锁高考成绩数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不得不呼吁高分考生主动联系其各自的驻省市招生办……7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出通报,对区内个别高中违规进行高考成绩宣传发布的行为进行全区批评。这引起公众热议:高考成绩是不是学生的隐私?相关信息该不该公开?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12,(8):16-17
陈宝泉在2012年7月2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又到高考发榜时。按以往的经验,正值媒体、商家炒作“高考状元”的高潮。与往年不周,今年各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发声斥责炒作“高考状元”的做法,一有炒作作为冒头即给予痛击。  相似文献   

15.
正虽然早在10年前,教育部就发出通知表示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冷却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但事与愿违,各地对"高考状元"的宣传、炒作、奖励以及让一些"状元"作广告代言的事例层出不穷。高考一结束,各种层级的"状元"纷纷被推出,荣誉、金钱接踵而至,可谓名利双收。这一系列非正常现象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同时也与学校、地方政府功利教育的思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重奖"高考状元"是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科举考试对状元的推崇以及传统思维的影响使得当前一部分人还有挥之不去的"状元情结"。众所周知,现在所谓的"状元"与中国古代的状  相似文献   

16.
《云南教育》2011,(15):17-18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相继揭晓,围绕高考产生的“高考状元”被过度炒作、高二学生提前进入备考状态、初中生花巨资择校等种种乱象,成为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17.
《今日教育》2008,(9):5-5
全国高考成绩目前已全部公布,各地文理科高考第一名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炒作与过度关注“高考状元”是不可取的.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考生身上普遍存在一些可贵的素质.他们不是人们想象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几乎人人都是素质全面的“多面手”。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中国各地的高考成绩陆续出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高考状元就成为热门话题。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高考状元的热度似乎不再火爆。北京市日前公布了高考成绩,但教育部门尚未透露关于“状元”的信息。再看中国的广东,高考成绩及分数线揭晓,尽管高考状元也出炉了,但教育界谈到“状元”时称,“状元”并非中学教学质量的唯一检验标准,关注“状元”应适度。纵观今年的“状元秀”,中国对高考状元有了更理性的认识。“高考状元”是高考的产物,每年一次的高考诞生了不少状元。对于高考状元,人们对其的认知很不确定,除了羡慕,还多了几分神秘,至于…  相似文献   

19.
资讯     
“政府重奖‘高考状元’不合适” 重奖高考“状元”,凸显出政府厚此薄彼,客观上会给“差生”们带来更多的社会压力。政府带头重奖高考“状元”,还会引发炒作“状元秀”,形成不好的社会导向。 ——读者评说四川乐山重奖高考状元“我们不同意”中央音乐学院人事任免,引  相似文献   

20.
梁建伟 《成才之路》2010,(20):I0003-I0003
各地高考成绩都在陆续发布。伴随着成绩公布,各地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要求规范高考成绩发布,一些地方特别强调不准炒作离考状元。学者们认为,对于高考状元.需要全面客观地评价.首先要承认,能考上状元的学生,是有水平的,他对中学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全面的,可喜可贺!另外一点,现在学生还是“蓄能阶段”,还没有到社会做贡献阶段。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为社会做贡献是一种社会实践。需要状元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