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盛宏 《山东教育》2003,(13):59-59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本着“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辅导帮助者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下面以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中的设置动画效果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体会。一、培养学习兴趣,牵领学生“欲”学学生对在Powerpoint里插入图片和文字已具有一定的操作知识和操作水平,我在上课时,首先展示了一幅自己在PowerPoint里制作的幻灯片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此时学生便纷纷地小声讨论开来:“这张幻灯片里的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插入进来的?”“这张幻灯片里的图片是怎样慢慢跑进来的呢?…  相似文献   

2.
教材解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以饱满的感情和浓郁的色彩,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美景,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的秋景图.引导学生在品味文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之难点.  相似文献   

3.
王永祝 《学语文》2003,(2):40-40,19
一、导入师: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这样的两句话: 情动而辞发情者,文之经也(板书这两句话) 那么,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1):人们是因为有感情的震动才说话、写文章的。感情是文章的根本。师:是这样的。因此大家作文时,一定要“写出你的真情”。因为真情是文章的根本;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板书:写出你的真情) 下面是我们同学的一篇习作。大家先读一下,然后想一想,文章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放投影片:《最亲切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通过精读、感悟课文,体会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从中受到孝敬父母的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来,我们一起再到月季花丛中看一看好不好?(播放课件)你们看,这月季花美吗?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香吗?  相似文献   

5.
《繁星》(六年制小学名文第七册22课)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它记叙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天的一些特殊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谨严,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学本文时,如能采用幻灯片配以声音文字的“声形结合”方法,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运用连片,理清文章脉络.所谓连片,就是内容有联系的两张或两张以上的静态单片组.它能展示事情发展的顺序,帮助学生理顺课文思路.讲课前,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一组连片(由作者“在家乡的庭院看星星”、“在南京住地后门的菜园看星星”和“在海上看星星”三张幻灯片组成).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次映出三张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看.教师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让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它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尽量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片段:观察下面的图形,并回答以下问题。 (用抽拉式幻灯片 ) 1.图二与图一比较,面积发生什么变化 ?你发现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   2.图三与图二比较,面积发生什么变化 ?你发现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   通过活动幻灯片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清晰地感知到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语文教材主要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课文(文章)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或叫做凭借。因此,研究课文,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一、读题提问,把握整体1.爬山虎是动物吗?读文之前,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2.请自由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哪些给你留下了较深印象。(学生初步感知,初步交流即可)【利用课题“爬山虎”像动物并有脚的特点,引发学生推想课题写的是动物还是植物,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读通读熟,用图感悟1.这篇文章是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所以要多读读,多体会。下面请大家小声读课文,要求读懂文章。2.自己尝试一下,读几遍把文章读熟。同桌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流利。3.观察课文插图,试…  相似文献   

9.
师:共产主义事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如果课文只写第一节他们在事业上合作,读者不能体会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因此,除了概括地写,还要具体地写。我们先看生活上。生活上主要是谁帮助谁?生:主要是恩格斯帮助马克思。师:为什么恩格斯帮助马克思?生:因为马克思很穷。师:(板书:穷苦)那么,马克思生活为什么穷苦?生:因为他长期流亡在外。师:为什么长期流亡在外?生:因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师:为什么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生:因为他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师:讲得好。这一段话里的关系读懂了吗?因为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所以………  相似文献   

10.
批判与建构是马克思思想的典型特质.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原貌及其超越性,从中得到方法论意义的启示,须通过对他的批判对象的理论或思想参照系的理解.面对共产主义和社会革命这一重大时代问题,围绕共产主义的起源和基本原则、共产主义学说史的梳理考察、共产主义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共产主义评判社会革命的标准,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并在这个过程中证实和丰富了自己的观点.以此为镜鉴,在同错误思潮的论战中应当诉诸理论的深邃性和彻底性,唯此才能使理论真正掌握群众而成为社会革命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1.
耿建 《教学月刊》2009,(1):21-23
一、三个日常教学情境的简单再现 情境一:教师将授课内容制成PPT,授课的过程就是幻灯片逐一展示的过程,其间的一些幻灯片中不时穿插有一些动画和视频,最后是利用幻灯片展示巩固练习和解答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刘成 《师道》2006,(6):35-36
前几天到市里参加了一次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一位年轻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琦君的《泪珠与珍珠》。在评课的时候,一些老师认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缺乏高潮。他们还指出,之所以没有形成高潮,是因为老师没有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有深度的认知。那么,这堂课是否真的缺乏高潮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课堂实录:教学情景:1.问题展示:①对于这些眼泪,作者的认识和感情有什么变化?②文章标题为《泪珠与珍珠》,如何理解“泪珠”与“珍珠”二者之间的关系?③这篇文章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点?2.过程与方法:先独立思考理解,再和同伴相互交…  相似文献   

13.
师 :《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同学们都听过吧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媒体投影 :歌曲《走进新时代》(约 3分钟 )师 :这首歌深情地唱道 :“我们唱着东方红 ,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 ,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歌曲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巨变。从这种历史巨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理。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多媒体投影 (见幻灯片 1) :课题幻灯片 1师 :怎样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观点呢 ?先请大家观看下面…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从网上查找资料的方法。 2.初步学会把网页中的文字、图像复制到幻灯片中。 3.通过制作家乡(杭州)景点的幻灯片,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旅游资源,同时巩固幻灯片制作本领。 教学重点 学习把网页中的图片和文字复制到幻灯片中。 教学难点 1.删除复制到幻灯中的多余表格。 2.找到控制点,缩小复制到幻灯片中过长的表格边框。  相似文献   

15.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以下几个小窍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在有感情朗读中整体把握。有感情朗读,叶圣陶谓之美读,张志公谓之涵泳体味,朱自清谓之诵读。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有感情朗读是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1 .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刘邦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2 .通过材料让学生归纳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及效果,发展学生全面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3 .通过探析汉高祖、文帝、景帝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统治思想、政策的史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听时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第二个问题是歌曲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感情?(放歌曲《霸王别姬》一段)。师:好。谁来说明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生:《霸王别姬》。师:你能否说一下霸王是谁?姬是谁?…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活动为形式进行作品讲解,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前对文章所处历史背景有较深的认识,其次教师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对文章感情进行揣摩和把握。本文以《拿来主义》为范例,展示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一、从熟知的实物中,感情角的表象 师:(展示一条红领巾)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一条红领巾. 生2:它是红色的. 生3:它是三角形的. 师:它有儿个角?谁能指给同学看看? 生1:红领巾有三个角. 生2:(从顶点出发,分别沿两边比划)这就是一个角.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因此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悟文本,把握基调。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态度、感情色彩,也就是感情基调。它是朗读一篇课文的基础。如果我们能体会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口、耳、脑、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充分意识到了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正确地把握好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一、在朗读中强化记忆,深入体会文章的感情朗读时,口、眼、耳、脑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