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世界观与历史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之我见王国宾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以下简称“第三版”)的第八、九、十章,即“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其核心是揭示历史的本质及其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三章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斗争的焦点。因此,讲好这三章,对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过去我们习惯于以哲学为轴心,直接地在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命题下加以阐述。笔者以为,这一视角对于我们把握三者之间的联系是有益的,但却难以帮助我们把握其间的区别。而且,由于哲学仅是世界观的一种具体形式,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哲学身上的统一,也仅是二者联系及转化的多种形式之一。因此,哲学之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种特殊情况,应该也只能在对世界观与方法论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全面分析中得到说明。为此,就有必要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文科教材第三版的第一、二章讲的是物质论、意识论。它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和世界观部分。其核心是揭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二章是20世纪哲学发展中争论最多的部分。结合现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讲好这二章,对于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基础作用。一、物质论、意识论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立足于对世界(自然界、社会、思维)本质的唯物主义解释的基础之上。因此,物质论与意识论是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辩证法理解有三种范式即认识论范式、方法论范式、本体论与世界观范式,但是,大部分理解却忽略了第三种理解范式。从本体论与世界观维度重新理解与阐释辩证法,是我们创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与核心的辩证法,其本质乃是本体论与世界观维度的辩证法。从这一维度看,辩证法是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一种本原性的存在方式和状态,它强调世界的联系、变化、运动、发展,把事物、世界如其本身所是的那样看作关系、过程的集合。只有从这一本质维度出发,我们才能理解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共领导人中,毛泽东堪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人。其具体路径为:一是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通向胜利的“中国道路”;二是强调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努力谋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一环;三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具体化为一系列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的创造性贡献。这些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怎样?在很多人看来,这一问题似乎早已十分清楚。但我认为未必然。因为,在许多哲学教材中论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时,都只说明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指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的教材还强调说:“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而这些教材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的一面、不一致的一面却避而不谈。我认为这样做是欠妥的。因此,本文拟对此做些理论探讨,兼与各位哲学同行商榷。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对待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我们也应如此视之。第一,世界观不等于方法论,方法论也不等于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作用,从大的方面说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条:一是为我们正确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根本性的观点和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的功能。另一个是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生活态度提供根本性的观点和方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人生观的功能。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功能和人生观功能是不可分的。不从世界观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魅力     
章围绕着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从哲学角度予以阐释,进而解说哲学的魅力及对人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是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本文主要从方法论上研讨教科书与经典著作、教材与讲授、知识与方法这三对重要关系,以期有助于推进我们对该门课程的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和切实有效地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活动,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考点1:哲学是什么 1.对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的各级各类哲学教材中,阐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时,只说它们是统一的,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其实这只是关系的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谓世界观,就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所回答的是有关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普遍的问题。所谓方法论,就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的,又是有差别的。其同一主要表现为:1.两者性质上都是唯物的辩证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哲学方法论是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思维科学的一般方法的概括。哲学教学方法论教育是指教学的方法理论教育,它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对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人才居有特殊的地位。从战略方针来讲,我们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完成这一光荣的历史任务,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由于我们国家教育  相似文献   

14.
<正>一、准确把握《生活与哲学》教材主线《生活与哲学》围绕"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主线,从生活、实践出发,对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二、各单元知识与教材主线的内在联系《生活与哲学》四个单元的知识与教材主线的联系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引进国外智力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统一的鲜明特色。本文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引智理论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引智理论的价值观前提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邓小平引智理论的方法论原则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引进国外智力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统一的鲜明特色.本文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引智理论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引智理论的价值现前提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邓小平引智理论的方法论原则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哲学课应发挥其三项功能 ,从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三个代表”思想教育 :哲学课要发挥其理论基础功能 ,深刻揭示“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理论根据 ;哲学课要发挥其方法论功能 ,正确指出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方法举措 ;哲学课要发挥其世界观功能 ,引导学员树立当好“三个代表”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世界观向方法论转化的理论前提。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是主体在活动中能动地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的统一。世界观向方法论转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哲学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哲学就是世界观,是人们对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的总的看法。关于对自然界的看法叫宇宙观;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研究、包括历史观和人生观,人生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伦理学说。关于对人类的认识,就是认识论,也即方法论。因此,哲学是研究人生根本问题的学问,对于人生的现象,有时科学的说明难以满足时,就求之于哲学解决,是故一切学科最后都是归纳到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制短、学时少的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部组编专科试用本)教材,在内容方面作了较大的压缩,教材体系也进行若干调整。整个课程以实践观点为基本线索。连同绪论在内共设立七章,帮助学生按“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顺序,由远及近、从大到小地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重领会邓小平哲学理论。教材注意处理好大专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力求在中学生具备的哲学常识的基础上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