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和振兴.必然使中华文化的活力也得到提升,随着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民族的精神品格乃至国家的形象尊严都会得到应有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祁敏 《职教论坛》2005,(2):44-45
当今所面临的最大的"文化危机"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盲目否定,教育必须担负起建构民族精神家园的责任.语文教学不论是内容、目的,还是过程,都深深地渗透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语文教师要根据民族文化特点传授知识,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克服民族性格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反映民族的风貌与特质,将其运用到儿童画创作中,可增强学生对儿童画的深入认知与了解的同时,强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塑造民族品格,助推儿童画创作的创新。文章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儿童画创作之关联,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儿童画创作的价值,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儿童画创作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处于品格形成期,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作为中国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通过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课程实践等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堂,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气节,即伟大的志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熔铸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中华民族历来讲气节、重气节、视气节重于生命,但近几年来,殖民文化沉渣泛起,美化殖民主义侵略,导致人们产生崇洋心态;丑化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品格,使人们丧失民族自尊心.充分认识和宣传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与优良文化传统,是清除殖民文化所必须,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须.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品格,而最有别于其它民族的优良品格,便是民族气节.当前,在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道德情操教育中,永葆民族气节,宏扬民族的优良品格,具有极其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创新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变革创新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之间关系的探讨,说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阐明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格是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继承和双重超越中不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1990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将研究的目光凝注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的发现与揭示上,彻底改变了学界长期偏重于外来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将异域话语和他者影响作为催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唯一因素,却忽略民族文化与新文学关系研究的缺失,并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王梅  张统宣 《华章》2008,(17):140-141
小说<白鹿原>对儒家文化的价值立场是矛盾的,既对传统儒家人格给予了高度赞扬,又写出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性,这些都在白嘉轩的塑造上集中体现出来,他是由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共同铸就的文化实体,在他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全部复杂性,既有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中国家族文化的全部的反动、僵滞、顽固、保守.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然而我们优秀的文化正在消失,我们的学生很少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朝代的更迭,茶叶逐渐被赋予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所形成的茶礼也成为中国婚俗当中极具特色的内容,这与茶叶在普通人家中的地位、茶叶本身的生长特性以及茶叶所代表的精神有关.而经过数百年历史演变的中国传统的婚俗茶礼文化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国风俗文化中具有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中国大学文化在品格追求上的一些特点,如科学品格、创新品格、人文品格、文化自觉性、开放包容品格以及民族精神品格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是开放的文化体系,他以开放的精神、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是民族的,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溶于一身;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是创新务实的文化体系,他将创新品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先进文化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贯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民族精神的概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逐渐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群体意识和品格.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成员就生活在各具特色的文化熏陶中,从而形成独特的民族品格.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各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作为民族标志的民族品格也随之淡化.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品格也不例外地日益淡化.塑造学生的民族品格成为教育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文化建设,取得的文化进步和建设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民族文化的捍卫者和建设者.党一贯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主张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先进成果.中国共产党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始终是与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相关联.中国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留下了深刻教训.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公私之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倍受关注的核心命题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各家学派从不同方面涉及了这一命题,并且论证了"立公去私"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而在整体上塑造了中华文化以"大公无私"为价值追求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品格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裁育及人格的完善,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就其看重高尚精神境界,注重品格修养而言,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寻根思潮兴起.寻根文学是作家们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怀着对人类和民族未来的空前热情,在现代背景下对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挖掘和剖析,他们试图在世界文学中确认民族个性,因此,寻根文学在主题内容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开掘与弘扬,同时,作家们也十分看重在审美意识与艺术精神上对传统文化的重构.本文站在90年代的文学立场上对这一文学思潮重新进行梳理,力图突破原来仅仅从社会学意义上论说的局限,从创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其作品的艺术思维过程,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新的审美品格,归结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是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集居的民众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