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职校的学生在学业上长期不得志,少有机会以成功者的形象去体验人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学习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而"积极德育"则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反思德育现实的基础上构建的一种德育理念和方式,它要求教育者在校园生活中不断挖掘积极的力量,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本文从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疯狂早读"、"课间操"两个方面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来谈谈"积极德育"是如何在职校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德育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儿童开展基本的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和德育行为教育,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学习和引导,激发学生自我的学习进步意识。探索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的优势,并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论述小学德育开展和完善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积极人格教育是为了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创新高职德育模式而尝试提出的一个新理念。积极人格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倡导高职德育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把握学生特点,用“积极赋义,悦纳共情、激励尊重、持之以恒”的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以使职校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人格特质,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管理轻引导、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受积极心理学内涵及理念的启示,在高职院校中引入积极德育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体验认同、增强学生的道德行动意愿,因而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生涯规划的实践和探索是学校"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基地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优势发现、积极体验和生涯规划"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有效实践对学生积极体验的获得、积极认知的形成和积极人格的养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积极德育课程实践的新路径。高中生生涯规划的操作流程包括建立生涯档案、开设校本课程、设计体验活动、开展个案辅导、高位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6.
积极人格教育是为了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创新高职德育模式而尝试提出的一个新理念。积极人格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倡导高职德育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把握学生特点,用“积极赋义,悦纳共情、激励尊重、持之以恒”的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以使职校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人格特质,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德育体系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六要素组成。为了进一步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对德育六要素的关系探讨就显得极为重要。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切入,采取部分审查和整体关照的方法,梳理德育六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同时,还着重探讨了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德育六要素为进一步发挥德育效用所应做的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内容提要]教育是有目的地影响人的活动,而德育却是教育的核心。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挖掘人的潜力与培养人的美德及其积极品质的学科,它以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为终极目标。面对我国德育目标的发展轨迹,我们找寻到积极心理学在其变革中的影子,当然目前在其中的体现还不够,今后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还需要加大积极心理学思想与理念在德育目标中比重,以便于能指导我国德育目标向更人性、合理的方向去变革。  相似文献   

9.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新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理念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了新契机。积极的研究取向代表了“两育”发展的未来方向,积极人格的养成体现了“两育”追求的最终目标,积极环境的营造奠定了“两育”目标实现的基础,积极的心理过程构成了“两育”运行的共同机制。为了使学生成为具有积极人格的积极型社会成员,理应围绕一切从积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积极发展的思路来深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两育”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它主要集中在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帮助人们通过一些积极的体验促进个人的发展,获得幸福感,欣赏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通过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其优势性格,塑造大学生的健康、积极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1.
积极德育着眼于学生内心的积极方面,启发学生唤醒内在期待美好的力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教育。通过实际案例论述,系统阐明实施积极德育的策略,通过管理、指导、教学、训练,让学生在自我省察、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的过程中解释问题、认识社会和发展道德。  相似文献   

12.
德育小组网络模式是以学校德育处为主干、班主任为节点、德育小组活动为重心的覆盖全校学生的德育模式.利用德育小组的组织力量,协助德育处、班主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同伴间的德育互助、榜样示范、自我反思、小组评比等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体验积极的价值判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道德形成规律的德育模式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2000年1月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它是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运用心理学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是研究人类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从当前来看,积极心理学已经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历史课堂教学,试图从积极的主观体验来看待历史学科叙述的积极面;通过主张积极的人格特质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能力;通过主张积极的组织系统来促进学科人文环境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4.
积极人格教育是为了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创新高职德育模式而尝试提出的新理念.积极人格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倡导高职德育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把握职教学生特点,用“积极赋义、悦纳共情、激励尊重、持之以恒”的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使职校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人格特质,成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生活型德育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的思考而提出的一种德育模式.它强调德育活动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德育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实践、感悟和体验,让学生过有道德的学校生活,从而实现幸福生活的德育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诗意德育是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诗意言说的方式,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意情怀、发展诗性智慧、形成诗意品质、积淀诗意语言的归真、求善、至美的德育。学生积极人格发展召唤诗意德育,诗意德育也发挥着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策略是在生活的诗意中历练学生的积极人格;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元融合的诗意德育体系;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自由精神,促进诗意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课堂氛围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根据高职学生的独特性,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借鉴国内外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和理论,来探究不同的路径。此外,对如何创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中积极课堂氛围的评价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引入从学生的主观体验和知觉的角度对课堂气氛进行评价的新机制,提出合理可行的积极课堂氛围实现路径,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培养符合国家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提供实际案例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一种新的思潮,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各类现象作出新的解读。积极心理学为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理念。积极心理学认为,高校德育工作应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养成积极认知方式,帮助大学生获得幸福体验,从而使大学生以一种积极心态投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杭国金  叶民 《职教通讯》2011,(24):70-71
面对特殊的"90后"艺术类高职生,传统的德育模式显得机械而被动,应及时导入积极德育理念,从文化建设、队伍培养、活动开展以及班集体建设等四个方面系统构建积极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主要创新点:1.将积极心理学、成功教育、养成教育的理论综合灵活地结合,集成应用,构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德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有首创意义。2.突破了被动消极的德育模式,创立了以"激发学生内心积极动力,深层次推动学生品德成长"为目标的积极德育范式。3.有效化解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难"的困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也易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