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聚焦当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工程实际相脱节、企业参与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生的积极性不高、工程硕士生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突出问题,以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生取得显著成效的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作为案例,总结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先进举措,即征集与对接企业工程实践项目确保工程硕士生围绕真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资源投入调动多元主体深度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生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校企联合培养过程,通过对培养环节的督导保障工程硕士生在企业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知识增长有两个方面:一是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对象来认识而形成的科学知识增长;二是学习者学习这些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学习者知识增长。笔者将知识内化理论作为研究生知识累积性增长的机制,研究了研究生学习学科知识时在头脑中按逻辑递进方式增长科学知识的现象,得到了研究生知识累积性增长模式;以技术学的一个技术结构模型(主体要素、基础要素、通用要素、相关要素)为基础,研究了博士生学习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硕士生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的结构性增长的现象,得到了研究生知识结构性增长模式,并以两个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生知识的累积性增长模式和研究生知识结构性增长模式是分析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的一个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3.
东北师范大学于2013年启动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综合改革。改革以“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教师成长规律和教师教育规律为遵循,以提升理论素养、发展关键能力为重点,以“三个贯通与一体化”为基础,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优化教育实践方式、构建协同培养机制等举措的实施,优化了培养过程与环节,提升了培养质量,探索出了大学与优质中学协同培养教育硕士生的新模式与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工程硕士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存在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与工学硕士生同质化的问题。从工程创造力及其提升障碍出发,系统研究了中外四所高校的工程硕士生培养经验,从目标、过程、支撑、评价四个维度构建了面向工程硕士创造力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塑造创造性人格、面向重大需求为目标指向;通过革新培养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入项目式学习、创新思维与方法等重构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以校政企协同、科教融合与创新文化环境等为支撑保障。同时建立了针对工程硕士生创造力、教学效果和综合质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的培养过程为切入点,通过访谈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及教练,基于质性资料的归纳分析重现获奖者培养过程及其关键要素,建构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一体三要素”培养模型,包括全面的训练体系,个人要素、组织要素和人际要素。提高选手培养质量需进一步健全训练体系,强化选手能力;把控选手选拔,加强选手引导;加强人际互动,提高社会资本;推进三方合作,增强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大学J学术工科硕士生学术热情影响机制的混合研究显示,读博意愿、专业能力、程序性支持、导生情感性互动正向预测学术承诺;读博意愿、专业能力、程序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导生学术性互动正向预测学术志趣,性别、户籍和年级对学术志趣有显著影响。工科硕士生学术热情呈现“虚假”向“真实”的转变过程,院系情感性支持可缓解因转变而产生的学术焦虑。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带来的“系统性歧视”是阻碍部分女性硕士生学术热情提升的重要原因。院系程序性支持是提升硕士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效果取决于个体读博意愿。实验室是学术化重要场所,导生互动是学生顺利学术化的关键。高校可从个体学术背景、组织环境、导生互动等方面入手提高工科硕士生学术热情。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硕士毕业生起薪逐年下滑.运用柠檬市场模型分析表明,高校扩招后,部分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下降,而用人单位无法甄别硕士生质量的高低,导致"逆向选择",这意味着硕士生的起薪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同时高质量硕士生将有可能更难找到工作,最终导致潜在高质量硕士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科研能力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硕士生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硕士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传递机制.  相似文献   

8.
教育硕士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于接受教师教育、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等活动中,是其进行教育问题研究和教育规律探索的能力。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测评对检验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引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进而丰富国家研究型教师储备具有重要价值。教育硕士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测评维度包括:研究教育实践问题能力、创新应用教育规律能力,其中研究教育实践问题能力的测评要素包括发现教育问题能力、分析教育问题能力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创新应用教育规律能力的测评要素包括发现教育规律能力和应用教育规律能力。教育实习、见习和研习、校内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的表现性评价以及成绩评定,需要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表现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9.
论文期培养是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工程硕士生与导师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加强导师的自我完善,是提高工程硕士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导师在论文期阶段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导师需要担负的学术职责、管理职责和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10.
导师在指导硕士生的学习和保证硕士生培养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胜任力很有必要。通过对江西省6所高校246位硕士生导师的调查发现: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整体水平较好但专业能力相对较弱,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任导师不同年限、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表现有所差异,岗前培训、开展业务活动和考核评价是影响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地提升高校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胜任力,高校应加强硕士生导师的团队建设、完善硕士生导师胜任力的提升机制、提高硕士生导师的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对于研究生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而准确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本文基于流程管理提出了划分研究生培养流程的四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评价内容, 构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快速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践提供具体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实践基地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对影响兵器工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实践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分析,厘清各要素之间关系,明确战略目标并形成关键战略主题,从战略上给出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应如何建设实践基地平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以研究生导师为负责人、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要科研力量的科研项目团队逐渐形成,由于该类团队具有较高的人员流动性和较强的人才培养职能,如何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项目管理与团队管理的视角对当前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团队管理过程进行分析,探索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下如何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参与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主要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基于历史学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与学科特点,以"世界史专题研究"课程为例,在历史学专业硕士课程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结果显示,其对提高学生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具有显著作用,对其他学科专业硕士课程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研究生STEM教育核心能力框架为其高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对《21世纪研究生STEM教育》报告中美国硕士与博士研究生STEM教育的最新核心能力分析,形成2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和26项三级指标的最新核心能力标准框架。跨学科多元教育要素整合的内生路径和多元利益主体协作的外促路径,构成了美国研究生STEM教育核心能力培养路径。我国研究生教育亟需构建基于类型和专业的研究生核心能力框架;强化学科能力各要素的关系研究,完善专业能力的内容与考核机制;明确可转移能力的具体内容,制定多元的培养路径;立足协同多元利益主体,建立研究生核心能力联动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结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和创造力研究成果,阐明构建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培养机制的基本方法,即建立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的目标系统--智力生态系统。研究了智力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组成、教育模式、激励机制;提出了基于智力生态系统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的实现方法,包括创新教学内容、建立导师组互动团队、建立知识创新平台、创建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立国际互访和联合培养制度等。在智力生态系统的运行中贯穿着对研究生进行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探究,以期实现现代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校所共同培养海洋地质硕士生的"三一二二二模式",即确定培养模式三个原则,优化一个培养方案,建立双导师制度,建立双基地制度,实行两段式培养。该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文章还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校所共同培养海洋地质硕士生的工作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础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于提高我国医学科学的研究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推动作用。文章就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在科研工作中培养研究生应尽的职责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指导思想,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经验基础上,制定我校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学位授予标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培养方式、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位论文、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探索符合我校特点的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推行研究生导师团队模式成为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客观需求,而导师团队的水平则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在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构建中引入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这一改革建议,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积极创新,这是新形势下符合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一种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