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等史籍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有多个汉末三国时或虚或实的“空城计”故事,赵云战汉水、朱桓保濡须、文聘守石阳、陆逊攻襄阳为真实的“空城计”战例或具“空城计”色彩的战事;曹操攻定陶为一场伏击战而非“空城计”.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后于西城智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它可能是赵云于汉水之滨战败曹操之役在传诵过程中的“张冠李戴”,其创作受到街亭之战中王平收拾残局史事的启发和《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空城计”的影响.《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空城计”,既是小说创作艺术的需要,也是社会大众接受意愿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版本研究中,历来认为元至治年间(1321年)新安虞氏刻本《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三国故事最早的版本。《三国志平话》是民间艺人讲述三国故事的底本。罗贯中在民间传说三国故事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正史,采用裴松之补注的史料、民闻故事以及元杂剧等资料,编写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根据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本小说丛刊》第七辑有关专家考证;《三分事略》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书堂刊本比《全相三国志平话》早27年,应是目前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三国故事的最早版本。  相似文献   

3.
三国这段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作为"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书的全面比较,从史书选择和史料摘取两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依傍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突破,研究历史小说选取史料方法和脱离史料的虚构,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约百年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鼎力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多角度对这一艺术形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黎彦余 《广西教育》2005,(1C):32-33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顾名思义.讲的是关于三个国家的故事,是历史纪录的艺术改写。中国老话说:“男不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或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往往越是否定,越容易吸引人的好奇心:到底为什么不要读呢?  相似文献   

7.
当代日本文坛出现了对在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三国志”进行再创作的热潮。仅题名为“三国志”、全面表现三国时代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的长篇小说就有五部,即“柴炼三国志”、“陈氏三国志”、“北方三国志”、“三好三国志”和“伴野三国志”。作家们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对原著进行颠覆和重构:一是努力回归史实,从中国的正史中寻找史料依据,来矫正《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二是充分发挥“大众文学”善于虚构故事的优势,对“三国志”的情节作了大胆的虚构与发挥。他们还把现代推理小说的一些写法带进了“三国志”的再创作中,使作品打上了强烈的时代印记和日本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之后便说了上面题目的那句话。之前曾写道:小说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闻亦仍宋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论断颇取陈、裴及习凿齿:孙盛语,且更引“史官’及‘后人’诗。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肇淛(《五杂俎》十五)即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丙辰札记》)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鲁迅先生在这里似乎在铺陈前人之言论,实则包含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从他后面的结论即可看出,章学诚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相似文献   

10.
解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原貌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现存资料,罗贯中创作的小说,原来都叫“传”,并无“演义”之名。所以,罗贯中写作的《三国》小说,应是《三国志传》的底本,而非《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卒年以定在1320-1390左右比较符合实际。《三国志传》接近于罗贯中的底本。从总体上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1.
《太平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次大量插入三国故事的战争小说,通过调查《太平记》中三国故事的文献来源,可以描述《太平记》与中国三国故事的文献关系。就目前的文献根据,不能排除《三国演义》影响的可能性,但也不能断言有《三国演义》的影响。至少可以认为《太平记》的大量使用三国故事,说明中世时期三国故事已经较为流行,这是《三国演义》发生普遍影响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演义小说,总受历史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这是肯定的。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就是据史而创作的。最早是明嘉靖元年(155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其首页就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人高儒亦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我曾跟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就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话题多次交谈,唐国强喜欢用“万古凌霄一羽毛”形容自己对诸葛亮的认识。我对他说:你能把诸葛亮演这么好,正是你认真学习古典文学的结果,是古代文化浸润的结果。《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从《三国演义》开始,中国小说出现一个专门的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戏曲和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体悟创作而成的。《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这部作品从问世到今天,在“解读”“品评”过程中存在着文史不分、以史衡文等“误读”“误评”现象,也存在着用西方文艺理论观点来评论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等误区。今天,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读《三国演义》?又应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这部古典名著的价值和意义?对“水煮三国”系列出版物和易中天“品三国”等热门话题该如何看待?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是魏晋间的史学家陈寿所。《三国志》的材料来源,一为魏、蜀、吴三国的现成史书,一为有关记录和多方调查,搜集得来的史料,陈寿以《魏书》前4卷“魏帝纪”作为全书的纲领,另对三国人物作了各种名目的品评。《三国志》取材谨严,剪裁得当,叙事有法,笔简洁。《三国志》以其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它在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艺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取材于《三国志》的戏曲小说数千计,三国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越出国界,流传到日本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1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创作的。由题目可知,《三国演义》不像正史那样真实,它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的艺术性更强。  相似文献   

18.
论“三国热”与《三国演义》研究的新视角──写在《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播映之际史友仁,牛普选中国出现了“三国热”了吗?没有!中国出现的所谓“三国热”,只是改革开放以来,局限在热衷于研究《三国演义》的极少数专家、学者、教授和爱好者的小范围之内。尽管对于《...  相似文献   

19.
在华夏子孙心目中形成的关公文化、关公精神是忠义、仁勇。关公是“义”的化身。关公身上的义,既包含忠义、仁义,也包含“侠义”和知遇“信义”精神。 关公的信义精神,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对于赤壁鏖兵,曹操败走华容道,在《三国志》各“纪”、“传”中都没有明确记载。而在《三国志平话》中写到:“曹公寻华容道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公拦住。曹相用美言告云长:‘看操与寿亭侯有恩。’  相似文献   

20.
王莹 《文教资料》2014,(21):6-7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李氏朝鲜时期,随着中韩两国频繁的贸易往来,《三国演义》传入了朝鲜半岛,为朝鲜百姓所广泛喜爱,并对后世韩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文学和社会两方面分析探讨《三国演义》在韩国的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