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应该教学什么?应该教学"言"和"文"。这两者的基本教学顺序是"先言后文"。至于教学原则,是"先生后师"。即无论是"言"的学习还是"文"的学习,教师都不走在学生前面做现成的讲解和单向的灌输,而是先让每个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研习,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下面以《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为例说说笔者对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解。该教学设计采用教师引导下"自主疏理"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文本,自主疏通整理文本"言"和"文",后相互检测,达到独立过关,自主掌握。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想] 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角度我们提出以下教学设计原则: 一、先言后文.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总是要先扫清理解上的文字障碍,知道每个字词句在文中表达的确切意思,从而正确把握全义的思想内容,不误解,更不曲解."言"这一关过了,才能自然进入"文"的阶段,对文章蕴含的文学和文化进行一番品味和评析,汲取优秀文化遗产中丰富的精神营养."先言后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程序."边言边文""先文后言",都不太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有其固有规律。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融合,需重视文本理解,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重视文言积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重视人文探讨,彰显文言文人文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自然有"文"和"言",而"言"又是"文"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充分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性散文。全篇教学分为2课时5模块来完成"言"和"文"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正>文言文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文"与"言"的教学。"文"指文章、文学、文化,即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指词句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即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理解掌握。目前,大多同仁在文言文教学中重"文"轻"言",或"文""言"并举。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语言环境及学生对汉  相似文献   

6.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多为"满堂灌",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究其原因,大多为教师急功近利,听命于"中考指挥棒",或者是因为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重知识语法的讲授,把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个个词法与句法,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就是树立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视"言"的教学、也要兼顾"文"的关照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文言文真正当成一篇好文章来品读。用朗读、师生角色互换、课外拓展延伸等方法,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保护与鼓励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解决"言"和"文"的问题。"言"是指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文"是对文章主题与思想的把握,体会文本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多地关注"言",让原本饶有趣味的作品,在师生的共同肢解下,只剩枯燥乏味的字、词、句,进而忽略了  相似文献   

8.
统编版初中《语文》有时会将多个文言文文本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篇课文,这样的文言文联读文本对学习任务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存在畏难情绪、文言文联读文本的特点以及文言文教学对“言”“文”统一的追求,在文言文联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可以关注趣味性、注重不同文本的联结、体现文言与文化的融合。如此,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在自主或合作进行的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增加文言文阅读的深度,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目前,文言文教学有两个怪现状:一是公开课重"文"轻"言",二是家常课重"言"而轻"文"。这都不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道。文言文教学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诵读感悟,将文字读通读顺,体会文言文语言表达特点;要从学情出发,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言简意丰,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仅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此心乐出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对此,本文再现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设计过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猜读教学指一种教师引导学生凭借以最原始的文言文阅读语感,独立推测文本字词句段篇之意,再充分利用外在学习资源,进行考证、解疑的文言文教学策略。猜读重在"猜",即猜测、猜疑,猜出文本的显性和隐性含义,为探究和建构提供推力。  相似文献   

12.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要"文、言"兼具,既要注重字词句的积累,又不能忽视文学文化、思想感情。通过"诵读",这种"动口"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读"贯穿教学始终。  相似文献   

13.
<正>文言文教学中,究竟是侧重于"文"还是侧重于"言",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注重"文",考试中我们难免吃亏,而把重点放在"言"上,又会在琐碎的字句学习中失去文言文的阅读美感,造成学生的学习倦怠。其实,考试模式使之然也。在考试制度不改变的情况下,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没有意  相似文献   

14.
正学好文言文对高中生而言非常重要,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阅读题和文化经典阅读题占的分值多,而且写作也完全可以从文言文中取材取法。那么,如何教好文言文呢?教文言文要理直气壮地抓"言",以之为基础。但是只抓"言",品味不到文章的韵味,学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学起来被动,因此教文言文要兼顾"文"。一、以"言"为重,疏通字词字词基础在高一时以教师讲解为主,尽量弥补初中淡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教学中教师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往往把握不当.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最近由该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要回归到思想上,但一定要从语言出发."依笔者理解,简言之就是"文"为归宿,从"言"出发.  相似文献   

16.
孙莹 《华章》2011,(24)
面对文言文教学给学生造成的学习"苦难",让教师们感到"痛心".根据自己教学经历总结了一套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解决之前教师乏味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预习使其了解当堂重难点,预习新知,当堂理解,感受新知,夯实旧知.并且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并积累,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令学生学以致用,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如何将预习落到实处.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句读能力以及理解文本能力.通过积累的过程掌握必要的知识,培养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得能力.勤奋的练习使文言文的学习做到勤能补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华 《语文天地》2014,(5):17-18
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文言文阅读与所有经典文本的阅读一样,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时都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等,接受文本中蕴涵着的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文本中先人智慧的启迪,享受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与此同时,教师要珍视学生  相似文献   

18.
李莎 《教育教学论坛》2013,(50):203-205
当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文"、"言"偏重,教师一味"满堂灌",致使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兴趣,课堂气氛沉闷。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应坚持"文""、言"并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主合作学习,同时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思想注重学生阅读时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体验和感受.只有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克分尊重文本,通过自能阅读,彰显文本本色;通过体验阅读,感悟文本情思;通过个性阅读,点燃文本智慧;通过延伸阅读.超越文本境界;通过拓展阅读,升华文本精神,从而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富有实效的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基于课堂又高于课堂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言"轻"文"现象,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实现"言"与"文"的平衡。就语言文字的疏通方面建议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在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等知识的基础上以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带入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中去,充分发掘文本的文学元素和文化元素,探寻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