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莎士比亚不是根据悲剧模式,而是根据生活的真实刻画麦克白这一悲剧形象的。麦克白虽是弑君篡位的杀人凶手,但他的毁灭却具有悲剧性质。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人物麦克白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就在于个人力量的毁灭。那闪着金光的王冠确实让人着迷,它是个人力量的象征,麦克白就因它而酿成悲剧。他具有百倍的勇气和能力,权力的欲望使他不甘心在别人的影子下生活,但内在的欲望和外在道德的束缚让他痛苦挣扎。在他的整个抗争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他的毁灭是一个巨人的毁灭。  相似文献   

3.
麦克白是一个弑君篡位的罪人,但其内心激烈的善恶冲突及其勇于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格却给人以强烈的震憾力。他的堕落是人性泯灭的悲剧,他的毁灭留给人们的深思,足以普照人类灵魂的黑暗。塑造一个恶人形象作为悲剧主人公,并获得完全成功,这正是莎士比亚对传统悲剧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创作于1606年的小说《麦克白》所描写的,是麦克白人性与良知的崩溃的故事。莎士比亚通过讲述曾经的英雄麦克白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批判了野心、欲望的侵蚀作用。主人公麦克白在他悲剧的性格的驱使下所做出的残忍行径不仅使身边的人感到恐怖,更加造就了他悲剧的命运。而他性格之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力欲、野心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而这一贯穿全文始终的主线,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就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胡荣娟 《文教资料》2007,(34):151-152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的主人公麦克白一向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本文依据黑格尔的"情境说",将麦克白放在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中进行动态的考察,并认为,麦克白固然是一个弑君篡位的恶棍,但同时他的毁灭却显示出人格的伟大和崇高,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合理性和英雄品质使麦克白这个人物形象焕发出特殊的光彩,赋予他深长隽永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尼采探索希腊悲剧的本质是为了最深刻地揭示希腊的创造精神的深层原因。悲剧的日神因素和酒神因素这一对立在悲剧中被扬弃而归于统一。在悲剧中,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悲剧所给人的形而上的慰籍就是现象的毁灭丝毫无损于意志的永恒生命。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的欧洲悲剧人物相比,麦克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正面人物,而是一个从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但是麦克白弑君、篡位、被杀的命运,却同样引起了强烈的怜悯与恐惧,并非恶人受惩罚引起的大快人心。麦克白作为悲剧主人公,其独特的审美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他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具有伟大的品质;第二,他在犯罪之后饱受痛苦的良心谴责和精神折磨,是一个具有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第三,他具有一种诗人的想象力,这更加剧了其内心冲突。  相似文献   

8.
贺亚男 《海外英语》2012,(14):174-175,177
正统观念中,基督教的救赎是通过上帝之子耶稣的殉难来实现的,但从更抽象、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救赎可以通过时间、死亡和挚爱来变相获得。《麦克白》中时间救赎的主题非常明显,即通过使过去、现在、将来达到与上帝时间的永恒合一,来拯救处于世俗时间中的人。结合奥古斯丁关于时间和人类思维(记忆与期望)的关系,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高尚的人因为性格缺陷而走向自我毁灭,而是在于他在犯了罪的同时,关上了自己的救赎之门。  相似文献   

9.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某些主人公为悲剧英雄,另外一些为反面角色.我们认为在《麦克白》这一剧中的主要人物麦克白是属于前者,即悲剧英雄.《麦克白》是一出有关残忍谋杀国王邓肯、大臣班柯、麦克道夫夫人及其幼小的子女,以及使国家和人民陷入灾难的悲剧.麦克白是导致这场惨剧的主要人物,而他自己也从至高无上的位置跌落于毁灭的深渊.既然  相似文献   

10.
刘少杰 《文教资料》2011,(24):28-30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作品着力塑造了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形象:他们从中世纪的蒙昧中苏醒过来,在近代黎明的照耀下,力求实现自己雄心勃勃的野心。然而,由于时代的束缚和自身的局限,他们同环境和自我内心矛盾的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毁灭。本文力求分析《麦克白》中作者所赋予作品的人性的无尽的欲望与永久毁灭的辩证哲理。  相似文献   

11.
《洛丽塔》是一部悲剧。其悲剧性不仅在于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生命的毁灭,而且在于其道德的堕落。人类物质文明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贪欲的本性未改,恶存在于人类灵魂的深处,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条件,就会滋生蔓延。《洛丽塔》的悲剧意义在于警示人们要预防这种恶的产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社会悲剧与"人"的现代反抗精神、性格悲剧与人格理想的可能限度和命运悲剧与"自由意志"对生命的有效实现三个方面重新诠释了<白鹿原>的悲剧美学及其内涵,挖掘了这种悲剧意识对于茅盾文学奖、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史记》以其文中处处彰显的悲剧精神而备受学界推崇,本文尝试以韩信等为典范,探讨《史记》中豪雄人格在历史发展趋势下表现的功利价值导致其悲剧性这一现象,从而深入理解《史记》所要表现的悲剧性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极为重要的悲剧理论——悲剧主角的过失论,通过对来自与外界影响因素和麦克白自身因素的分析,得出最终导致麦克白的悲剧命运的是他难以抵抗外界因素的诱惑和自身对权利的极度热衷。正是因为悲剧主角的过失论,更好地说明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严格意义上的、具有鲜明悲剧性的悲剧作品。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文学创作在获得自主性的同时也在走向边缘化,文学的悲剧性也日趋模糊与淡化,但我们仍可发掘出当代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悲剧意蕴。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并不缺少对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生存悲剧的反观和省思。  相似文献   

16.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麦克白夫人将丈夫推往罪恶的深渊,怂恿丈夫犯下天人共愤的弑君谋杀案.她被视为莎翁笔下的一朵光彩夺目的罂粟花.作为女人,麦克白夫人有着“双性同体”的气质:既具有男人的狠毒,又不失女人的脆弱.通过剖析麦克白夫人从鼓动丈夫杀害国王到自己在疯狂中死去,来探讨麦克白夫人“双性同体”的性格以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晴雯的悲剧命运让读者叹惋唏嘘,学界基本有两类观点:一是认为晴雯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奴,其夭折是因封建社会的摧残;二是认为晴雯的悲剧乃由自身性格缺陷造成.二者都未从根本上探究晴雯悲尉命运的必然性.晴雯之悲剧原因有二:首先,在当时的环境中,一个丫鬟被撵出大观园意味着面临生存困境,其次是她对所处环境与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陈曦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35-137
莎士比亚在其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描述了多个人物角色的睡眠,同时,他也把死亡比喻为睡眠.因此,<麦克白>中的"睡眠"意象具有双层含义:一般意义的"睡眠"以及"死亡".实际上,在该剧中,很多主要人物只能在睡眠中或死亡后得到精神上或心理上的解脱.因此,对该剧中邓肯、麦克白以及麦克白夫人的睡眠进行意象分析可以诠释该剧的悲剧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