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明夷待访录》,黄宗羲代表作,激越昂扬的战斗檄文。为使封建君主“不敢自为非是”,《明夷待访录·学校》首次呼吁“公其非是于学校”。这一呼吁,有胆有识,犹如警钟木铎,激荡人心。其重学校、轻君主、反封建、抗专制的民主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颇富特色、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第4课主要讲述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大部分历史老师在讲课时都会强调要掌握《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却很少有老师对“明夷待访录”的含义作解释,可能很多老师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3.
“明夷”解     
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一生著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文集。其文集命名中,“南雷”(为其号)、“宋元”(为朝代名)、“明儒”(指明代儒林)皆意义浅近,一目了然,唯独《明夷待访录》之“明夷”,命名奇特,颇有深意。查各类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大都选有《明夷待访录》之《原君》一文,且其教材注释及相关教参均不深解“明夷”两字。故今特为阐释,以期有助于理解黄宗羲的思想,有助于教学。明夷,乃《易经》之第三十六卦,其卦画为“”,与晋卦“”互为复卦,皆为坤离组合。八卦中“坤”象征地,“离”象征火。  相似文献   

4.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是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政治思潮的主要代表.怎样评价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不少人认为,黄宗羲已或多或少地具有了“民主主义”或“近代民主主义”思想;有的甚至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的《民约论》相类比.这是值得商榷的.毫无疑问,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是当时封建正统思想的异端,后来又成为晚清资产阶级改良派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但是,  相似文献   

5.
《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清代朴学“先导大师”之一的黄宗羲(1609—1695年)的重要著作,它集中地反映了黄宗羲以批判极端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光辉的政治思想。顾炎武在读了此书以后,大加赞赏,以为照此实行,则“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梁启超也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  相似文献   

6.
对蔡尚思的"反君权"说提出了质疑,认为黄宗羲虽然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对秦以来奉行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可是他的思想并没有跳出君权思想,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过是要有效地限制君权而已。  相似文献   

7.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7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该题以“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导语,  相似文献   

8.
《原君》一文,选自《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为梨洲先生;又固曾筑续钞堂于南雷,人又称他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父亲黄遵素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因参与反对阉党魏忠贤的斗争,被害而死。黄宗羲也曾继续与阉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他曾在浙东一带组织义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讲学。清政府一再诱逼他出来做官,他都坚决予以拒绝。他的重要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7,(2)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指出:从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明朝“一条鞭法”到清朝的“摊丁入亩”,历史上每一次“并税”改革,无不是以农民的“减负”始,而催生出另一次“杂派”高潮,导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明夷待访录》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其法律思想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本文试图对其宪政思想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够对其法律思想能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