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中叶之前,中美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人性质主宰的。中国对美国的最初的看法更多的来源于美国领事、商人与传教士。中美《望厦条约》之前,中美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美国没有政府派驻的公使,美国真正的领事制度也只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有了较有规范的样子,在此之前,美国派驻的领事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商务领域,没有行政权力。《望厦条约》签署前后,美国派出公使,从此,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都有了明确的依据。领事与驻华公使在不同阶段对中美关系与对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用鸦片、大炮和圣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朝政府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殖民地半殖民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认识到,清朝统治者是非常顽固和腐朽的,要对付这样一个国家,就得软硬兼施,恩威并济.为此,他们派出大量的传教士,作为侵华的另一方面军.美国为了巩固在华已得的权益,利用《望厦条约》规定“外国传教士有权在五口地区进行自由传教”的条文,派出大批传教士到中国大陆来,进行各种阴谋活动.一八五八年驻华公使列威廉对此毫不隐讳地向国务卿卡斯·路易说:“我不得不再说一句,对于我们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里尽责  相似文献   

3.
段书赞 《历史学习》2004,(10):10-10
一、侵略者的贪欲是战事再起的根本原因为扩大侵略权益,1854年初,英、法、美三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曲解《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的有关规定,提出允许外国人往中国沿海和内地各城市并可购买地产、鸦片贸易合法化、改订税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一系列无理要求,结果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1856年,英、法、美三国再次提出,清政府再次拒绝,于是,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极端不义的战争”。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清政府忙于“靖内”,联军占领广州、攻陷天津、威逼北京,清政府被迫议和,1856年6月,…  相似文献   

4.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在英法联军的武力逼迫下,奕讠斤先后与英国代表额尔金和法国代表葛罗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英法侵略者的利益暂时得到满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但是沙俄却未就此止息,在1860年11月14日由公使伊格纳季耶夫逼迫奕讠斤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并没有参加1858—1860年的对华战争,为什么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呢?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年六月,陈独秀在给北京共产党小组的通信中,曾提出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问题。一九二一年一月,魏金斯基回国去向共产国际汇报,路经北京,与北京支部成员坐谈时,也曾表示希望从速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但没有提出如何进行的具体意见。一九二一年六月,共产国际派出的新任代表马林和尼可尔斯基到达  相似文献   

6.
马戛尔尼眼中的“康乾盛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大英帝国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分乘五艘船只,经过10个月的航行,于7月底到达天津大沽口外,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马戛尔尼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官,曾先后任驻俄国公使,英国印度殖民地的马德拉斯总督。  相似文献   

7.
1862年2月,清朝政府决定委派税务司李泰国在英国购置军舰,并组织一支海军舰队,以充实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武装力量.该舰队系由英国提供官兵和装备,故称之为"中英联合舰队".关于要求外国侵略者派出侵略军为清朝政府"助剿"太平军问题,早在1860年5月太平军第二次粉碎清军江南大营后,已由一些大官僚大地主提出.同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英、法为首的外国侵略者由于通过《北京条约》达到了侵略的目的,中外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它们就立即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8.
1918—1936年的大同煤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势力日甚一日地侵入中国各个地区各个领域,他们的侵略魔爪也伸进盛产煤炭的山西省。在1870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曾来山西调查,并发表了他的调查报告,为帝国主义掠夺山西省的资源起了探路的作用。1898年,英商福公司在英国驻华公使对清廷施加压力下与清政府签订了“山西开矿制铁以及运转各色矿产章程”,取得了掠夺山西煤矿资源的权利。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加之正太铁路还没有通车,福公司没有立即开采山西的矿产;山西的人民群众也还不知道这件事。 1905年,正太铁路通路到了山西省境,  相似文献   

9.
1860年5月,太平军第二次粉碎江南大营以后,为巩固太平天国政权,准备进军上海.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清两江总督何桂清自苏州逃至上海,与驻沪英公使普鲁斯、法公使浦步龙交涉,求借侵略军反扑.是时,正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际,英法怕这是清廷引诱他们陷入与太平军作战"旋涡"的计谋,未能答允.太平军在此时进军上海是适时的.但太平天国领导人没有把握住这一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攻克上海,而是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争取外国侵略者支持的外交活动上.干王洪仁玕、忠王李秀成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不惜"委曲求全"先后向英、法等驻沪使节再三致函,呼吁他们本着"皆奉天父上帝、天兄耶稣,以立国者既属一本,自当同心"的精神,与太平天国谈判.同时,还接待了大批从上海来的外国传教士、商人,想通过他们打通与驻沪各国公使会谈的渠道,结果这些努力都未能凑效.从上海当时所处的特殊情况,干王、忠王采取这一措施,争取各国支持或中立,孤立清朝当局,为太平军进军上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2011,(7):15-17
1950年,中国留学的历史,在这里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这一年,新中国向苏联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当时,北京和莫斯科之间,还没有直航飞机,那些留苏的学生们,都是坐专列火车从北京出发,每批几百人。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肩负着国家的使命驶向苏联,在那块广阔的异国土地上,度过他们充满激情,  相似文献   

11.
1861年清政府决定向英国购买船炮,建立新式海军。清政府筹办新式海军,与外国侵略者的怂恿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怂恿清政府向外国购买舰船建立海军的英国侵略者,是当时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和英使馆参赞威妥玛。总理衙门后来在致威妥玛函中曾回顾说:“中国购买轮船一事,从前中国举办之初,原因两国既经和好,卜大臣时思为中国设法平贼,贵参赞又尝谓中国非创立新法,不足挽回从前之积习,因而本衙门与赫税司议及外国轮船。”1861年春,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李  相似文献   

12.
晚清保守派在外交上的保守主张主要表现为:拘泥于传统外交礼仪;对外交涉坚持强硬态度;反对派遣公使外国;在“义和团运动”中盲目排外等,这些做法与主张严重阻碍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进程,对晚清政府的内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要求俄国交还东北三省的斗争中,清朝驻俄公使杨儒不畏强暴,作出了贡献。当时,清朝政府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负责和俄国谈判交收东北二省的问题。俄国派出的谈判代表是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杜夫。谈判刚开始,维特假惺惺地对杨儒说:“咱俩是老相识了,我一定对你诚心相待,  相似文献   

14.
张勇  王传英 《文教资料》2006,(19):83-8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大量进驻北京,清政府同西方的交往日益增加。由于对国际形势的无知,给中国对外交往带来了种种弊端。派遣使节加强对西方的了解,已成为清政府的当务之急。清政府最初要求使节只要才识德兼备,洞悉夷情就可,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逐渐要求使节需有一定外交专业技能。传统的科举士大夫和熟悉西方的洋务人员成为清政府遴选使节的重要来源,而置学堂建机构培养外交使节成为清政府遴选使节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术教育》2007,(24):10-11
1862年,总理衙门奕訢奏设北京同文馆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洋务派"代表奕等人,深感外交事务中没有真正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本国译员,常受人欺弄,急需设立专门学堂,培养自己的翻译,了解外国的情势。1862年,奕在英人威妥玛的帮助下,请英籍教士包尔腾充任教习,8月在北京正式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先设立英文、法文、俄文班,后陆续增设德文、日文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  相似文献   

16.
一、单项选择题1.鸦片战争爆发前,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含义是()A.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B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C.扭转对华贸易D.打开与中国进行商品贸易的大门2.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同的战区是在()A.长江中下游地区B.广东沿海地区C.京津地区D.台湾北部3.下列对《天津条约》有关条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增开南京、汉口等处为通商口岸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外国军舰商船可在各通商口岸自由航行D.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自由经商传教  相似文献   

17.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要求中英互派常驻使节,当即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到了80多年后的1875年,清廷却旨派郭嵩焘为钦差大臣出使英国,后定为常驻英国公使,于次年在英都伦敦建立起中国近代在外国的第一个常驻使馆.这一重大历史性转变是怎样发生的,其影响和意义如何,木文拟作一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18年10月5日,32岁的《申报》特派记者邵飘萍北京独立创办《京报》,这是一份对开四版的日报,没有资本后盾,没有政治后台,更无外国势力撑腰,秉持的仅仅是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各地的分布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广东、江苏、福建、上海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次之,经济发展较快的山东和浙江主要依靠国内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的9省区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国家政策的倾斜也没有改变外国投资的区域分布格局。广东是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带动产业聚集和结构升级的先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