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初明教授的"续"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高效率的学习是通过"续"实现的。针对"续"是否适用于小学英语教学、是否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促进效果等问题,笔者带领团队开展了相关尝试,发现在英语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不同的"续"任务,增加课堂互动学习环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夜色苍茫中,我与旧识相聚,我们共叙流年,畅谈笑事。想到父亲陪伴在旁,一股暖流不由得在心间流淌。我朝父亲偷瞥了一眼,父亲也正笑盈盈地看着我。自古以来,世间便流传着父女是前世有情人,上世情缘未能终了,今世才有了以血缘以续的千古佳话。可我却不以为然,我想父女在前世应为情投意合,知己知彼的生死之交,这份情感动了上苍;因  相似文献   

3.
<正>父亲胡光福,1936年出生于桂东县寒口乡秋里村,1956年应征入伍,1959年退役后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工作,1961年回乡务农。父母含辛茹苦拉扯大我们兄妹五人。母亲去世后,父亲偶尔到子女家中小住,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桂东老家。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永远也离不开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一个人砍柴、种菜……过着清静、孤寂的日子。2005年,我有了一架自己的照相机,开始为父亲拍照。十多年来陆陆续续拍了  相似文献   

4.
"父亲"在鲁迅的小说里是一个隐蔽的意象。父亲的缺席主要以"父亲死了"和"父亲病了"两种书写形态存在,这与鲁迅情感心理中的父亲情结有着极大的关系。"父亲缺席"现象背后暗含着鲁迅复杂的文化心理:既要走出父权文化的包围,却又不可无父,乃至要寻找理想的父亲。  相似文献   

5.
王初明教授新近提出的"续论"认为,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学习高效率是通过续实现的。鉴于续论的显著促学效果,本文将续论应用于商务翻译教学中,主张通过读后续写、读后续译、对比续译等续论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商务翻译能力和水平,解决商务翻译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续论"为我国商务翻译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商务翻译教学研究提供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唐及北宋前期,士人对王通续经非常推崇,认为王通续经有存道之功,继承了孔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王通之学开启了唐治。王通续经所采辑的内容,是两汉、六代之史事诗文。从北宋中期开始,士人越来越倾向于将三代理想化,而将汉唐作为与三代相对立的负面典型,因此,士人开始批评王通续经。南宋中期,儒学诸派之间因为对"道"的不同认识而对汉唐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进而对王通续经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陈亮和叶适因推崇汉唐而极赞王通续经,而朱熹、陆九渊等人却因否定汉唐而对王通续经颇为批评。  相似文献   

7.
“父亲之名”作为一种能指符号在陈染作品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父亲之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在父亲一母亲一孩子的三角关系中,父亲的作用往往是以"父亲之名"的形式出现的.在陈染的小说中,虽然父亲因为父母离异而在女主人公的生活中缺失,但"父亲之名"仍然以情人、他人的话语等形式继续出现在陈染作品人物的生活之中,并且发挥着父亲所具有的经济、法律和情感的象征功能.  相似文献   

8.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新书中论证说,你在职场中是获得成功还是失败与你拥有一位什么样的父亲有关。"计时炸弹"型父亲如果你是"计时炸弹"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取悦他人的能力。被动型父亲如果你是被动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在情感  相似文献   

9.
学费     
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相似文献   

10.
在多数人心目中, "硬汉子"是父亲的代名词,而在<台阶>中父亲形象却显"颓废",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学以及价值二元论为父亲的"颓废"作出了解释,女性主义运用"圣杯式"的思维方式为消除父亲的"颓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叶子烟     
黄家双 《家长》2016,(4):50
沉重的生活负担让父亲"不敢"抽好烟,是叶子烟在父亲最烦闷的时候,给了他慰藉,但也夺走了他的健康。我没出生时,父亲抽"春燕",我出生后,父亲抽"白鹤"。我上了小学,父亲开始种上了叶子烟。父亲把烟叶摘下来,用草绳串着,挂满屋檐,挂出一帘金黄金黄的风景。烟叶干了,父亲取下来用草绳捆好,塞进枕头下的谷草里,随抽随取。枕头高高的,父亲  相似文献   

12.
<正>父亲像一泓清泉,滋润着儿女的心田;父亲若一把标尺,规范了儿女的言行;父亲似一座灯塔,照亮了儿女的人生。漫步在中国文学的画廊中,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家喻户晓。他在《背影》中写到,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朱自清。父亲"怕茶房不妥贴",于是"亲自送我到车站"。在车站,父亲与脚夫讲价钱、为儿子找座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跃然纸  相似文献   

13.
《小读者》2008,(6)
父亲沉默寡言,很少与儿女交流。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最为深刻的印象便是父亲的"无情"。第一次体会到父亲的"无情",是在我八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金昊 《高中生》2012,(16):49
他的降生,令父亲很失望。家里已经有了6个儿子,一心盼个女儿的父亲,最终未能如愿。父亲是个读书人,尊崇孔孟之道,崇尚"仁义礼智信"。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长到17岁。那一年,他瞒着父亲,报名参了军。等父亲得到消息时,他已经登上远赴部队的列车。在他的人生中,违背父亲意愿的"不孝之举",仅此一回。  相似文献   

15.
文继炬 《师道》2005,(9):47-48
人这一生有的时候真是难以言说,有人就一辈子淹没在了自己的预言中。唐代的才女薛涛,八九岁就通音律,会作诗。有一天她父亲抱着她坐在庭院里,指着一棵高大的梧桐树诌了一句诗,并要女儿续,才思敏捷的小薛涛脱口而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亲听了立刻皱起了眉头,心中久久愀然。可能这位父亲也预感到了薛涛悲惨的命运,预见了她沦落风月场,迎南送北,被人戏谑“女校书”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时间 实际上,当我们读到"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标题时,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疑问: 首先,为什么要特别点明"十六年前",而不是像一般的回忆录,选择以"我的父亲李大钊"或者"回忆我的父亲"为题?作为一位与父亲有深厚感情的女儿,在回忆自己父亲的文章题目中没有出现"父亲"二字,好像在情理上说不过去;或许我们可以说,文章写的是1927年的事,即便如此,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父亲最后的日子"抑或是"李大钊的1927".  相似文献   

17.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作为《夷坚志》的一种续书,在书名上标榜"新闻",本文以该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文言小说记录社会"新闻"的角度切入,在梳理全书每则故事的发生年代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可称为"新闻"的部分,分析这些内容的价值与特色,并以此为依据推测作者的大致生活年代。  相似文献   

18.
学费     
<正>世上经典的书,可以从小读到老,经典的书籍永远不会被时间淘汰,而感恩是有字或无字的永恒经典。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父亲送我去上学。在冬天,我们常常会顶着大风前行。父亲在大风中走得飞快,而我抱怨说,如果是顺风就好了。父亲笑呵呵问我:"你说是顺风跑得快还是逆风跑得快?"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顺风。"父亲说:"那可不一定。"他让我向顺风的方向跑一百米,他向逆风的方向跑一百米。本以为我会赢,但结果我输了。我问父亲为什么会这样?父亲告诉我,顺风行走  相似文献   

20.
<正>记得,我家住着的窑洞左前方立着一块石碑。石碑旁,卧一石槽。石碑是父亲立的,石槽是父亲凿的。父亲不识字,不会在石碑上刻字,却刻画着一些只有他自己能看明白的图形。而石槽中常常蓄满水,静静的水面,那是父亲的诉状!小时候,我问父亲,您在石碑上都刻画些啥呀?父亲说,娃呀,你可得看明白啊,我刻在石碑上的都是人们对咱家的好啊!父亲把"好"字说得很重。接着,父亲指着石碑左上角一个"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