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楚楚 《科学启蒙》2009,(5):34-34
我们每天都需要吃很多的食物来提供能量,这些食物需要被消化才能变成各种人体需要的物质为我们提供能量。那这些食物究竟是被什么消化的呢?下面我们用平常吃的鸡蛋来做个简单的实验吧!  相似文献   

2.
《人的消化》是《自然》第四册生理单元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认识消化的意义、消化器官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鱼鳔实验探究消化的概念,用唾液消化淀粉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现就本课鱼鳔实验和唾液消化淀粉实验的教学,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内容:自然四册十一课“人的消化”,基本可分为以下段落:①消化的意义;②不溶于水的养料不经消化不能被身体利用;③淀粉被消化液消化的实验演示;④养料消化过程;⑤消化器官;⑥消化器官的保健。(二)教材分析;本教材“人的消化”,实际上是讲有机养料的消化、吸收、利用三个问题。书中讲消化讲得多一点,吸收只提“渗进”两个字,而“利用”则未提到。我们认为消化、吸收、利用这是一个完整的生物生理生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的教材中 ,对胆汁对脂肪的消化 ,只介绍了它因为不含消化酶是属于物理性消化。但是 ,由于学生缺乏对酶以及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有关知识的认识 ,因此很难理解这一物理性消化过程。基于以上原因 ,我校科技活动小组力图去探讨胆汁对脂肪消化的有关情况 ,分析有关现象 ,使学生理解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增强对物理性消化的理解 ,以及有酶参与的化学性消化有进一步认识。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 我们收集了若干个正常无病的猪的胆囊 ,采用胆汁 ,准备了几种脂肪 :猪油、菜油、茶油。1.2 实验方法 采用设计对照实验…  相似文献   

5.
经过淀粉消化实验的改进、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实验的新设计,使实验用材少、步骤简化,缩短实验时间,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们每餐吃的食物中多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其中米饭或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这些营养物质进入口腔,咽入胃,经大肠、小肠等消化器官而消化成较简单的能溶于水的物质而被吸收。在这个过程中,食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这就是化学性消化生成的新物质。那么,当我们吃米饭(或面)时,在口腔中经咀嚼与唾液拌合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化学性消化,即化学反应呢?试做实验看看。  相似文献   

7.
初二生物课本第50页的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唾液对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按教材的要求,是用较多的淀粉制成浆糊(1%),再加预先取好的唾液,在37℃左右,作用10min(水浴)来实现的。该实验中,操作步骤较为复杂,还要求有水浴加热的装置和进行水浴条件下水解的操作;同时,37℃也不便控制,加之初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学生独立完成该项操作难度较大,成功率总是很低,还往往发生损坏玻璃仪器等现象。多年来该实验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在多年的实验摸索中,对该实验作了一些改进,步骤如下:a.…  相似文献   

8.
<正> 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除治疗急慢性腹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食管炎之外,对消化道发现有局部止血作用。我们给消化性溃疡伴活动出血的5例病人,在出血灶上喷洒思密达,观察到出血灶缩小,溃疡底覆盖上一层白膜并很快凝成血痂而止血。为了证实思密达的局部止血机制,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黑苦荞米黄酮模拟消化前后活性成分含量变化,以及模拟消化对其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的影响。创新点:采用体外模拟消化的方法,更加真实地反应消化对黑苦荞米黄酮含量及活性的影响,同时采用体外抗氧化方法、α-葡萄糖苷酶实验和HepG 2细胞模型,评价其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方法:本文采用体外模拟消化的方法,对黑苦荞米黄酮进行模拟消化,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其消化前后黄酮物质含量变化情况(表1和图1);通过ABTS、DPPH和FRAP等实验研究模拟消化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表2和图2),进一步检测其消化前后对细胞活性氧(ROS)产生的抑制能力(图3);利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图4)以及细胞葡萄糖消耗和糖原含量实验(图5),评价黑苦荞米黄酮模拟消化前后的降血糖活性。结论:HPLC结果表明,黑苦荞米黄酮中的主要活性物质为芦丁和槲皮苷,经模拟消化后,其活性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体外抗氧化实验ABTS、DPPH和FRAP结果均表明,黑苦荞米黄酮具有抗氧化活性,体外模拟消化后,其抗氧化活性有所降低;细胞ROS结果表明,黑苦荞米黄酮模拟消化前后均具有较好的ROS抑制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黑苦荞米黄酮模拟消化前后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同时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以及细胞糖原的生成,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活性。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五年制教材第四册第十一课教学目的要求:参看自然第四册《教师用书》P.8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认识消化的意义,消化器官的组成和功能。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用鱼鳔实验理解消化的概念,用唾液消化淀粉实验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四册《人的消化》一课中,有个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很多教师做起来,效果不甚明显,甚至失败。本人通过多次实验,掌握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只要注意如下几点,实验就一定能成功。  相似文献   

12.
高健 《今日中学生》2006,(19):31-32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馒头、米饭中含有淀粉,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既有牙齿和舌的作用,又有唾液的作用.牙齿对馒头和米饭的消化仅仅是把馒头或米饭嚼烂和磨碎,而不会让其中的淀粉变化成别的物质.舌的作用也仅仅是起到搅拌的作用,也不会让淀粉变成别的物质.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产生的甜味与我们吃过的麦芽糖的甜味很相似.既然牙齿和舌的作用不能改变淀粉的成分,那么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糖只能是唾液的消化作用产生的结果.你可做下面实验来探究验证.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馒头、米饭中含有淀粉,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既有牙齿和舌的作用,又有唾液的作用。牙齿对馒头和米饭的消化仅仅是把馒头或米饭嚼烂和磨碎,而不会让其中的淀粉变化成别的物质。舌的作用也仅仅是起到搅拌的作用,也不会让淀粉变成别的物质。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产生的甜味与我们吃过的麦芽糖的甜味很相似。既然牙齿和舌的作用不能改变淀粉的成分,那么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糖只能是唾液的消化作用产生的结果。你可做下面实验来探究验证。  相似文献   

14.
<正>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方法"是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中的内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对该实验提出了活动建议:"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目的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口腔中的化学消化现象,初步体验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两种不同的湿式消化方法处理同一发样,测定发样中Cu、Zn、Fe的含量,比较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的两种不同消化方法,通过实验得出,两种湿式消化方法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生理卫生》教材中安排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笔者在做这个实验时偶尔用开水加温,发现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的酶促水解速度而加快。为了进一步验证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笔者采用了200多名学生的唾液进行了下述实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7.
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教材《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37℃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而没有具体说明酶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更没有说明酶作用受酸碱度(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到被排泄出去,要经过9米左右长的消化道,大约需要24小时。  相似文献   

19.
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的消化与吸收》一课中的探究实验"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为例,对实验活动设计和实验拓展延伸进行了探讨。此探究实验活动有很多值得思考、研究和实践的细节问题,切实有效地组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素材,也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必要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引导学生认真消化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一环。教师批改作文辛辛苦苦,学生对待批改马马虎虎,这是长期以来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了使教师的批改劳而有效,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教育,重视“消化”。教育学生明确消化作文批改的意义,提高他们的自觉性,我们的做法是“三针对,三讲清”:针对学生“消化批改没有必要”的思想,讲清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针对学生认为提高写作水平要“慢慢来”的思想,讲清当前大好革命形势需要我们迅速提高写作水平;针对学生认为消化批改“伤脑筋”的思想,讲清革命导师提出的“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四七八页)的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