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金花 《文化学刊》2012,(1):111-115
史禄国和凌纯声是两位都曾对通古斯人开展过田野调查的早期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本文主要基于两人的民族志《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试图通过比较两人在上述各自作品中有关通古斯人历史内容的书写,从而解读两人通古斯研究的不同路径与意图,以及两人心中各自理解的通古斯研究。  相似文献   

2.
袁耀辉 《文化学刊》2008,(3):166-170
曲彦斌的《民俗语言学》(增订版)从多元化共存的背景中,对我国语言、民俗的动态的过程作了整体性的考察,突破了传统以单一的研究为方向的局限,以崭新的科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把一种全新的学术理念和写作  相似文献   

3.
中亚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语言资源丰富,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中亚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呈现出群体的特性与个体差异性。本文从学术适应、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总体情况四个维度对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总体上属于中等程度的适应,学术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优于心理适应情况。中亚留学生的语言背景、人际互动、中国文化认同等因素对其跨文化适应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词人在选本的编选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擅改原作现象,尤以明词选本为最.以王昶<明词综>为例,选家以当时的词学观来考察明词创作,在声律、格调、本事背景等多方面径直删改,有的改动篇幅竟达一半以上.这是清代中兴词学观在前人词选中的局部体现,既有潜在的心理背景,又有明确的学术动机和目的.此文学现象肇始于明末清初,而止于晚清,对后世的词学观念和学界研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书法研究,中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三十年来,伴随着高校书法硕士和博士招生的扩大,以及当代书法创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书法研究也逐步走向全面和深入,分工的细化与研究者层次的提高,使书法研究朝着专业化和学科建设的方向迈进。蓦然回望,最初的那些草创之作和其间某些人的炒作已渐次退出学术舞台,而一批积学深厚者,正以其严谨的学术作风、过人的学术水平和旺盛的学术精力,营造着当代书法研究的新局面,他们的治学态度和  相似文献   

6.
陈原先生是当代促进社会语言学本土化的最重要的社会语言学家之一,对民俗语言学给予的热情关注和积极支持,显系其学术思想的敏锐与视野的宽阔。其社会语言学主张及其理论框架,亦是民俗语言学学说关联最密切、最直接的重要学术背景和学术思想源流之一。创建多种类型的民俗语言语料文本和民俗语言研究数据库,当是加速推进这门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黄亦君 《文化学刊》2009,(1):177-179
时下讲史、品史之风盛行。由于学术背景不同、研究方向各异,讲史、品史的方法亦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讲史、品史风格,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是其利;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亦是其弊。如已经出版的数十部关于三国内容的读物,多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蓝本,杂以《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以及一些野史、稗史等相关史料写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抚慰一般受众对历史知识渴求的心态,其学术价值实在难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8.
龙彼德 《文化交流》2016,(12):27-31
作者是知名的浙江作家,曾在黑龙江同江生活、工作过10年,与赫哲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9年,他受特邀随同江市代表团前往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参加那乃区建区75周年活动,听到中俄边境一个感人的故事。此后,他持续关注,现在撰文首次发表。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与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注意文化研究成果的普及中国文化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呈现一派兴旺的学术景象。不过,有些问题还需要学人们思考,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研究的成果如何才能普及开来、成为社会的精神营养?只靠学术杂志和学术专著的传播,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专门发表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杂...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现象近几年来已经越来越引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全球化问题目前也已成为国际文化学术理论界的一个具有跨学科和跨文化意义的前沿学术课题。在国际性的理论争鸣中,中国学者已经在不同的场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对全球化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挑战也相应地提出了对策。在这方面,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澳大利亚墨朵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于1998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化与人文科学的未来国际研讨会起到了先导作用,为深化这一前沿学科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界产生…  相似文献   

11.
清代学术的最高峰就是乾嘉学术,而考据学是乾嘉学者治学的重要方式。考据学在清代兴起的原因主要有外在时代背景压抑和内在学术理路变迁等。乾嘉学术乃至清学正是建立在对明末清初社会的反思之上。笔者便结合相关学者对清代考据学的研究,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论述清代乾嘉学术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4,(6):91-104
《梨园话》是一部被盛誉为可与著名戏曲学大家齐如山的经典学术名著《中国剧之变迁》《中国剧之组织》"鼎足而三"的中国第一部戏曲词典,其作者方问溪在中国戏剧史和社会文化史上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作者方问溪是一位出身五代相承戏曲世家的音乐学家。本文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探析了《梨园话》的成书、编纂体例和性质、作者生平及其编纂本书的学术背景,以及《梨园话》的戏剧史意义和社会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让-吕克·德莫纳什(Jean—Luc Domenach,1945-)是法国有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和政治学家,中文名字杜明。他具有政治学、汉语、历史等学术背景,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杜明因对河南省大跃进研究而出名,他撰写的关于中国劳改的博士学位论文于1992年以法语出版,随后又用德语出版。他曾在日本和香港分别做过军事外援专家(1970—1972)和法国驻港领事馆文化随员(1976—1978),还担任过法国外交部的分析与预测中心负责人(1979—1981),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政治传播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显学,理论创新至关重要。理论创新与学术历史梳理、自身的理论叙事以及理论创新所处环境等问题有关。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不仅关乎如何把握全球变局下的国际关系和权力格局等现实问题,也关乎学科自主性构建。  相似文献   

15.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 ,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 ,也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向近代发展与变化的转折时期 ,对这一时期学术文化进行深入探究 ,无疑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对近代学术进行导源溯流的研究等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半个 2 0世纪 ,对清代学术文化的研究却明显较为薄弱 ,这种状况至 70年代末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才有所扭转 ,而王俊义教授与黄爱平教授 ,则为在此方面较早辛勤耕耘并领风气之先的学者 ,他们在清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如《〈四库全书〉纂修研究》(黄爱平著 ,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和唐君毅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峰林中两座令人瞩目的学术高峰。现存梁、唐两先生往来书信一共五封,虽然数量十分有限,但为解读梁、唐二位先生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交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材料。本文利用新近出版的《梁漱溟往来书信集》《唐君毅全集》,重点结合梁、唐二位先生书信、日记等资料,对这五封书信的写作背景、所涉人物关系,以及相关内容思想,按照时代顺序,逐篇进行解读,不仅使读者之思想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激荡升华,更丰富了我们对于两位学术前辈学术观点、思绪情感、家国情怀之理解。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SCI数据库为数据基础,从论文发表时间、领域、引文等方面对匈牙利科学院化学研究中心科学部长彼德·温克勒(Peter Vinkler)近五十年学术生涯的学术成就与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温克勒的研究方向为引文分析与科学计量评价,以个人、团队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为主,其学术影响力显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科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民族之最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云南省,除汉族外还聚居着白、彝、傣、哈尼、景颇、壮、苗、瑶、佤、回、拉祜,布依、水、纳西、藏、独龙、布朗、普米、怒、德昂、阿昌、蒙古、僳僳、基诺、满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壮族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东南部和广东省南部。人口超过1千万。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他  相似文献   

19.
林竹 《生态文化》2007,(1):13-13
近期,由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文化研究网(www.eco-culture.cn)正式开通。生态文化研究网是一个面向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学术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广泛收录和提供生态文化领域相关信息的国内首家大型专业性学术网站。  相似文献   

20.
政治人类学和法律人类学在方法论上都经历了从草创到细化的学术历程。回顾这些研究范式的变迁,不仅有助于认识新的研究框架的理论来源和学术价值,并藉此有效指导政治人类学和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能在学术史的脉络中凸显田野调查这一人类学基本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