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庆阅兵作为盛大的庆典仪式,两岸三地电视台对这一"媒介事件"进行了直播。电视对阅兵式的直播构成了"媒介仪式"。本文选取三家电视台新闻频道——央视新闻频道、凤凰卫视资讯台、中天电视新闻台,分析其如何通过"媒介仪式"来进行叙事。重点对两岸三地三家电视台阅兵直播报道的呈现内容、表现方式、叙事理念进行分析,并指出失当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3.
媒介仪式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场域,通过传播象征符号的共通意义空间,加深参与者的集体记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建构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的重要媒介仪式,发挥出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作用.其运用电视直播的形式,借助多元化的科技元素,让观众成为仪式参与者,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传递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8,(1)
图像符号所传递的某种"视觉意象"(Visual Images)通常和特定的情感诉求、历史记忆或身份想象之间存在某种象征性联系,这就涉及图像符号的社会建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1949-2017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图像叙事变迁,指出领袖图像向领袖符号转变的象征体系建构与政治秩序确立过程,以及政治仪式与图像表征中的政治记忆刻写功能,并进一步指出基于图像表征的政党媒介形象具有"技术表征"、"视觉迁移"和"影像增值"特征。  相似文献   

5.
围绕社交电视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一种现代性的媒介仪式,它包含着聚集性的观看行为、符号的汇聚与传播、社会关系的表达与群体认同.当认清社交电视的仪式化特征后,重新审视社交电视的价值,它正是通过互动设计唤醒情感、重塑身份,引发媒介的权利的更迭.因此,在媒介仪式观的关照下提出"事件+话题"直播+场景"生产+互动"三条社交电视发展策略,为社交电视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中国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庆典的整个组织、操演和媒介呈现的过程中,蕴含着无数含义丰富的象征符号。精心设计的国庆典礼是国家意志的宏大叙事文本,本文尝试解析其中蕴含的象征符号,发现权力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和认同建构技巧;另一方面,思考在现代媒介环境下,受众对上述宣传气味较浓的象征符号展演进行非支配式解读的可能性,以期对今后主流价值观宣传和国家形象展示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益广告是展现公益的情感诉求,象征符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以央视的公益广告《包住篇》为例,探索"包住"这一符号的象征性意义的建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公益广告正是通过象征性的意义建构,用情感诉求引发受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建构的双重路径入手,揭示文博类纪录片的模式创新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重大媒介事件仪式化传播及其所彰显的国家形象呈现出了多元意涵,借助5G技术的优势可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5G时代媒介事件仪式的时空结构、仪式的情感表达、仪式的符号呈现,研究从媒介议程设置、媒介联动报道、媒介技术支撑等三方面对我国重大媒介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5G时代媒介事件中的符号通过国家形象层面、社会价值层面、文化认同层面的价值建构,传递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凝聚了集体情感,整合了社会秩序,实现并加强了全体社会成员精神上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媒介仪式视角,解读央视直播镜头中表现国庆60周年庆典场面的一些显著符号,并总结这场盛大的媒介仪式的三个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徐占品  樊帆 《今传媒》2011,(11):74-75
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哀悼活动为例,认为哀悼仪式与电视媒体的结合既是电视媒介新闻功能的客观需求,也是扩大仪式效果的必然选择。电视媒介对哀悼仪式的呈现是通过表现唱礼者、演礼者、观礼者来实现的,其中演礼者必不可少。按照对仪式进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媒介呈现仪式的方式分为再现仪式和制造仪式,电视媒介一般通过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来再现仪式或制造仪式。  相似文献   

12.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3.
媒介仪式是传播学和公共关系中的一个术语,电视作为现代技术媒介的一个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是如今大众寄予期望、进行仪式的最为常用的途径。①本文分别从仪式前、仪式中、仪式后浅析了媒介仪式是如何呈现的,试图探析出媒介仪式呈现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数字出版物《三体》有声书为例,立足媒介可供性视角解构数字出版物的仪式属性,梳理其相关融合创新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出版物在仪式层面的融合创新呈现技术、内容、传受方式相耦合的多元形式,通过缔结共筑关系凸显价值认同,反哺可供性建构;继而提出从生产可供性中象征性符号的具象化,到社交可供性中分众记忆的破圈整合,再到移动可供性下受众共筑行为的自愿化融创策略通路,以为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盘子会"是山西柳林年节仪式中以祭祀为核心的庙会文化,本文拟通过对山西柳林盘子会仪式及其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逐步探析其对柳林县各村落社会秩序的象征性建构和展演作用,据此探讨媒介仪式在"盘子会"的文化传承中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华  何斌 《东南传播》2010,(5):61-63
本文以仪式建构的视角看待新闻奖,从仪式规则、仪式程序和仪式象征性三个层面对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探析二者完成自身符号意义的完整过程,同时进一步思考由这种仪式所导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媒介评估的概念、对象及其在传播生态中的定位 ,提出基于资源和影响力的媒介评估模型 ,建构了由三个纬度组成的统合性分析框架 ,并将柔性和多纬度作为系统的重要特性。电视媒介评估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媒介运用“象征资源”的努力 ,这种具有“共同语意空间”的符号系统对于媒介体制转型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视崇高感,是作为美学的崇高范畴时代性延伸而提出的,同时,也是作为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中消解崇高的思潮的反拨性回应。电视崇高感已成为中华民族审美现代性的核心范畴,其价值内涵也经由时代延伸出现了嬗变。崇高在传统文化内面向神圣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超越内涵在当代传媒文化中失去依存空间,转而确立了以日常生活为主体地位的核心内涵,建构了面向世俗世界进行价值认同的超越方式,电视崇高感由此成为了世俗世界的价值认同符号。民族/国家、家及群体性英雄作为电视崇高感在叙事中的象征符号,以世俗意义共同体的合理性存在消解了乌托邦理想的虚幻性,同时也以传媒文化的身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与价值秩序的建构功能。电视崇高感是崇高范畴在新的艺术媒介条件下的重建,同时也是我国媒介文化中的集中呈现和强化登场,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鲜明印记。电视崇高感的提出与明确,应该得到更多的认知,因为它在当代文化的转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必须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大众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电视通过声画符号系统进行意义生产,并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建构和传播.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视为一个表意过程,其呈现、表达、传播往往通过“文本”来实现,电视新闻文本的意识形态研究重点在于分析电视如何形成大众的统一认知来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0.
当前火爆的网络直播现象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后出现的,究其本质,网络直播就是主播身体的展演,以及观众对其所进行的"凝视".本文提出在主播与观众的身体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身体成为主播自我呈现的媒介,也成为观众在文字符号后潜在的主体对象.直播中呈现身体并进行一种面对面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身体是网络直播的基础.同时,在网络直播间中,可以说是建构了一处虚拟的场景,该场景提供了主播与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也是伴随着身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