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赵国九门与北九门,是出现在《史记·赵世家》中的两个地名,赵国三孔币中也有关于北九门的记载,关于这两个地名,前人或认为是同一地,在今河北藁城西北,或认为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九门在今河北新河九门村,而北九门在今河北藁城西北。本文对前人说法与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提出九门、北九门为两地,九门在河北藁城西北,北九门在今河北蔚县。  相似文献   

2.
人们游览长城,一般以为到了山海关老龙头就是长城东去的尽头了。其实,距山海关15公里的九门口长城才是长城的尽头。九门口位于辽宁省绥中县与河北省抚宁县交界地带,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39-502年),明代以前,为重要的军事关隘,史称“京东首关”。此段长城扩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当时,徐达率兵万余人在山海关至水平岭修关口32处,九门口是其重要关口之一。九门口长城位于山环之中,北有九江河流过,形成了“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的奇绝景观。它坐落在绥中县李家多境内,横跨百余米的九江河,享有水上长城的…  相似文献   

3.
宋玉的作品,据<汉书·兰文志>说共有十六篇.但除<九辩>历来得到公认外,其他篇什大多认为不是宋玉作品.本文对<登徒子好色赋>序中的"阳城"和"下蔡"两个地名作了考证,找出内证,从时空两方面说明这篇作品的著作权还应还给宋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省在编史修志过程中,所涉及的城址、河流、关隘等,有的往往袭用旧志讹说。为此,笔者拟择几个重要历史地理问题作以考辨,与史志界同仁商榷。一、安乐垒地望辨析安乐垒,原为前燕大将慕容恪所筑之堡垒。北魏为常山郡治,北齐置为常山县,北周为恒州治,是河北中西部重要城垣。但其址何在,后世众说不一。概言之,可分四种说法:一说在今正定城,一说在正定西南十八里,一说在藁城县九门,一说在九门附近。  相似文献   

5.
回族人口众多,居住也较为分散,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九门属于散杂居回族村,散杂居回族遵从伊斯兰教教规,受传统婚姻习惯法影响:对婚姻持严谨、慎重的态度,相对早婚,回女不嫁外,但又受到当地社会环境和其他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回族村民的初婚年龄有所升高,缔结婚约仪式逐渐向汉族风俗靠拢,有轻微的重男轻女思想等.  相似文献   

6.
位于鲁西北与河北省交界的德州市,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德州地域和地名已屡经变革。厘清这些历史变革,对于研究德州历史及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帮助。据有关资料考证,今德州主要地域在远古至夏商时期为有鬲氏国;在西周末和春秋战国前期属齐国,战国中后期则属赵国;在两汉、两晋时期为平原郡(国),其郡治在今平原县。在北朝时期,今德州主要地域为安德郡,其郡治在安德(今陵县)。隋唐及以后各代,德州地域及地名又有较多变化。  相似文献   

7.
浅释"邯郸"     
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邯郸"二字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絇邯郸"."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张晏认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本文认为"邯郸"一名来源于"邯(丹阝)","邯(丹阝)"源于"甘丹","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称,并写作"邯(丹阝)",战国时期继续延用,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相似文献   

8.
1.北京上联: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 上海下联: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 三海指:北海、中海、南海,九门说的是老北京的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  相似文献   

9.
《辞海》和《辞源》引《易·乾》“九五,飞龙在天”释“九五”为“君位”,似未探得其字义训诂的依据,两字应是源自华夏远古时代的“九部”、“九州”、“九井”、“九门”和“五帝”以及与五帝相应的“五方神庙”,有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九部”、“九州”指空间和地面区域,“九井”乃祭祀神灵的九个圣水池,“九部”则是通向天界的九个门口;“五帝”乃是远古部落大联盟的五位首领,“五方神庙”则是与五帝相应的大统一原始宗教政权的结构模式。二字均有神圣而高档次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余全有 《天中学刊》2012,27(4):105-108
在关于嫘祖故里的争论中,出现了"江水"、"若水"、"方雷氏"、"蜀山氏"等几个地名,搞清楚这些地名的方位十分关键。但是,关于这些地名的方位问题,争论自古至今从未停止。经研究可以认定,江水即汝水入淮处,若水即为汝水,方雷氏即今遂平境内西北隅与今西平出山交界处,蜀山即今西平县出山。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