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应凤  赵勇 《海外英语》2014,(14):269-271
该文借鉴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研究框架"语义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理论取向,提出语义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语义首要性、语义语法互为验证性和语义语法相互渗透性",主张英语语法的研究应以"语义"为出发点和重点,而语义理解的关键是隐喻。文章就语义和语法的内涵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在新的语言理论指导下,形成新的教学理念,促进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谈了5个方面的问题:一、研究的意义;二、研究的范围;三、研究的对象;四、研究的要求;五、研究的思路。方言语法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汉语方言、汉语语法的研究,还可以深化对汉语特点的认识。从范围上讲,可以对一种方言的语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描写,借以了解一种方言的语法的全貌;但从问题研究和文章写作的角度来说,最好选择方言中特殊的能够反映方言的特点和个性的语法现象进行深入的考察。方言语法研究的对象是方言语法事实,而事实表现在语料当中,研究方言语法,也就是研究方言语料。语料决定研究的结果,因此,要求语料的收集要全面,语料的甄别要严格,语料的采用要谨慎。"摆事实,讲道理"是方言语法研究的基本要求。"摆事实"就是说明语法事实,要努力做到"三个力求":力求全面,力求清楚,力求客观;"讲道理"就是对事实做出解释,揭示语法规律。方言语法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多边比较,多角考察"。"多边比较"包括"方-普"比较、"A方言-B方言"比较、"汉方言-民族语"比较、"方-古"比较。通过"多边比较",可以显示方言的特点和个性。"多角考察"是指"表-里-值"的"小三角"考察。通过"多角考察",可以求得问题研究的深入。严格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的科学体系的建立,应该基于"整体汉语",需要方言语法研究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普遍语法(grammatic?generalis)孕育了比较语法(comparatio grammatic?,非亲缘关系),比较语法充实了普遍语法.阿尔斯特(1630)最早在"对比语言学"意义上使用"比较语法",谢贝兰(1774)最早清晰阐明了"普遍语法和比较语法".19世纪,伐特(1801)倡导"比较语言研究";施莱格尔兄弟(1808,1818)提出"语言结构类型";洪堡特(1810,1820,1836)彰显"比较语言研究"或"普通比较语法".20世纪,博杜恩(1902)提出了语言"比较"的三种类型;叶斯柏森(1924)意欲建立"新的比较语法";沃尔夫(1941)明确区分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经历了普遍语法视野下的语言结构类型探讨、面向语言教学的语言异同对比、基于文化相对论的语言类型研究,迄今已开枝散叶;而语言类型研究逐步脱离了母体,形成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普遍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虽然普遍语法与汉语的描写语法存在差异,但是普遍语法的理论与汉语的描写语法和汉语语法的句法结构存在着"志同道合"之处.正因为如此,语言学有了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语法研究和应用语法研究两个方面分析当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态势。首先从语法研究对象的变迁、语法研究方法的融合、语法研究生态的拓展三个方面概括描述了当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多层面、多角度的互动关系,进而指出借鉴和吸收仍是推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动力,汉语语法研究正为普通语言学提供越来越多可资借鉴的成果,并讨论了是否需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的问题。最后提出语法教学的应用研究向何处去的问题,并就当下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某些偏向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生成语法研究的重点是"语法".它认为语言是一种外在化的事物,而语法是一种内在化的事物,语法决定语言.生成语法理论目标是寻找人类所有语言的"普遍语法".  相似文献   

7.
罗曼·雅各布森坚信,诗歌必然是"语法的诗歌",诗学必然以研究"诗歌的语法"为中心任务。他通过大量的诗歌语法批评实践证明,在一切诗歌文本中,诗歌语法所遵循的"对等"和"平行"法则是诗歌语法的"深层语法",是主导性的诗性功能在文本中最直观、最丰富的显现,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成为判断"文学性"的客观标准。这种诗歌语法研究使人们暂时摆脱了对所谓"真理价值"的追问,而引向了对"文学行为"具体化的一种检验,并由此开辟了理解文学本体结构的一条科学化道路,这种语言诗学对于当下文学理论的跨学科建设、纠正文化研究忽视文学本体的弊端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入手,对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论述其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表意功能、句法形式特征,概括分析其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的动因。通过分析动词"上"的语法化这一过程,为现代汉语中其他一些趋向词和动词结合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惯用语的结构研究,我们可以从"语法构成"和"语音形式"两个方面加以讨论。汉语根据惯用语构成者之间的语法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主谓结构惯用语、动宾结构惯用语"等;日语根据惯用语的某个构成者的语法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动词惯用语、形容词惯用语、名词惯用语"等,但构成者之间的语法关系不能体现出来;日语助词能够体现惯用语构成者之间的语法关系,据此研究非汉语所能及;从音节角度可以研究汉语惯用语,但对日语惯用语的研究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语法研究借鉴了普遍语法的诸多成果,给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试从中国的普遍语法思想、普遍语法的"移位"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及其教学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为汉语普遍语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汉语书面正式语体语法的泛时空化特征研究》由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王永娜副教授独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汉语书面正式语体语法的泛时空化特征研究"(13YJC740103)的结项成果。此书是继"语体语法理论"提出之后,第一部以大量书面正式语体语法事实探讨"语法形式""时空特征""语体功能"之间关系的专著。此书主体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有关语体语法研究的已有成果,评述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阐明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管约论"是原则与参数理论的早期发展阶段,用来探寻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形成是生成语法从具体语言规则系统的研究转向人类语言普遍语法原则系统的研究的开始。"管约论"在生成语法的研究中发展的较为成熟,是了解原则与参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本来是用于儿童的母语习得也就是第一语言的习得中的,但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其"普遍语法理论"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本文对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作了相关的介绍,主要研究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否可及的问题,并对前人的相关成果作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4.
运用语法化概念和理论,采用历时研究方法,通过对汉语"被"字式和英语"BE Ven"式语法化过程的描述,证明了语法化理论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进行概念界定,从外语教学法理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成年二语学习者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应遵从"意义"到"形式"的基本路径,并从教材编写的角度进一步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结合大学英语动态语法教学的理论,依据语法与写作的整合、语法与翻译的相互渗透,以及语法教学与科研的互动研究,谈谈大学英语语法"动态"教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传统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的"元语言"功能、转换生成语法中的管辖约束理论这三种不同的角度来对例句"It is Jack who says that Bill likes himself"进行分析。通过运用三种不同的语法理论来研究例句,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还能对这三种不同的语法进行讨论,并对其差异性作出清晰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的中学语法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某些教师过分重视语法,在教学中"死抠"语法规则,把所有的英语课都上成了"满堂灌"的语法课。还有些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就是淡化语法教学,他们在教学中不关注语法,更不研究语法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仅对教科书上的语法部分照本宣科地一带而过,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由于对基础语言  相似文献   

19.
功能语法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着重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从语言的三个"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出发,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包含的功能语法研究进行述评,以期对韩礼德功能语法理论的研究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我国功能语法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结构—功能"教学原则的提出及概念,及其在语法点"就"的讲解与操练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思考如何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组织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语法点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