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应作静动双重的把握,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与基础性。素质教育与伦理教育具有关联性,而伦理教育的阵地是伦理学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建构伦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伦理学课程课堂教育与多维度的伦理学课程课外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建构伦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新媒介化生存与新媒介化风险的现实需要确立以“责任”范畴为核心理念的新媒介责任伦理.在新媒介化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新媒介责任理论的出现不仅使传统伦理学迈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赋予了传媒伦理学新的道德维度.新媒介责任伦理学的建构应以技术伦理、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为内在维度,形成现代传播伦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伦理学源于教育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形成于杜威的开创性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的伦理探究",它主要是从伦理的视角对作为人类生活形式的教育进行经验的分析和价值的辩护。根据这种取向,教育伦理学需要选择和发展适合教育问题探讨的伦理概念和理论、伦理思维和方法,厘清和分析自身的基本范畴和问题,建构和完善自身的基本框架和体系。教育伦理学主要由教育的道德前提、道德要求和道德功能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4.
学前儿童伦理教育是启发学前儿童进行伦理思考,形成伦理意识,掌握伦理规范,发展伦理关怀的一门交叉性学科。伊壁鸠鲁作为希腊化文明时期重要的伦理思想家,他主张的以幸福为目的的伦理学、以感觉作为认识途径的准则学和推崇正义与友爱的朴素社会契约论等诸多思想对学前儿童伦理教育目的的确立、途径的探索和内容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昌济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伦理学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与刘师培、蔡元培等一起为建构学科化的中国伦理学付出了极大努力,做出了彪炳史册的突出贡献。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而且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和湖湘伦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试图建构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学体系,在政治伦理、生活伦理、德性伦理、家庭伦理和教育伦理诸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精湛的理论命题和观点。杨昌济伦理思想影响了五四时期一代进步青年,尤其对毛泽东青年时期伦理思想和进步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和最为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应从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上着手,并明确相应的课程建设要求:身心素质教育方面,在突出课程设置的普及性的同时,注重课程教学对象的个别性;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在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的同时,注重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在注重课程设置广泛性的同时,强调教学内容的精要性;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在注重课程内容的适度理论性的同时,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康德以责任与自由为核心建构了责任论伦理学体系,责任教育思想则贯穿于体系之中,康德遵循理性批判之理路对责任教育的内涵、依据、原则、方法及目标等进行了系统阐发,以哲学思辨的伦理意蕴展现了责任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民族地区高校的伦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可以构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族伦理学体系,而且能够为民族和谐提供伦理的理论支持和道德实践。笔者以广西高校为例,建议在调研与对话的基础上,在伦理学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民族生态、民族政治、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构建适应民族地区高校的伦理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伦理学的界定教育伦理学是教育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教育管理和教师劳动过程中伦理道德问题的综合性学科。尽管教育伦理的思想在中外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则相对较晚。在高校尤其在师范高校,教育伦理学往往作为“两课”中的必修课在师范本科生中开设,其最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所有基本要素中的伦理因素进行阐述,从而探讨在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目的中的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以及教育伦理的规律[1]。二、目前教育伦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1.两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由于教育伦理学这一课程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唐凯麟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基础理论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阐发了"人的二重性决定了人有一种道德的需要","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商品经济的伦理二重性","当代中国伦理学和道德发展的大思路是建构新的融道义论与功利论于一体的义利统一论"等,形成了系统的伦理学观点.他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开展伦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社会主义新型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对民族地区高校的伦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可以构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族伦理学体系,而且能够为民族和谐提供伦理的理论支持和道德实践。以河池学院为例,建议在调研与对话的基础上,在伦理学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民族生态、民族政治、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构建适应民族地区高校的伦理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开展的调查发现,我国对医学研究生伦理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教育效果有待提升,教育目标设置不尽合理,课程设置与实施存在诸多弊端,师资力量比较单一和薄弱。为此,应提升各方对医学伦理素养教学的重视程度,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定位,构建中国特色医学伦理教育体系;以科学与人文融合为中心,彰显医学伦理教育学科交叉的课程特色;强调"以人为本",建立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医学伦理的课程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3.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在内容与目标上包括关注个体职业责任问题的"微观伦理"和关注工程整体发展责任问题的"宏观伦理";课程上以独立工程伦理课程、工程伦理与技术课程整合、工程伦理与非技术课程整合三种模式将工程伦理成分纳入工程教育体系中;教学上由道德理论的抽象说教转向实践分析的案例教学,并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互联网的使用.工程认证体系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基地,也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摇篮.无论是在知识传输还是思想教育方面都责任重大.课程思政融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找到切入点.立足理论与实践,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整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将课程思政有机的融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具有理论...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在从事学习专业、学科专业及教授专业过程中所结成的基本关系与应该遵守的基本精神、规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素养。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的形成应基于教师的全专业属性与伦理学理论,从纵横两向搭建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建构的分析框架。教师专业伦理的知识体系具有强整体性,由教师学习专业伦理、教师学科专业伦理、教师教授专业伦理三个核心知识单元构成,每个知识单元又包括伦理精神、伦理规范、伦理关系及伦理素养四个基本维度。全面构建以“全专业属性”为导向的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能在提高我国师德建设实效性的同时,加快教师专业化建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把我国建设成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现行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与认知教育的关系及素质教育背景下认知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理性思考,然后就课程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班本课程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重要延伸,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强化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建构,为幼儿创设趣味化、多元化学习氛围,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以环境教育为核心要素,是旅游业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响应.为培养合格的生态旅游导游人才,高职高专应从直接系统地讲授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等课程并引导学生践行相关伦理、结合核心专业课程等进行"渗透式"和"专题式"相结合的环境素质教育、结合哲学类公共课程进行高层次(伦理层面)的环境素质教育、结合其他课程进行广泛的"渗透式"的环境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以环境道德的核心原则来反思和提升传统的道德行为以及注重引导学生锻炼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践行环境伦理的能力等六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环境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的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纪,托马斯的伦理思想既起着使宗教伦理世俗化,世俗伦理宗教化的作用;同时又起着使伦理学由德性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转化的中介作用.托马斯完成这两种转化的工作具体体现在他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与希伯来神学律法思想结合起来的做法上.而基督教的“十诫”则是他建构宗教规范伦理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生态理性视域中的伦理知识学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伦理学研究离不开特定的知识论背景,除少数著作外,却鲜见有对伦理知识论的系统探寻。为此,唐代兴教授近作《生存与幸福》试图在生态理性视域中建构伦理学知识论。该书一方面检讨了伦理学研究的生存根源、学科性质、生存论意蕴,及其核心范畴;另一方面审辨了生境伦理学的原初观念、普适性原则,及其基本方法。通过清基与奠基的双向运思,初步完成了生境伦理学的伦理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