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前年秋季 ,我写了一篇《长安是杜甫的生里籍贯初探》 ,先后在《陕西诗词》和《西安教育学院学报》期刊上发表 ,引起了社会一些人士的关注 ,从而也提起了我进一步探索杜甫在长安故居的兴趣。我觉得要搞清这一问题 ,还是从杜甫自己的诗文入手 ,因为这是切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基于这样的认识 ,故而写出此文。是否确当 ,尚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杜甫在他所写的诗文中 ,屡称自己为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京兆杜甫、杜陵翁、渭北童等等 ;还写了“自断此生休问天 ,杜曲自有桑麻田”、“故里樊川居 ,登高素原”等诗句。但…  相似文献   

2.
杜甫与曲江     
杜甫 (公元 712——— 770年 )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巨大变化 ,被誉为“诗史” ,后人称他为“诗圣” ,与“诗仙”李白齐名。杜甫一生的坎坷经历与唐都长安密不可分 ,更与曲江紧密相连。杜甫 ,字子美 ,祖籍长安杜陵。杜陵位于今西安市东南的鸿固原上 ,原是汉宣帝刘询陵墓的称谓 ,后来延为地名 ,该原也称杜陵原 ;其南有许皇后墓冢 ,比杜陵小 ,故称少陵 ,该原亦称少陵原。杜甫诗作中常有“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等自称 ,故后世人称“杜少陵”。杜甫从小“好学” ,七…  相似文献   

3.
对《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句中“二川”,高中《语文》等多种书都注释为:“指渭水和樊川”,而徐应佩等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则注为”当为丰水、()水。”“二川”究竟何所措?首先,要弄清楚“渭水、樊川”与“丰水、饮水”的“身份”及其关系,尤其“樊川”。樊川,《最新中外地名辞典》(葛绥成编,中华书局印制)释为“水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杜陵原下,为水支流。”《水经注·十九·渭水》“南有流水注之,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可见,樊川是(jue即)水上游支流。对河水,《辞源解为“水名,关中八川之一,发源于…  相似文献   

4.
对《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句中“二川”,高中《语文》等多种书都注释为:“指渭水和樊川。”而徐应佩等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则注为:“当为丰水、氵穴水。” “二川”究竟何所指 ?   首先,要弄清楚“渭水、樊川”与“丰水、氵穴水”的“身份”及其关系,尤其“樊川”。   樊川,《最新中外地名辞典》 (葛绥成编,中华书局印制 )释为“水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杜陵原下,为水支流。”《水经注·十九·渭水》“南有氵穴水注之,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可见,樊川是 (jué即氵穴 )水上游支流。   对水,《辞源》释为“…  相似文献   

5.
杜甫在长安杜曲先后约住三年时间,作诗虽不多,但却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本文从寂寞交游、叹雨伤时、人情冷暖和咏物抒怀等四个方面评述了杜甫的杜曲诗。杜曲诗不仅反映了杜甫这段生活的真实情况,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和积极用世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唐河南府巩县的瑶湾村(今河南巩义市境内),因远祖杜预为京北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所以杜甫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祖上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后来才迁居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也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远祖杜预,在晋朝时期任征南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五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我们曾学过他的《春夜喜雨》、《绝句》等诗。  相似文献   

8.
姓名字号     
在读古书的时候,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姓名问题。如唐朝诗人杜甫,在旧书中提到他时常用的就有杜甫、杜子美、杜陵、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老杜等名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名目?这就是本文要谈的古人的姓、名、字、号问题。古人姓名的最基本部分也是姓和名。姓,实际上是族名,同族中同血缘的都用同一的姓。在周以  相似文献   

9.
古人的姓名相当复杂,常使读书人感到困惑。杜甫、杜子美、杜陵、杜少陵、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拾遗,杜二拾遗、杜工部、老杜——这是十个人的称呼吗?其实,是一个人的姓名和号。秦牧曾经提到一副对联:鱼游石孔秋江冷,柏成从林夏岳高。这十四个描景绘物的字,谁想到全都由姓氏组成。如果探寻一下多彩的中国姓氏知识,里面颇有文章。有用亲人称谓的:如父、母、哥、姐、姑、儿等,有用人物动作的:如打、杀、吹、爬、问、看等,有用天体气象的:如日、月、雷、风、冰、雪等,还有用汉文数字的,如一、二、三、百、千、万等等。  相似文献   

10.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其诗歌中也存在大量“野”字,体现了杜甫独特的创作心态与诗学理念:一是身份意识的体现,将自身形象定位为“野老”;二是诗学境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诗歌内容、题材、风格方面;三是通过对野景的呈现,抒发心中野趣。考察杜甫诗歌中的“野”,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学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牧一系列与樊川紧密联系的现象,学界称之为"樊川情结"。但目前来看尚有待深入研究。"樊川情结"不能因樊川是杜牧的故乡而仅作为杜牧的"故乡情结"理解,更重要的还是杜牧等唐人的"长安情结"(或者叫"京城情结")。"樊川情结"对杜牧而言是"京城情结"与"故乡情结"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12.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来到四川.随着阅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其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开始向杜甫靠拢,成为宋代学杜最有成就的篇章.本文拟以陆游川中诗为例对陆游学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先秦以来,表示腹部、肚子意义的字有腹、肚等。腹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而肚最早见于西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肚字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加,但仍远远少于腹字出现的次数。现今肚已逐渐取代腹,表示腹部、肚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谭献《复堂词话》称誉蒋春霖为“倚声家杜老”,此说在近现代词史上影响极大,几成定评。就学术观点而言,“倚声家杜老”说并非空穴来风,是否成立,尚值得深入探究。然而,在阶级斗争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蒋春霖及其《水云楼词》却受到不应有的贬低和曲解,因为他反对太平天国革命。不少学者对蒋春霖“倚声家杜老”一说或武断否定,或淡化回避,对《水云楼词》缺乏细致精微的品鉴。本文将蒋春霖、杜甫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在比勘他们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推证彼此文学思想、政治立场的潜在联系,进而抉发“倚声家杜老”说的合理内核。并剖析蒋春霖不能配享草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不仅有如屈原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人格精神上,他都不愧“诗圣”的称号。由此杜甫也就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便继承了杜甫的这些精神。他从诗歌传承、诗歌内容、诗歌风格以及人格精神等方面都自觉地向杜甫学习。侯方域的诗歌虽达不到杜甫诗歌艺术的高度,但他取法乎上,又有着天生奔放的才气,因此也不愧为一时名流。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史"内涵包括叙写历史事件、反映个人遭遇、展现时代画面等三个方面,风格上又具有的"沉郁"的特点,韩偓诗歌符合上述内容,所以韩偓诗歌可以称之为"唐末诗史",韩偓是杜甫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17.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将来"——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18.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叶左传曳,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野将来冶要要要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19.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20.
在杜诗学史上,明末王嗣奭的《杜臆》占有重要地位。《杜臆》选择高崇兰编,刘辰翁评点《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为底本,内中原因体现了杜诗接受学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