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然而,人们常常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对概念产生误解和误用。逻辑分析告诉我们,"原汁原味"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只有一种形态。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恩格斯这个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根本标准.近百年来,这个论断,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哲学发展的大道,使人们在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潮面前,能够清晰而明确地区分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的确立则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改造。阐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关于本体、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研究的是关于“存在(或世界)是什么”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全部哲学史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演变脉络张孟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对相互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两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后两者回答的是世界的发展状况怎么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必须高举辩证唯物主义的大...  相似文献   

5.
"在先意向"是意向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塞尔在其语言哲学中对"在先意向"的研究为基础,可以进一步假设"在先态度"的存在。而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可验证这一假设,并通过语篇分析证明这一假设在语篇分析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哲学上派别繁多,按其对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看法,划分为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一对矛盾来说,它们之间又是互相依存的,彼此在斗争中得到发展。没有唯心主义也就无所谓唯物主义,同时,它们又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指  相似文献   

7.
列宁提出的哲学的党性既是指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上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党派斗争,又是指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与社会上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相联系的。这是适用干认识和了解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派别和哲学斗争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我们在分析和把握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斗争和社会斗争时必须全面贯彻哲学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列宁提出的哲学的党性既是指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上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党派斗争,又是指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与社会上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相联系的.这是适用于认识和了解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派别和哲学斗争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我们在分析和把握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斗争和社会斗争时必须全面贯彻哲学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批判施达克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理解。恩格斯在正式评析"费尔巴哈哲学"主题之前,先讨论了"黑格尔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原因在于,恩格斯要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澄清和阐明两个层面的前提:第一,深层的批判前提,费尔巴哈为什么需要施达克保护,为什么施达克通过"唯心主义"的定性就能达到保护的目的;第二,批判的直接前提,既然施达克用来"保护费尔巴哈"的根据是"唯心主义",那么施达克意义上的"唯心主义"是什么,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真实内涵又是什么。理解了这两个理论前提,就能明白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批判逻辑。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不仅仅在于他在思辨唯心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对唯物主义一般原则的坚持和宣传,而主要在于他为哲学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出发点,虽然他在这个出发点上并没有走得更远。但在思想史上,有时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比回答这个问题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七一"讲话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这集中体现在:把坚持群众观点看成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强调要细心研究和正确看待群众利益,并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特性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自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著作予以重新解读以来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承的中心问题.我国学术界也予以极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都不是物质,而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实践的特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它同时又具有强大的目的性;实践的特性完美的体现了它的桥梁和中介作用.马克思正是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主体能动特征,并以此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直观性.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本身.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是建立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了区分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成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着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久已蜚声世界,在国内外宗教界、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唐西域记>实录了玄奘西游取经的见闻,真实性强,有信史之秀.<大唐西域记>体现作者的史观的多元性.其一,具有求实精神.其二,表现现实主义唯物思想.其三,显现宗教唯心主义.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文化呈多元性的,各成体系,各自一统.<大唐西域记>从宗教世界观出发,客观上为世俗历史留下珍贵的史料.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唯物主义历史学家只能从世俗视角,从宗教性著作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大唐西域记>中吸取有用的历史资料,探究宗教特色的历史观,为世界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在史学研究当中。运用唯物史观已经是被广泛认识和普遍采用的。在今天史学领域各种研究方法纷纷出现的情况下.坚持唯物史观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通过唯物史观在今天研究中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来重新引起人们对治学态度与方法的重视。并以最近在音乐史学界逐渐“热”起来的有关“重写音乐史”的讨论为例,重申坚持唯物史观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有以下特点:第一,历史性的命题;第二,现代性的命题;第三,实践性的命题;第四,唯物史观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存在"对于哲学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纵观西方哲学史,几乎每个哲学家都有对"存在"的主张。哲学家们也因为对"存在"的认识不同而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由于对"存在"的理解也被定性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间或二元论的标签。西方现代哲学的存在主义表现出了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心物等二分法的厌倦,且想对此超越,对"存在"的理解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有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1911年以前毛泽东的主要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1911年到1918年他接触了唯物主义学说,伴随着新化运动的深入,他的哲学思想里面又渗透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1918年到1921年,他受李大钊宣传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书籍,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