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升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1):143-146
《四库》底本,即《四库》馆臣据以校办并抄入《四库全书》的《四库》馆书。《四库》稿本,即从《四库》底本到定本这一编纂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修改本。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根本性的区别,如它们在范围、特点及来源等方面的区别。《四库》底本与稿本在《四库》馆闭馆后流散严重。不过,现幸存于世的《四库》底本、稿本仍有不少,是我们研究《四库全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荟要>都收录<六臣注<文选>>,但是两书所收<六臣注<文选>>底本为何,一直未见有人进行探讨.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并通过目录、版本、校勘学上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考证,认为底本俱为宋赣州本.并进而比较了两书所收<六臣注<文选>>的特点,指出<四库全书荟要>本更好地保存了底本样貌,而<四库全书>本则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校改.  相似文献   

3.
郭丽 《图书馆学刊》2008,30(2):125-127
《四库全书》缮录赵用贤本《管子》,参考《管子》前后篇文和其他书籍,对底本讹误进行校改,但又出现了新的讹误,主要是形近而讹,声同而讹。证明四库馆臣虽对底本进行了修订,但在抄写、校对过程中的疏漏使四库本《管子》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4.
史广超 《图书馆杂志》2020,(2):117-121,66
《四库全书》中所收大典本宋人别集,在四库馆稿本、阁本、武英殿聚珍本、传抄本等"中间本"及提要等方面,遗存了卷数变动的痕迹。这些异变由据御旨删去青词等体、为与提要所言卷数一致而删去某些卷次、相同内容重编等诸多因素所致。卷数异变揭示了早期版本有独特价值、七阁本所据并非全为同一底本等规律,也部分修正了学人对四库馆臣辑佚工作的负面评价。  相似文献   

5.
宋张方平所撰《乐全集》四十卷在其生前业已编讫,但现在可见最早的宋刻本仅剩十八卷,该残本当从明代内阁流出,且至清初尚有全本。现存明代的钞本仅有一种,清代完整的钞本则多达十多种。原陆心源藏本流入日本静嘉堂,据《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记载,此本为影摹宋刊本。《四库全书》所采用的底本即汪如藻家藏本,今藏于国家图书馆。通过对读底本与《四库》本,可窥见四库馆臣编书和改书的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6.
清乾隆四十二年,四库馆臣以内府所藏明万历五年张之象刻本《史通》为底本,抄校而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通》,整体承袭张之象本之文本内容,改正了张之象本诸多讹误,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独有讹误。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史通》对张之象本亦有改动、纠谬,虽然亦有新的独有讹误,但较之文渊阁本,在更大程度上承袭了张之象本之文本内容,并部分纠正了各本之误,具有更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意伯文集》缺文成因探讨,得出结论:文渊阁本《诚意伯文集》底本为正德本而非成化本;通过文渊阁本《诚意伯文集》底本与各四库本仔细对勘,认为该本缺文完全由底本缺页而致,与朝廷忌讳等原因无关;我们应摆脱一种思维定式,即凡四库写本皆因朝廷忌讳而进行了删改。  相似文献   

8.
张升 《历史档案》2020,(1):113-119
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年间碧云馆活字印本《鹖冠子》三卷,是编修《四库全书》本及聚珍本《鹖冠子》所用之底本,该书前附有馆臣所拟的一则提要稿。这则提要稿比较特殊,以往从未被学者视为《四库》提要稿,因此,本文拟对该提要稿之写作过程及作用作初步考述。一《四库》底本《鹖冠子》《鹖冠子》三卷,三册,宋陆佃(1042—1102)撰解,故又称《鹖冠子解》,明碧云馆活字印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注大字低一格。板心上刊"宁"字,下刊"活字板""弘治年"或"碧云馆"。共计133叶。书中有较多朱笔在原书上的校改痕迹,也有一些朱笔签条,偶有墨笔签条。这些校改与签条均应出自四库馆臣之手。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蕴含着四库馆臣的小说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小说善本观上。在文献地位上,四库中的杂事小说善本不同于其他善本,杂事小说之外的古籍善本一般是其他版本的底本,四库总目中的杂事小说善本则是史学的校本、补充本。当一个杂事小说同时满足了记述近实、其论近正和材博言简三大善本标准时,那么其再也不是四库馆臣笔下的“小说”,而更像是一部庞大的纪事体史书,这传达出四库馆臣务实求真以有裨于史的小说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三楚新录》是一部收入四库全书史部载记类的五代史史料,四库馆臣所作提要对了解本书提供了难得的便利,但也存在诸多不准确处,而学界对此却少有论述。此书的通行版本有三卷本和一卷本,内容实无差别。今传《三楚新录》主要分为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两个系统,而四库所据底本可能为说郛本。该书作者应是周羽冲,其生活年代至少可推至真宗朝。该书对于了解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三楚地区的历史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应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