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谓新闻采访权 新闻采访权特指新闻工作者为履行职责进行采访的权利,新闻采访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工作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公共空间搜集、整理信息并且自由选择记录方式的权利,新闻工作者有权要求法律规定有义务公布信息的采访对象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相关信息,记者的人格权不受非法侵犯、财产权不受非法侵害.采访权是记者个人的民事权利,是新闻记者作为公民的个人人身自由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陶丹丹 《新闻世界》2013,(7):291-292
【摘要】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隐私权作为一种人身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闻自由又是新闻工作者拥有的一种受到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但是新闻X-作者在行使新闻自由权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侵犯被报道者隐私权的情况。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冲突,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阐述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受访者的隐私权的基本内涵,总结了新闻采访中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基本情形和抗辩事由,并提出了关于新闻采访中规避发生隐私侵权事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权是媒体人工作中最基本的权利,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新闻采访权所具有的权利和保护措施,新闻采访权需要从法律上加以明确的保护,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公民拥有知情权利的保障工作得以实现,并且使新闻采访在对监督政府、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责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红 《新闻战线》2015,(2):74-75
新闻记者具有一定的采访权,这是毋庸置疑的,新闻记者通过行使采访权进行信息传递、舆论监督等,促进信息的公开化,保障公民知情权。但是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多方面阻碍,很难有效地实施采访权,甚至人身权利屡遭侵害,这些现象不利于舆论监督功能的实施。特别是近几年,社会发展倡导以人为本,主张法律保护人们的各项权利,新闻记者的采访更加困难,这些都影响着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崔幽 《新闻传播》2016,(4):87-88
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是新闻实践当中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什么样的新闻采访和报道行为可能构成对隐私的侵犯?如何才能既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又不触及公民隐私权的红线?新闻暗访和侵犯隐私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报道侵害隐私权,是新闻实践当中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什么样的新闻采访和报道行为可能构成对隐私的侵犯?如何才能既客观地反映新闻事件又不触及公民隐私权的红线?新闻暗访和侵犯隐私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8.
针对广州记者被围欧事件,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维权委员刘祥武认为,作为公民,其社会知情权、批评建议权、监督权是通过新闻记者的具体采访报道来实现的,所以欧打记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间接侵害。他指出,新闻采访权、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尽管不是行政权力,不是司法权力,但它却是公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事业不断发展,新闻媒体注重经营创收的传媒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通过新闻的隐性采访来达到新闻策划的目的。然而在这一采访方式的运用过程中造成了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本文针对隐性采访与公民隐私权出现的问题和冲突进行梳理,进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传媒人在使用隐性采访时能对侵犯公民隐私权情况进行良好的规避。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者在采访一位五百万元体彩特奖得主时,遇到了对方极不配合的尴尬场面。她拒绝采访的强硬态度不仅出乎笔者意料,而且使在场的其他记者难以理解。但这次不成功的采访却引出了另一个话题:诚然,媒体拥有新闻采访权,但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如何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当新闻采访与  相似文献   

11.
记者有采访权,而公民也有隐私权.记者在采访中侵犯公民隐私权而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如何避免冲突,使二者的权利尽可能协调,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公开他人隐私而使其隐私权受到伤害的行为。而熟知的新闻报道的原则则是向受众传达真实的受众关心的事实信息。因此,在新闻实践中,如何做到既避免侵害公民的隐私权,又最大程度地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无法回避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媒体侵犯隐私权的种类 媒体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可分为采访侵害隐私权和报道侵害隐私权。 采访侵害隐私权,主要指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信息构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主要有:(1)监视。即媒体工作人员监视新闻人物的活动,侵犯其人身自由和正常生活空间。(2)私拆信件及偷窥他人其他文件资料。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的通信自由,公民个人所有的文件和资料属个人财产,未经允许记者不得探知其内容。媒体在采访过程中侵犯他人隐私权,并不以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深化,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在新闻与法律关系方面出现了新闻官司的问题,也就是法律如何保障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新闻如何依法宣传报道的问题。这是在新形势下新闻界和司法界面临的新课题,并日益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媒体的舆论监督已经被视作一种捍卫社会公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媒体屡屡为诉讼所累.从目前来看,媒体和受众的冲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舆论监督与公民名誉权的冲突,二是采访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这两个方面基本可归纳为新闻侵权与隐私权保护.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及新闻监督的深化,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打新闻官司的问题,这就提出了法律如何保障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新闻如何依法宣传报道搞好舆论监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去年以来,所谓“告记者热”,尤其是“名人告记者热”成为社会上又一热门话题。几位社会名流与新闻工作者打官司的消息,几乎是无报不登。于是,“作者靠名人出名”的议论有之;“名人欠自重”的议论有之;……其中最多的要算是“状告记者,记者必败”的议论。因此,在呼吁加快新闻立法的步伐,保障新闻工作者应享有的权利的同时,目前新闻工作者如何加强法律意识,如何掌握新闻报道侵害公民名誉权的侵权构成,如何避免因报道失实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已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以北京为例,自一九八七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到去年年底,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受理一审侵害  相似文献   

18.
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及法律内涵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伦和波兰戴斯提出的,1890年,他们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论隐私权>,主张一种新的"不被了解的权利",即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①娱乐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指娱乐新闻媒体或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未经他人同意,侵入他人的私人领域,披露他人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事务和活动,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采访在新闻工作中,是一项很高的艺术,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闻的采集必须经过采访的步骤,如果不经过记者的采访,便不能使新闻线索尽量发展,即使是再能干的编辑,也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难。记者对于采访新闻是有特别权利的,不然采访就无法进行,那么记者所知道的就只能与一般人没有差异。一、采访权的依据和性质1.采访权法律依据。在国内,我国新闻工作者关于自身权利谈论较多的是报道权、批评权、采访权和评论权等。出版报纸刊物的规范己有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记者的采访权从具体法律上来看,虽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  相似文献   

20.
防止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发生率仅次于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是位居第二的新闻侵权类型。与对名誉高度重视不同,我国公民长期以来并没有养成保护自己隐私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知悉对方隐私多少作为彼此感情深浅的标志。一个隐含的潜规则是,要想获得某个圈子的接纳,就必须首先将自己的隐私告知。于是,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在一些聚会上隐私被大张旗鼓传播的局面。这种情况也使得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对隐私权多有侵害但被诉诸法律的却并不多见。但是,随着人们隐私权意识的不断觉醒以及新闻侵权程度的不断加深,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正在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