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历史上唯一的经、注、疏及音义四者俱备的《十三经注疏》官方刻本,其中殿本《仪礼注疏》以监本为底本,审慎参校,校正了监本中诸多舛误。武英殿本《仪礼注疏》于各卷后皆附《考证》。《考证》是广义的校勘记,具有文本校勘和文义考订的双重性质,开《四库全书考证》之先河。其校勘成果对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和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所用《论语注疏》的通行版本是清代阮元所刻的《十三经注疏》本,新近我们又从日本影印回南宋蜀大字本,这个版本有很高的校勘价值。本文在详细比勘阮刻本与蜀大字本的基础上,抽取了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包括很多蜀大字本能够对阮刻本补充脱文、提供异文、纠正误文的资料,论述了蜀大字本的校勘价值,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这个本子,利用这个本子。  相似文献   

3.
武英殿本《周礼注疏》的校勘有以下几个特点:(1)沿袭闽、监本的优长;(2)间接据宋刻旧本校勘;(3)改字与《考证》多有可称道之处。殿本校勘的失误在于:一是沿监本而误;二是对毛本的忽视。《考证》是非常重要的校勘成果,校勘记长编对经书版本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郎文行 《兰台世界》2016,(5):136-138
殿本《礼记注疏》校勘价值甚高,可以订正阮刻本底本十行本讹误、阮刻本南昌府学误刊以及阮刻本流传中的讹误等。  相似文献   

5.
阮元《礼记注疏校勘记》分为单行本和摘录本两个系统,版本众多。摘录本系统是与阮刻《礼记注疏》相配合的,方便查检,故经常被人使用。然其经过了卢宣旬等人的摘录整理,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取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礼记注疏》所附《校勘记》与不同系统的多种版本对校,发现并探讨了卢宣旬等对原校勘记进行转换时产生的讹误,指明错误原因,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6.
清人张尔耆曾过录一部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本,可谓弥足珍贵。依此校本可对卢氏校勘《周易注疏》所据的版本问题作进一步考述,所得有四:一是钱求赤钞本《周易注疏》的文本构成较为复杂,其性质非如清人所言影宋钞本,而是一个重构形成的新校定本;二是卢氏既肯定钱本、殿本的优点,又指出其讹误之处,择善而从,颇为严谨;三是卢氏参引的明神庙本文字讹误较少,优于今日常使用的明万历北监本;四是卢氏校本中的"卢本"是卢文弨从浦镗《十三经注疏正字》转引而来,实指明人卢复辑《三经晋注》本《周易》,并不是卢文弨本人的校改。  相似文献   

7.
安大伟 《兰台世界》2017,(5):114-118
《辽左见闻录》是清康熙年间文士王一元在旅居沈阳时所写的见闻笔记,是研究清前期东北地方史的重要史料.流传过程中各个版本均有一些错误,目前所见校勘最精的本子是2012年沈阳文史研究馆刊本,本文以文史馆本为底本,对所见渤海大学所藏清抄本进行校勘,同时也发现文史馆本的几条错误.  相似文献   

8.
国家图书馆藏清佚名过录卢文弨校《周易兼义》,大体保存钱求赤钞本《周易注疏》之全貌,也是卢文弨校订《周易注疏》的原始资料。《周易释文考证》引录钱本《释文》之异文,部分与两种宋建刻《周易》附《释文》本独有的异文一致。国图藏清佚名过录惠栋等批注《周易兼义》保存了部分钱本"校语",我们可据以复原钱钞本的形成过程。钱求赤将几种宋本异文校录在北监本上,再据以抄录,因此其文本混合了宋、明等版本的异文。  相似文献   

9.
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整理小组整理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把1973年出土于定州八角廊村西汉墓中的《论语》作了整理并释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影响较大。笔者因研究工作的需要,认真阅读了该书,获益良多;但也发现该书的校勘及校勘记的撰写,存在不少问题,谨将阅读札记归类标出,就教于专家及读者。  相似文献   

10.
后世流传之《仪礼》经注本,以宋代严州本为最佳,其次则为明嘉靖时之徐本,而二者之间存在版本传承关系.严州本自乾隆末年重现于世,备受学者推重,对《仪礼》研究影响颇大.阮元撰《仪礼注疏校勘记》、张敦仁所刻《仪礼注疏》以及阮刻《仪礼注疏》,皆与之有密切关系.而胡培晕撰《仪礼正义》、曹元弼撰《礼经校释》,亦多引据重刊严州本,从而使《仪礼》经注文字之校勘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11.
姜胜 《图书馆杂志》2006,25(2):75-76
南宋蜀大字本《论语注疏》较好地保留了其书原貌,可以据以订正阮刻本《论语注疏》中的诸多不足之处,本文略举数则来证明。  相似文献   

12.
初审意见(节选) 一、稿件总评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清阮元撰.阮元生于文武兼治之仕宦世家,家资殷丰,颇有书藏,父母皆通诗书,家学渊源;本人师从戴震,为徽派朴学之重镇巨擘,乾隆进士,历任高官,在儒生中颇有号召力.阮主政江西于南昌府学所刻《十三经注疏》今为《十三经》通行经典刻本,然此次刻经源起实为其更早一次学术活动,即始于嘉庆六年的校经活动.有感于当时通行之毛本经书错舛流沿,阮元以其与自藏善本对校,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刻印于文选楼.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所附《校勘记》多以此为祖本,抄写过程中,难免益误.今对文选楼本《校勘记》进行校点整理,并与南昌府学《注疏》所附《校勘记》进行对校,单独出版,实有益学者,也是对《校勘记》这部校勘学集大成之作的首次校点整理.  相似文献   

13.
元顺帝时,在丞相脱脱的主持下,元朝修成了辽、宋、金三朝的断代史,其中的《金史》被后世学者们认为是此三史中错讹最少、最审密翔实的。自《金史》修成后,历代学者都进行过校勘订误,加以中华书局的校勘考证,使《金史》更加完善,故现行的中华书局1975年版《金史》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是仍偶有错讹,本文即是对中华书局本《金史》中所发现的错误进行的勘误。  相似文献   

14.
胡培翚在撰著《仪礼正义》时常征引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在胡培翚撰著《正义》的过程中,阮元《校勘记》曾出现三种版本,且每种版本的校勘内容不大一致。通过对《正义》所引《校勘记》内容的检索以及与三种版本校勘内容的比照,发现《正义》所引《校勘记》之版本实为文选楼刻本,但胡氏在征引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南昌府学本及学海堂本的校勘内容。  相似文献   

15.
阮元校《十三经注疏》,于《礼记正义》大量采用南宋卫湜《礼记集说》的材料,由于版本的判定和使用犯了重要错误,使得大量校勘记条目与卫湜《礼记集说》原文事实不符,所采材料不可靠。通过对卫湜《礼记集说》版本源流的清理,比勘宋郡斋本、明影钞宋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各版本,发现阮元所用《礼记集说》的版本非宋本,而是经过重大改动的通志堂经解本。  相似文献   

16.
历代正史汇刻本,到清末民初,流通最广的只有清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但该本校刻不精,错误不少.张元济为求史之真,纠正殿本缺失,经数十年收集各史较早刻本加以影印,定名为《百衲本二十四史》.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曾称誉此书为:"最标准的本子".  相似文献   

17.
康熙刻本《南山集偶钞》文字可靠。中华书局版《戴名世集》所据之本,有“二十二篇为精钞配补者”。笔者以安徽省博物馆藏足本《南山集偶钞》对《戴名世集》有关篇章进行了初步校勘——价值有三:校正衍脱、校出讹误、减少校记。  相似文献   

18.
孙锡芳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5):140-122
为深化对阮元《春秋左传注疏校勘记》的认识,运用历史学和文献学的相关知识,采用微观分析和宏观概括的方法,从背景、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和剖析。阮元不但从异文和讹误两个方面对《左传》及其注疏进行校勘,而且将其原因进行归纳;其中体现了阮元校勘《左传》及其注疏的三大特点:高度注视不同版本的利用,条理井然、善于归纳,不分门户、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9.
《十三经注疏》的整理校点项目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张岂之先生主编,至2007年起陆续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代阮元曾主持有《十三经注疏》的校勘整理,“阮刻本虽称善本,却并非无懈可击,其存在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一、选用底本不当。二、分卷无例。三、主事者意见不合,各执己见,势同水火,正确建议未能采纳,而致谬种流传。四、急于呈送,校对未精。  相似文献   

20.
《尔雅》是中国较早的一部字书,流转千年,有众多注疏版本传世,晋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为精良、流传最广的一个本子。嘉庆六年曾燠从曹文埴处获得佳本予以影刻刊行,本文着重对这个版本的《尔雅郭注》进行初步的探索,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嘉庆六年影宋刊本《尔雅郭注》版本情况、避讳问题、校勘初探、结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