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的《尚书》著述进行梳理,厘清了对伪孔传《古文尚书》的争论,批评宋代王柏与贺成大、元代胡一中、清代毛奇龄等人借口"脱简"和"异文"肆意篡改古经,指出宋代薛季宣的《书古文训》、明代丰坊的《古书世学》是赝古伪作,称赞广稽博考、精核典赡的《书》学著述,贬斥固守偏执、无甚发明、空疏臆说、科举讲章等偏离经义的著述,体现出正本辨伪、尊古崇学的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文濡先生选辑清代的古文,编成《续古文观止》,以弥补《古文观止》只收录明朝以前古文的不足。《续古文观止》重点选录桐城派古文家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清代古文的源流、宗派与发展主线。但是,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作祟,该文集也收录了一些内容糟粕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编选《明文海》,是为了使明朝“一代典章人物,俱藉以考见大凡”,也是为了扫除明代摸拟古代的文风。黄宗羲选录明文时,“以情至为宗”,“唯视其一往深情,从而捃摭之。巨家鸿笔以浮浅受黜,稀名短句以幽远见收。”(《明文案·序》)根据这一标准,所以对明代四大家的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的文章很少见收。  相似文献   

4.
卜艳 《兰台世界》2016,(1):158-160
魏源《书古微》对《尚书》真伪进行考辨,不仅承续阎若璩之说,辨东晋伪《古文尚书》,而且敢于质疑,进一步辨东汉马、郑《古文尚书》作伪,开创了《尚书》辨伪的新话题。  相似文献   

5.
《玄中记》是地理博物志怪的代表作品,东晋郭璞编撰.此书文化价值虽高,然原帙亡佚多时.元代陶宗仪《说郛》,清代茆泮林《十种古逸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爽《汉学堂丛书》、叶德辉《郋园先生全书》,以及近代鲁迅《古小说钩沉》,大多从古注、笔记、类书等不同文献中钩沉补阙,创获颇多.笔者试图考察、比较上述六家辑本,以便在探讨特征、判其优劣的基础上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6.
戴震为清代巨儒,昔章太炎谓"震始入四库馆,诸儒皆震竦之,愿敛衽为弟子,天下视文士渐轻"(《检论》卷四)。其学问之大,此一言以蔽之矣!然戴氏的著述和文章究竟知多少?曲阜孔继涵虽刻有《戴氏遗书》,段玉裁重刻《东原文集》、中华书局整理出版《戴震文集》,都曾补入了一些遗文,近人梁启超、胡朴安先生亦作有《戴氏书考》,然只是初具梗概,不能尽睹其学。难得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些戴氏的抄本和  相似文献   

7.
《尚书》是五经中极为复杂的一经,其存在问题极多,尤其是《尚书》源流更是《尚书》学史上纠缠不清的难题,有些问题似乎已成为"死结",作者所论列的梅本古文《尚书》的渊源便是其中"死结"之一。该文在对梅本古文《尚书》二十五篇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指出二十五篇古文的思想观点与今文《尚书》相比,呈现出惊人的前后一致性,在这种一致性中,丝毫看不出历史演进的轨迹。而且,古文二十五篇所呈现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孟子的历史观极为吻合。作者通过孟子与孔子在诸多方面的对比,并仔细考察了有关孟子的文献记载,以及古文《尚书》流传的历史,指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之手的润色与加工。  相似文献   

8.
《春秋左传诂》是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的代表作,在清代《左传》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左传诂》所辑《左传》旧注为考察中心,通过细致比对《左传诂》与宋儒王应麟的《古文春秋左传》、余萧客的《古经解钩沉》、严蔚的《春秋内传古注辑存》在辑佚条目数量、来源及文本等方面的异同,指出《左传诂》在辑佚过程中参考了王、余、严的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因袭了诸家辑本的文本特征,且辑佚条目亦欠完备。此外,学者多谓《左传诂》中的"杜同此""杜取此""杜本此"三条例为洪氏所独创,其实王应麟早已运用了"杜同""杜注参用"的形式。应该说,洪氏制定的条例直接得益于王应麟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复“古《易》”运动中,学者关于“古《易》”定义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即从“古本《易》”的单一层面逐步发展到兼容“古本《易》”与“古文《易》”两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学者对“古本”“今本”“古文”“今文”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不尽相同,并常与汉代的“古文经”“今文经”概念发生交叉和混淆。本文深入挖掘了宋代参与复“古《易》”运动的学者对“古《易》”所下定义的演化过程,探讨了由定义演变而形成的三个阶段各自的“复古”特征,以期厘清宋代“古《易》”与汉代“古文经”的关联与区别。文章还讨论了宋代各家编定的“古《易》”之作的相关文献问题,尤其是《通志堂经解》所收《古周易》一书的疑团。  相似文献   

10.
范浚(1102-1151),字茂明,世称香溪先生,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他是两宋之交一位独特的儒者和文学家,《宋元学案》视其学"别为一家",明代王祎称其文"自成一家之言"(《王忠文集》卷五《宋景濂文集序》)。他为世人留下了二十二卷的《香溪集》,朱熹取其《心箴》入所纂《孟子集注》,范浚由是知名。《香溪集》的版本流传本来并不复杂,但由于序跋多少不一  相似文献   

11.
《清史列传》卷六八《姚际恒传》:"时太原阎若璩力辨晚出古文之伪,际恒持论不谋而合。萧山毛奇龄作《冤词》攻若璩之说。奇龄固善际恒,因数与争论,际恒守所见,迄不为下。奇龄尝作《山阴何氏记》,毛际可见之,曰:‘何氏藏书有几,不及立方腹笥耳。’其为时所推如此。最早载姚氏生平的当推《武林道古录》,张穆《阎潜丘先生年谱》及《清儒学案·潜丘学案》叙潜丘交游皆本之,乾隆《杭州府志》复益以与奇龄论"小学"名义一节,然皆不载毛际可赞际恒事,可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及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却沿袭了《列传》此节。考《西  相似文献   

12.
比对四库本《云庄集》与《西山文集》所收诗文,发现具有同题同文的性质,其中有大量发生在刘爚故后、由真德秀所撰写的诗文,由此判断《云庄集》是《西山文集》的删减本,并从版本学角度推论它源自明代坊刻之假托。  相似文献   

13.
清初文学家侯方域的作品流传至今,其古文辞载集仅存者一百四十二篇,诗三百九十八首。笔者辑佚古文五篇(见拙著《侯方域集校笺》上中州古籍出版社92年版),其他皆已散佚。一、侯方域诗古文辞的散佚。侯方域虽然三十七岁抑郁而死,但古文远不止《壮悔堂文集》中所收。其《与任王谷论文书》云: 仆十五岁时学为文,金沙蒋黄门呜玉方为孝康,有盛名,每  相似文献   

14.
郑政 《新世纪图书馆》2013,73(10):90-96
钱谦益为汤显祖《玉茗堂选集》文集作序,后又将修改后的序言以《汤义仍先生文集序》为名收入《牧斋初学集》中.论文比较分析钱谦益前、后二序,观察他在行文、对汤显祖本人及其创作所持态度、对汤显祖古文的理解程度等方面的延续与发展,指出这种转变的出现主要与钱谦益自身学术、文学思想体系的渐趋完备而造成的为文心态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家文库》。该套丛书共9部,它们分别是:《代数与数理逻辑——王世强文集》《逼近与恢复的优化——孙永生文集》《典型群随机过程数学教育——严士健文集》《随机过程与今日数学——王梓坤文集》《走向代数表示论——刘绍学文集》《几何与数理逻辑——汤璪真文集》《中国数学史研究——白尚恕文集》《函数论与数学教育——范会国集》《Collection Papers of Zhou Xianyin——周先银文集》。  相似文献   

16.
梅赜本《尚书》自宋代吴棫、朱熹开始怀疑,中经元代吴澄、梅(族鸟)等考辨,至清代姚际恒、阎若璩、惠栋辈出,以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精湛有力的论证,终于使梅本伪迹大白于天下。"先汉今文古,后晋古文今"成了学术界的共识。从此之后,学者的目光大多集中到"先汉今文"的整理研究。段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以下简称《撰异》)是这方面的力作。阮元编经学大丛书《皇清经解》时,在浩繁的尚书学著作中精选了12种,《撰异》被收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古文是经学和文字学上的重要概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古文和小篆、籀文并列,视为三种字体中最古的一种。到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提出古文是战国时代的文字;民国初,王国维进一步认定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近几十年来,因为战国文字资料的大量出土,王国维的古文六国文字说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人所谓古文作了全面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汉代经注中的古文以及《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引的经书古文。《说文》古文和石经古文的考察合为一章,按《说文》字序排列,分析字形或用法,与出土古文字尤其是战国文字作对比;汉代经注中的古文包括《仪礼》古文、《周礼》故书以及《周礼》郑注、《礼记》郑注、《毛诗》郑笺中注明的古  相似文献   

18.
和刻本《二十七松堂集》初探林子雄(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近代日本翻刻的中国古文集中,多是名家之作。以清为例,有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万延元年刊)、朱彝尊《曝书亭文集》(无保十四年刊)、魏禧《魏叔子文选要》(安政年间刊)、袁枚《随园文钞》(安政四年刊)等...  相似文献   

19.
南宋曾慥《类说》是一部影响深远、使用广泛的类书兼小说资料集,然其中不无问题和疑点。本文以所录林登《续博物志》为例,从该书与《绀珠集·诸集拾遗》的重出、后者的资料来源入手,梳理渊源关系,发现相关内容多属《绀珠集·诸集拾遗》,采自《书叙指南》《初学记》等唐宋类书及文集古注,与《续博物志》无关,《类说》整合为《续博物志》实属作伪。而同类现象在《类说》并非偶见,且因成于南宋、多有引用而增加了辨伪难度。  相似文献   

20.
乔世宁,字景叔,明陕西耀州人,嘉靖四年(1525年)解元,十七年(1538年)进士。在其仕途生涯中颇有政绩。出任四川佥事时,精简政务,处理当地多年积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平反冤狱。任湖广提学副使时,督学子、兴文教,促进当地文化繁荣。任河南左参政,在小滩督理军粮得法,官民便利,其措施为后来者一直沿用。升四川按察使,因父丧未赴任。丁忧后居家十年,读书之外别无他好。乔世宁年轻时诗文曾受何景明指点,在陕西被尊为名家,有时誉。又与明代中期多位著名学者文人有交往。所著《丘隅集》十九卷,为人所重。并撰有《耀州志》十一卷,保存地方文献,为陕西名史志。乔世宁墓志为孙应鳌撰。本文依据墓志,就乔世宁的家世、生平、社会交往、论著及子嗣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