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2.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这是各新闻单位公认的一条经验。这“上”“下”之间的确存在必然的联系,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我们记者中的多数同志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为社会和同行们所公认的成绩。可是,毋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在报纸、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中,“人物新闻”和“新闻人物”的报道日渐增多,呈现出勃勃生机,受到广大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欢迎。这种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新闻报道形式,也日益引起新闻界同行和广大通讯员的重视。然而,不少人至今对于“人物新闻”和“新闻人物”的区别还缺乏了解,甚至把两者混为一谈。对此,笔者谈点粗浅的意见,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同行们常常议论如何改革会议报道。看来,这当中也应包括改进会议消息标题制作的问题。会议消息同其他许多新闻一样,其作用是向读者提供信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会议报道,要改变“为会报会”、“就会报会”的状况,做到有新闻则报,无新闻则不报;如果需要报道,就一定要写出“新闻”——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制作会议消息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的一件小事,曾使我生了好一阵子气:某部门向新闻界宣布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并且相约在某个时间同时发表,正在各新闻单位作报道准备的时候,一位记者“脱颖而出”,抢先作了报道。这自然引起同行们的愤慨。用一些记者的话来说:“把我们都给涮了!”我虽然未参加报道,但受报社的委托,对发布新闻的单  相似文献   

6.
“会议报道没写头”,“会议报道没听头”,“没看头”,这是一些记产和不少听众、观众、读者对会议报道质量不高的真实、客观评价。那么,如何改进会议报道呢?这里,我就如何改进电台的会议报道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报道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首都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也被许多海外新闻单位视为当时的一个新闻热点。在20天的时间里,国内(包括台港澳)和国外共有250多家新闻单位的上千名记者集中在“两会”上,这还没有计入一些代表团的“自备记者”,而出席本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才2700多名。“两会”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新闻大舞台,记者们都尽量在这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回顾这一次报道的得失,对各自单位的业务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位同行在一篇短文中提到,新闻界个别记者不讲信用。比如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们约定时间,同步发表某新闻,他却违反诺言,“捷足先登”,抢先把新闻捅出去,结果把别人“涮得够呛”。既然相互有约在前,就应该讲究个“信”字。若要抢,干脆事先声明“我反对同步”,那就大家各显神通好了。对那种缺乏信义的行为,同行们加以谴责,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报道新闻是否需要“同步”,我在根本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大家知道,目前全国报章杂志已达几千种,  相似文献   

9.
卢荫衔是《杭州日报》从事餐饮业报道的资深记者。他在很少有事件性新闻的餐饮行业发掘出不少有价值的新闻,在这一往往不被看重的报道领域做出成绩。他在申报新闻系列正高专业职务时提交的“专业工作业务总结”,对增强新闻发现力方面的业务进行了总结。本刊编发这份“总结”,便于新闻界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0.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竞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是只和“上”头对口,势必会疏远“下”头,从而出现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的现象。二是记者长期分管一个行业、系统的报道,就只对这个行业系统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不熟悉整个面上的情况,不熟悉全局工作的进展情  相似文献   

11.
会议报道,是新闻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记者获取新闻和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会议是个“富矿”,会议里面有“黄金”。记者要善于从“富矿”中提炼出“黄金”,把它献给读者、观众和听众。怎样从会议的“富矿”中提炼出新闻呢?这需要记者充分利用会议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去“挖会”,把埋在会议中的“黄金”挖出来。也就是要精心构思,精心写作,这叫做  相似文献   

12.
龙强 《记者摇篮》2000,(4):30-30
会议报道在报纸上占有重要位置。如何写好发好会议新闻,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闻单位具体体现党性原则和新闻指导性的一种表现。为此,本刊特编辑一组有关会议报道的论文,希望能给同行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13.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逐步渗透,经济新闻干巴、简单、浮浅、技术性强等常见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医治,既可喜,又是不少新闻工作者继续努力的“升温剂”,同时,也是广大读者所期待的。考虑到这方面新闻的选用还有很大的市场,把常见的几个问题列出来谈点一孔之见,难免挂一漏万,和同行们共同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复制加扒网”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把“抄级记者”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抄文件。一些记者脚懒手懒,热衷于“跑会”或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拿现成的新闻通稿或把会议文件稍微改动一下,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字便发表,而不去挖掘里面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当然,这还主要属于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二是抄同行。都知道…  相似文献   

16.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17.
“对话报道”——一种崭新的新闻样式,正在不同层次的读者中赢得良好的声誉,并在短时间里给整个新闻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奇特的效果,据说是连最初运用这一形式的记者们也始料未及的,从而引起了众多新闻行家们的深沉思索。现在要对“对话报道”作全面系统的总结为时尚早。但是,及时地对这一新闻样式进行剖析透视,以期引起更多人们的关注,却是必要的。本文试就“对话报道”的新闻效应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广大读者和行家们。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一位同行在一篇短文中提到,新闻界个别记者不讲信用。比如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们约定时间,同步发表某新闻,他却违反诺言,“捷足先登”,抢先把新闻捐出去,结果把别人“涮得够呛”。既然相互有约在前,就应该讲究个“信”  相似文献   

19.
地方记者怎样抓住有影响的报道?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必须有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不一定都是象“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那样的重大事件。翻开这几年入选的全国好新闻,便可发现,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新闻事实具体,新闻价值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能在广大读者中“行销”。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接近实际的地方记者,捕捉牵动广大读者的报道的机遇,在一定程度上要比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更多一些。但是,接近实际这个地理优势,要变成采写优势,还须付出极大的主观努力,我自己努力的途径,就是学好“三级跳”。  相似文献   

20.
改革会议报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已经成为各级新闻单位最头痛的问题。有的城市新闻单位会同市委有关部门出台了改革会议报道的文件,久而久之也无济于事。其实,究其原因,老总们发愁的不是取消会议报道,因为会议中有大量的新闻,关键是没有好的稿件,交上来的稿件不是空洞无物就是长篇大论或是一般套路。笔者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实质是对会议消息进行“再创作”,你的会议报道改革了、生动了、好看了,抓住领导和群众的结合点了,不愁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 1.只有领会会议精神、分析其实质,才能搞好“再创作”。可以这样说,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是记者走进报社的“第一课”。大多数报社把新分来的大学生、研究生放到采访部去锻炼、去摔打。而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恐怕又是每一个新任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常是这样,一个会议下来,各级领导说了好多事,研究了好多问题;有的领导一讲就是洋洋洒洒两个多小时,上万字。有时,开了一天的会,连记者都糊涂了,这个稿怎么写,摊开稿纸无从下手。而此时报社又在催稿,等着明天见报。这就需要记者领会会议精神,分析会议实质,弄明白这个会议主要说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会议的精髓。作为记者,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偷懒,不中间逃会,多交流,才有可能把会议的中心抓住。如果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