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兴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其突出之点表现在极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改革者们努力为黑人奴隶、妇女、儿童、残疾人、精神病人、穷人以至监狱犯人等呼吁合法的权利,他们的目标是要让人成为人,享有人的尊严;钱宁作为运动当中一个来自社会上层的活跃的改革者,积极参与了各项改革运动。作为改革者的钱宁,时刻站在人性的高度,从道德的立场来考虑和衡量一切,他希望任何一个入都能有完善的美德,都能时刻以自己的良知为参照;但他的每一项为弱势群体谋福利求平等的改革措施都直接威胁到了他自己家族和他所处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为此他受尽了白眼,受尽了攻击,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l的改革信念,在执著改革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当然,他的思想观念有着明显的空想性,这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崔焕 《中文自修》2010,(1):32-32
午后,几缕清新的阳光穿过树梢,把树的影子贴在玻璃窗上,那枝条弯曲参差,错落有致,墙上的影子也与之一般无二。  相似文献   

3.
《太阳照常升起》作为海明威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20世纪,美国传统种族神话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并且显示出摇摇欲坠的趋势。杰克·巴恩斯作为小说中自人男性的代表在与罗伯特·科恩这个“劣等”犹太人相比较的时候,他在各方面几乎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从这两个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20世纪西方现实生活中白人的种族神话正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著名教育家,非常重视法学教育。他亲身经历了美国建国之前的学徒式法学教育,倡导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进行法学教育,设立了美国大学的第一个法学教授席位,对美国早期法学教育的革命性转变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的美国总统中间,林登·约翰逊是最有争议的总统。他是在约翰·肯尼迪遇刺后继任总统的,在随后的1964年总统选举中他以民主党历史上以最大多数的选民票数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在他的任期内高举自由主义改革旗帜,发动了“伟大社会”运动,向美国社会的贫困和种族隔离的敏感区域提出了挑战;同时在他的任期也升级了越南战争,把美国人拖入了战争的泥潭。  相似文献   

7.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8.
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京都的圆山公园,我想描绘枝叶低垂的樱花树盛开的姿态与春宵的满月相互呼应、融合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那河,蜿蜒在山林之间。它,是全村人的命脉,是我们与外面的惟一通路!河上有一条窄窄的小船,那船沧桑中透出古朴,它是我们惟一的水上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10.
景慧 《时代教育》2009,(11):143-143
本文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不同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命运及细节的对比,提出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个性的写照;只有通过对作者性格的深刻剖析,才能更深刻理解文中人物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弗·洛斯基的一生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证明东正教真理。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都是神秘的,而否定神学是通向与上的神秘结合的道路。在他看来,否定神学不是抽象的神学,而是直觉的神学。“直觉神学”自身饱含着矛盾,改变我们的理性,以使我们能够达到对神启的现实地直觉,从而上升到上那里,是我们理解教会教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下雪天     
一个冬天的早晨,彼得醒来,望着窗外。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雪,他一眼望去,到处都被雪盖住了·吃完早餐,他穿上雨衣,跑到屋子外面。路的两旁,雪堆得高高的,只空出一条可以走的路。嘎喳、嘎喳,他的脚陷进雪地里。他一下子脚趾朝外走,一下子又脚趾朝内走,他发现雪地里露出一样东西,哦,是一根树枝!树枝正好可以用来拍打树上的雪,雪掉下来!啪!掉在彼得的头上。  相似文献   

13.
约翰·凡·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作为早期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三颗明珠 ,描绘了他所设想的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其中对教育进行了重点的论述 ,涉及自然科学、全面发展教育、妇女教育等问题 ,在今天看来 ,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想,如果把生活拍成一部电影,我一定不会是出现在镜头前的第一个人.也不会是在独白中念出抒情段落的第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写的《战争论》① ,是世界有名的军事理论经典著作。它有两个精辟的论点 :其一是关于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 (即暴力 )的继续 ;其二是关于战争具有“以暴易暴”的无限化暴烈性。对于第一个论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给以肯定和推崇。尤其是列宁 ,曾多次引用克氏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名言 ,强调 :“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探讨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② 。因此 ,我们大家比较熟悉。但对于克氏关于战争具有“以暴易暴”的无限化暴烈性 ,则较少被人们重视。其实 ,这是…  相似文献   

16.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探讨了关于人性的解放与人的生存问题,关于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而宗教思想则是贯穿于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对宗教的理解也随着他的创作而不断地改变、发展和完善。在他的作品中,劳伦斯强烈反对清教徒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并勇敢地提出了强调无意识和性意识的“血的意识”理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曾经希望能找到一种原始的宗教来拯救人类以及当时的英国社会。在晚期的创作中劳伦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星际平衡”理论以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至此他把宗教救世上升到了一种关于人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论法国》一书中,约瑟夫·德·梅斯特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国大革命观。梅斯特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神意”来解释法国大革命,强调大革命是神意对法国的严惩和重塑法国的手段。同时,他还力图证明法兰西共和国的无效的旧制度下君主制的良好,以此为波旁王朝的复壁提供理论基础。对梅斯特法国大革命观的探讨,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梅斯特的政治思想,也可以为我们全面评价法国大革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诗人狄兰·托马斯与俄语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在诗歌创作中彰显词语的物质属性,淡化词语的表意功能,抹消词语与客观存在物之间的界限,将词语从抽象化、概念化的语义桎梏中解放出来,力图在语言本体与现实本体之间实现转换。物质性的语言成为二者跨越历史时空、文化时空与诗学时空的汇合点,构成二者诗作中一道引人瞩目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9.
张荣 《现代语文》2009,(7):11-12
经中的婚恋诗极具艺术魅力,以朴实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社会人们对生活极大的热情,对爱情美好的憧憬。《将仲子》一诗的主题历来争议颇多,本文从典型的历史背景、特殊的恋爱环境、羞怯含蓄的爱情表白、原生态的大胆追求四个方面分析,认为该诗是一首隽永含蓄的少女诗意的恋歌。  相似文献   

20.
当代南方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鲍比·安·梅森在其小说中创作了大量的普通人物.探讨了他们颠覆历史传统,勇敢迎接挑战的思想主题。从历史角度出发,研究这些变化发生、发展的始末以及主人公们成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