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2010年7月30日,中国世界纪录协会高级认证师习操先生在新平郑重宣布:"云南省新平县2009年开始建设的彝族文化长廊,共有青石浮雕2012幅,总长4580米,创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彝族浮雕文化长廊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2.
彝族在历史上由中国迁徙进入越南后并不称为彝族,而称倮倮族和濮拉族。依据有关资料,对越南彝族的人口分布、迁徙历史、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究,以期对彝族的境外分布及其情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彝族体育与本族信笃的原始宗教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彝族体育文化之根在其本族信仰,彝族的原始宗教是其体育文化的渊源。原始宗教与彝族体育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巍山县彝族地区生态状况较好,这与彝族积淀深厚的生态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彝族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宗教、制度三个层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应该大力弘扬彝族生态文化,为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彝族是西南地区世居的民族,拥有独立完整的语言、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风俗文化。丧葬习俗作为彝族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彝族的生死信仰等观念,反映彝族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丧葬习俗也为彝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入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南涧彝族是澜沧江流域彝族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调查小组对其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对该地区的彝族文化有了总体认知。文章从调查概况、调查主要内容、调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等角度,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流域为彝族主要聚居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地理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区域特色突出,但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手段单一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市场资源开发不足等诸多问题;基于彝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寻找澜沧江区域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法,寻找澜沧江区域彝族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期望对澜沧江流域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彝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从文化学的视角,来探究该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附有的火文化特征的成因,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彝族传统体育,从而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彝族秋千进行研究。发现贵州盘县彝族秋千作为彝族民俗体育项目,有索秋、观音秋、磨磨秋三种表现形式,均蕴涵着彝族人民的智慧;极富地方民族色彩的彝族秋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健身价值、文化传承、娱乐价值、人文价值、民族团结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矛盾分析、逻辑推理和比较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地理视角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生机制入手,阐述了彝族传统体育的深层文化内涵,揭示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形成的自然环境根源和社会人文环境根源。  相似文献   

11.
保山彝族是保山主源土著民族,也是现代保山主体少数民族,但保山彝族传统文化目前呈现弱化趋势,消逝迅速.从语言文字、服装服饰、传统节日、道德习俗、民族意识主客观五个方面概述了保山彝族传统文化现状,分析指出保护意识淡薄、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项目建设薄弱、原生环境被破坏是当前保山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宏观、微观角度提出了加强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彝族与其所居住地区的自然背景相适应的,彝族宗教祭祀仪式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本文通过对云南彝族宗教祭祀仪式活动实地考察,运用民族学、宗教学、体育学及其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从体育的起源、形成到沿革发展进行正反两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彝族宗教祭祀仪式活动对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力量、政府行为、保护机构、法律法规四个方面在保护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过程中没有发挥好各自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保护措施:保护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加强政府的功能、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以求促进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彝族拥有卷帙浩繁的古籍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是中国古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重要文化遗产和精神文明,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彝族古籍文献传统反映了彝族博大精深的传统优秀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以及人类精神文明价值,在彝族人民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在全面关照彝族古籍文献整体面貌及其类型与特征上,试图论述彝族古籍文献的历史文献价值、现实社会价值、语言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彝族有声语言与口传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方法及其基础理论研究具体可以体现在:一是保护,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基于语音生理多模态的彝族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的资源库,这可以更好地保护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使其永远保存并在未来可以完全展示和恢复。二是传承,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是口传文化的载体,有大量以彝语为载体的口传文化,如尔比克智、原声态民歌、史诗等。研究和建立以言语产生生理和声学为基础的数字化语言和口传文化的学习及教学平台,对彝族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三是理论研究,资源库必须尽量保留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的生理信息、物理信息和文化信息,以便于更多的当代人和未来学者能对这些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四是满足文化产业的需要,资源库必须考虑当代和未来文化产业的需求,为未来文化产业提供所需资源。五是宣传和发扬彝族文化,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只有数字化的电子介质形式的文化遗产才会被广泛传播并得到传承,因此建立彝族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资源库可以促进彝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口传文化,促进与各民族的互信和团结。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理论分析法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游娱文化的产生、演进、发展及现状进行研究。旨在对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游娱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征进行论述,以便为今后继续从事同类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彝族服饰从款式到佩饰,从色彩到纹样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彝族民间纳福迎祥、驱邪避恶的吉祥观念和意识,折射着彝族文化结构中最深沉的心理积淀,具有原始宗教崇拜的寓蕴。  相似文献   

18.
彝族历史悠久,建筑文化丰富,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吸纳和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空间的一整套独特的建筑观念,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彝族民居是彝族文化中重要的物质文化符号,沉淀着彝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彝族精神与物质文化的统一载体。从彝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传统建筑类型、观念以及建筑的传承方向等方面对无量山乡彝族民居的建筑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9.
俐侎文化开发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俐侎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生活在以永德乌木龙为中心的高山峡谷里,俐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是临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开发俐侎文化对临沧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巍山县大仓镇啄木郎村彝族打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当地彝族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及重大社会活动紧密相连,渗透到当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其在彝族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