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爱玲1931年入学上海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 Hall),1937年毕业。后世人们对于这一时期张爱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1944年7月发表的《私语》。这是张爱玲成年后回顾自己少女时代的一篇文章,以作者在天津度过的幼年为始,到8岁来上海,至中学毕业后与家庭的矛盾不断加深而出走为终,夹叙夹议,娓娓道出个中感受。1944年12月上海《语林》第1卷第1期发表的《记张爱玲》  相似文献   

2.
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东盟记联会议期间,我们同新加坡新闻界同行进行了广泛接触,发现他们对新闻学有一个“共识”,新加坡记联秘书林新进先生把它称之为“同步新闻学”,即新闻界与政府在重大问题上要保持一致。他们强调新闻实践必须适合新加坡的国情,反对照搬西方“新闻自由”的模式,不主张把新闻当成“第四种权力”与政府对立。林新进先生在新加坡记联机关刊物《报人》上曾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加坡的新闻实践》的文章,综合新加坡《海峡时报》(英文)、《联合早报》(华文)和《每日新闻》(马来文)三家报纸的总编辑张业成、黎  相似文献   

3.
“回看那逝去的光阴,飞扬的尘土,掩映的云月。”谜一样的张爱玲,张爱玲之谜。说到张爱玲,有一个疑问,人们始终不得其解——张爱玲当年为什么和《万象》闹翻的?长篇小说《连环套》为什么中断了连载?有一个很流行、似乎已被固定下来的说法是——张爱玲之所以“腰斩”《连环套》,之所以从此再不给《万象》“一行字”了,是因为《万象》在《连环套》连载之时,突然发  相似文献   

4.
书架     
《出版广角》2011,(1):71-74
文学艺术《异乡记》●作者:张爱玲●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版●定价:20.00元●提要:《异乡记》为张爱玲当年从上海到温州寻访胡兰成时写下的所见所闻。书中记载了张爱玲在农村过年、看见杀猪、农民生活等细节,书中文字更成为她日后创作《倾城之恋》、《秧歌》、《怨女》,甚至是《小团圆》等作品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5.
特刊推荐     
《半生缘》:人生有些事情无法回头 国家话剧院和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合作的多媒体音乐话剧《半生缘》无疑是三月里最引人注目的一台戏。“张爱玲”这三个字永远是眼球焦点,更何况这一次是由刘若英主演,而张艾嘉的旁白则串起整个故事。才女诠释才女,让这部戏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还有导演林弈华。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借舞台和张爱玲对话,从《心经》、《怨女》、《列女传》、《华丽缘》至《断章记》,再到近年的《张爱玲,请留言》,然后是这部“由性格而决定的爱情悲剧”。 和许鞍华执导的电影版以及林心如主演的电视版相比,这  相似文献   

6.
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而是她的面相和  相似文献   

7.
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东盟记联会议期间,我们同新加坡新闻界同行进行了广泛接触,发现他们对新闻学有一个“共识”,新加坡记联秘书林新进先生把它称之为“同步新闻学”,即新闻界与政府在重大问题上要保持一致。他们强调新闻实践必须适合新加坡的国情,反对照搬西方“薪闻自由”的模式,不主张把新闻当成“第四种权力”与政府对立。林新进先生在新加坡记联机关刊物《报人》上曾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加坡的新闻实践》的文章,综合新加坡《海峡时报》(英文)、《联合早报》(华文)和《每日新闻》(马来文)三家报纸的总编辑张业成、黎德源和蔡诺尔·阿比丁的讲话要点,具体阐述了“同  相似文献   

8.
后窗: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南朝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以其卓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续作、仿作者历代不绝。降至明代,继何良俊《语林》、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焦 《玉堂丛语》等著述后,又问世了专记清言俊语的《舌华录》,其作者便是生活于晚明的江南曹臣。  曹臣,字荩之,改字野臣,号文几山人。徽州歙县(今属安徽黄山市辖)人,出生于一个祖上“多以资雄”1的商人之家,时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据方志记载,文几山实有其地,位于歙城西鄙30里处(康熙《徽州府志》卷二“歙山川”),因正德九年(1514)进士乡贤郑佐(官至参政)“建台其上…  相似文献   

10.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风靡一时的女作家张爱玲似乎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先是张爱玲的旧相识柯灵在《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以亲历者身份发表《遥寄张爱玲》,是"祖国大陆第一篇最新评价张爱玲作品的文章"(李子云语);不久张的代表作《倾城之恋》又在老牌的《收获》杂志(1985年3期)旧文新刊,张爱玲的名字遂在大陆由沉寂多时而逐渐浮出水面,为更多人知晓.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咬文嚼字》1995年第七辑“语林漫步”专栏,刊登了贺征所写的《沪上新语“淘浆糊”》一文,贺文认为,沪上流行的“dáo 浆糊”之“dáo”,应该是“淘”字。吾意与其相反,认为浆糊还是以“捣”为好。沪上俚语“捣浆糊”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褒贬皆可,言简意赅,亦庄亦谐,概括性极强的妙句。如要讽刺某人强词夺理,在言论上诡辩“瞎胡说”,可以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7,(2):52-52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嚼字》编辑部,近日公布2006年社会语生活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十大语差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本该有一个乱世佳人的显目位置,然而到目前仍是一个空白。大学文科的学生不闻“张爱玲”三字似乎也很理直气壮。当然,名家不见文史也是常事,但对于张爱玲,1944年在她成名的第二年,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就写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称“《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肯定了作者不世的才情。美国著名的华裔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张爱玲和鲁迅、茅盾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新闻领域,诞生了一批海外通讯作品,如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林克多的《苏联闻见录》、曹谷冰的《苏俄视察记》、刘思慕的《欧游漫忆》等,而邹韬奋的海外通讯在其中地位突出。从1933年至1935年,邹韬奋迫于国民党的压力流亡海外,期间陆续发回海外通讯,后集成《萍踪寄语》三卷和《萍踪忆语》一卷。对这些通讯,当时的人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当时的《新生》周刊称它是“充满了爱与力的新游记”;[1]周恩来在读了《萍踪忆语》后曾说,关于美国的全貌,从来不曾看过有比这本书所搜集材料之亲切有味和内容丰富的;[2] 廖沫沙在《记忆中的韬奋先生》一文中也说到过《萍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私纂文学类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为文人作文提供文料,文人又编纂类书以适应新的作文需要,于是类书与文学自觉地结合在一起。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同样也是中国类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文人多私纂类书以备诗文之需。戴安道、颜延之《纂要》,何望之《谏林》,沈约《袖中记》,朱澹远《语对》、《语丽》等就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私纂文学类书。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三题     
张爱玲:非关“炒作”——《张爱玲评说60年》前言现今文坛上,确有一些作家,经由他人或自己“炒作”,借以收揽注意力,于读者转瞬之前,卖出几本书,然而,张爱玲不是。我们可以证言:当年犹豫再三,唯恐赔本的出版方同意签约出版《张爱玲文集》后,经其姑父李开第先生要求,张爱玲予以授权,只是意在以每千字25元的微薄稿费,济助亲属,嗣后不久,国内盗版盛行,台湾皇冠提出交涉,此项授权遂终止。国内无数版本的张氏作品,无论有无合法授权,一分钱收益也与张爱玲无关。而后来,《张爱玲文集》居然流行起来了,这是作为编者的我们和出版方所没有想到的事,我们按规定获取出版方支付的编选费和代理费总共二三千元,那时已“落袋为安”,决计不会再想去“炒作”以获额外好处;而出版方呢,很木然,像突然中  相似文献   

18.
万历刊本“三刻五种传奇”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四十年代,郑振铎自陶氏处得署名“李卓吾先生批评”字样的“传奇五种”,其中《浣纱记》卷首附《三刻五种传奇总评》,自是始知有“三刻五种传奇”之说.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后又有《琵琶记》、《幽闺记》、《玉合记》、《红拂记》四种,是为“初刻”五部;此后三四年内又相继刊刻《荆钗记》、《明珠记》、《玉玦记》、《绣襦记》、《玉簪记》五部,和《浣纱记》、《金印记》、《香囊记》、《锦笺记》、《鸣凤记》五部,是为“二刻”和“三刻”.“初刻”五部时,书坊也许并无刊刻十五部规划,因销路好,才继有“二刻”与“三刻”,合计十部此谓广义上的“三刻五种传奇”.所含十五部传奇皆非李贽亲批,伪托者可能为叶昼一人所为.  相似文献   

19.
晚明曲学大家沈璟的曲学著作《考正琵琶记》《古今南北词林辨体》均已散佚,然从其所著《南曲全谱》及沈自晋《南词新谱》中,尚能辑录出总计26条的内容。所辑内容既可一窥二书面貌,亦可借此二书,对沈璟曲学体系形成的脉络有一个全新梳理。从《考正琵琶记》可见沈璟对于"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推崇,这在《南曲全谱》中得到延续;从《古今南北词林辨体》可见沈璟在《南曲全谱》编纂完成之后,对南曲曲律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周指周作人,张为张爱玲。去年9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一文,因为周作人与张爱玲是同时代的文化人,而且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突然“红”起来、“热”起来的“名流”,这里便将他二位放到一起略加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