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和正在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文学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其制约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趣味、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狼图腾》摒弃所谓的"知青文学"之"宏大",在一个更高、更大的创作视野中进行一种小说化的文学、文化、历史、哲学探求;它构建一种非"文"(文学)非"理"(事理)的叙事场,采用永久性阐释空缺这样一种智性的叙事策略,选择一种多视角自体内视的叙述角度,打造一种瓦解"逼真"的宏观叙事环境。它的文学眼光穿过历史隧道,聚焦于知青时代和内蒙额仑草原,文化历史生成为这里的宏大背景,生态小说意识成长为一种文本现实。  相似文献   

3.
现今社会娱乐时尚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学的娱乐化成为当今流行的一种文学现象。但必要的“娱乐性”并不应等于“娱乐化”,除了审美娱乐性之外,义学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只有同时正确具备这两种特性,文学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观服从于历史总体性的规约.服从于历史宏大叙事的逻辑原则。而新的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种阐释,具有开放性,它服从于阐释者的理论视城和立场。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基于它的历史观,文学因此被历史化了,文学叙事具有历史元叙事的特征。而新的文学观则强调文学的叙述功能,叙事是一种象征,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不是反映关系而是想像关系。社会历史批评应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吸收新的理论养料完成对自身的改变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郭仙 《巢湖学院学报》2007,9(6):118-121
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采用一种关系主义视角,认为对文学现象的解读必须语境化、历史化,要结合文学行动者的性情系统、社会轨迹以及文化资本来加以探究,把文学艺术置于社会历史的场域空间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实现对二元对立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超越。论文沿着布迪厄的轨迹考察了文学场诞生的历史过程,在内部,文学场围绕文化资本展开斗争,遵循输者为赢得逻辑;但在与外部权力场的关系中,文学场又总是处于被统治地位。文学场符号斗争的基础是对文学幻象的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尤其在消费文化冲击下,文学场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作为信仰空间的生产场,从某种意义上,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不过是一个审美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在魏晋这个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玄学,作为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重情”角度着手,简要论述魏晋玄学对文学自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艳情小说里,佛教和道教人物形象存在着普遍的"性化"现象.这样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是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修炼义理和方法在具有浓郁世俗精神的中国文化里存在、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同时,历史上少数僧尼、道士行为的放荡和佛、道、儒三教之间的相互攻讦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另一诱因.  相似文献   

8.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无疑是控制这样一种环境的人,他发挥着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翻译社会学,文学翻译批评亦可视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在翻译批评实践活动中翻译批评主体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同时也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社会心理是重要受动因素之一。新时期国内几大社会心理,如务实化、多元化、消费主义与利益主义考虑等对整个文学翻译批评主体活动影响深刻,批评主体在批评对象的选择上更关注实际市场利益的影响,在批评的视角和话语选择上更加突出多元学科理性思考,主体间关系中主体地位各有不同,在整体上社会心理对文学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性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在,文学的“内部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似乎只有这样的研究才称得上“文学”研究;而“外部研究”则遭到不少人唾弃,似乎这样的研究已离文学很远。文学之为文学,确实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传记等的特点。但是,文学,不是生长在“文学”这一真空内,它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传记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学,我们必须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社会环境和文学创作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社会环境不仅影响到文学创作的内容,而且影响到文学创作的形式。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兴盛,是与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作品价值的实现不能离开阐释和接受.对以马尔克斯与博尔赫斯为代表的拉美文学的接受和选择受不同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这个过程见证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莎氏戏剧入手,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详实全面地阐述了“莎士比亚化”的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坚持该原则的意义。“莎士比亚化”的内容是:一、文艺创作要真实、正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的现实。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文章的特点是:首先,作者认为“莎士比亚化”不单纯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问题,这就一反某些传统提法。其次,论题虽同其具体的艺术技巧有内在联系,但不是同一概念。复次,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本化管理"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模式.积极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和环境,是当前学校"人本化"管理模式建设的重要环节.学校管理环境营造得好,就能实现"人本化管理",就能促进学校管理和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反之,则会滞后,影响学校管理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音响"是指社会生活环境 中的各种声音。我们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常常能发现,作家们在写 到一定的语言环境时,会使用一 些象声词,使作品产生一定的 "音响效果",给读者产生一种如 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如《董 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就多处 写出了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该如何看待这样一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学具有时代性,超越一定的历史过程来审查不具有历史规定的文学是不恰当的,这样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阶段性"建制"的问题,合法化与否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参照物而已。罗伯—格里耶在虚构和建造梦魔般迷宫的同时,又分解了他的梦魔,把自己建造的一切都拆卸得粉碎。他自以为揭示了传统文学的虚假性及其被掩盖的权力运作的真相,却没有看到它自己最终也未能免于另一种意义的虚假和抽象,这即是文学的文学的"合法化"与"解合法化"的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8.
陈江华 《华章》2007,(3):127-127
针对文学和政治这一对始终难以区分开来的两个概念和文学史上相提并论了很长时间的一对长久以来困扰作家和理论家的命题,从文学的实质和政治作为文学一种无法摆脱的外在书写环境两个角度来探讨文学和政治的无法也不能分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于当代文学评论界存在的"纯文学"或文学不应该和政治沾边的一厢情愿式的提法与一辩驳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特殊的时代情势迫使中国文学介入政治场域。文学的政治运作与政治的文学实践使该时段的中国文学承受了过多的非文学使命。新时期文学"去政治化"的文学想象是对过去文学"政治化"的一种反叛。然而,二十余年来的试图使文学在远离或逃避政治这一带有强大社会能量的话语、制度、作用力的文学努力,同样是使文学步入歧途和困境。新世纪的文学面临着一个"再政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的关系本应是平等互助的,不分高下的,然而在长达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女性却始终处于从属的、“第二性”的、被欺凌的地位,从来不能与男性平起平坐。难道人类形成以来就是这样一种状况吗?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