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主任委员的遗憾在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最易用错的字莫过于这个“付”字。无论自然科学书刊,还是社会科学书刊,时常出现“付主席”、“付组长”、“付厂长”、“付主编”、“付主任”等字样。近期最典型的例证之一就是为祝贺杨振宁教授70寿辰而出版的会议...  相似文献   

2.
《“付”主任委员的遗憾》的遗憾编辑同志:我钦佩和赞赏作者赵景芝同志为“维护祖国语言的纯净规范”所做出的努力;然而也不得不对“遗憾”一文──它在对“白纸黑字跃然纸上”的“付”字的用法进行公正的批评,并为“付”字的错用而发出遗憾──深表遗憾。作者甘苦,稍...  相似文献   

3.
目前 ,在医学图书中有些字的用法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例如 ,“症”、“证”、“征”三个字 ,在已出版的医学图书中用法就不统一 ,编辑在审读加工中 ,对此也拿不准 ,经常问我“用哪个好”。有些作者、读者也来信问“这三个字应该怎么用”。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 ,而造成混乱 ,带来许多麻烦 ,而且影响医学图书质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科技术语研究》杂志 2 0 0 2年第 2期发表了我的文章《“症”、“证”、“征”的用法应该规范》 ,看来已引起重视。为了提高医学图书质量 ,我将医学图书中有些字的“约定俗成”的用法归纳一下 ,以…  相似文献   

4.
书刊博览     
《图书馆》1998,(3)
书刊博览书评难得陈四益(摘自《书与人》1997年第1期)题目写下了“书评难得”四个字,其实书评似乎并不难得。几千张报纸天天在出,大多都有副刊,而副刊又大多都有书评,这还不算专门评书的报纸与刊物,若是“难得”,还能办得下去吗?然而,好的书评,以我十几年...  相似文献   

5.
在报社采编系统里看改稿痕迹.一道道红线“无情”划过,一篇800字的消息“突出重围”后剩不下到500字。我常向编辑请教写稿要诀,答复最频繁的词是:言简意赅。的确,一篇文章绕来绕去,正说、反说是一个意思,好像把你按倒在糊涂的泥淖中.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摧残”。所以,文风追求怡人.首要的是从“简”。  相似文献   

6.
我有个怪癖,看到自己认为优秀的文章或书刊。总不愿“独吞”,往往拍案而起,匆匆迈出书屋,极力向友人推荐,与人同乐、同受用。学生时代我便醉心于新闻,但苦于没“师傅”,自个儿“摸着石头过河”好几年。早就渴望能有个写新闻的朋友聚聚聊聊。可茫茫人海,哪个是朋友呢?自己摸着石头渡过的惊喜,河水冰冷刺骨的感受,向谁吐诉呢?  相似文献   

7.
熊家湾43号墓出土竹简2枚,彭家湾183号墓出土竹简12枚,整理者的释文中尚存在未释文字和错释文字,可以做进一步释读。熊家湾43号墓1号简“■□”中未释字可释为“既”;“□□□占”中未释的三字可释为“尚毋死”;原释为■的字应是■字,读为“祟”;2号简“□夬”中未释字可释为“备(佩)”。彭家湾183号墓6号简的■字应释为“厶”;3号简■字或可释为“痤”,读为“瘥”;3号简的■,读为“■绎”;5号简的■,读为■;11号简的■字应隶定为■;1号简的■。  相似文献   

8.
2001年全国发行协会常务理事会暨第三届“中国书刊发行奖”、“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双优单位”颁奖大会于今年11月7日至12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出席此次大会的代表有荣获第三届“中国书刊发行奖”的先进个人及被评为第三届“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双优单位”的部分代表,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行协会和部分大中城市发行协会的同志,有发行协会常务理事和发行协会各专业委员会负责同志,共270多人,是历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本次大会的议程有:第三届“中国书刊发行奖”及“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双优单位”评选工作汇报,举行颁…  相似文献   

9.
“证”、“症”、“征”三字的区分胡升华“证”、“症”、“征”三字在中医学书刊中出现得十分频繁,但现行各类中医书刊在这几个字的应用上十分混乱。这虽然不一定会造成专业读者的理解偏差,但从编辑规范和中医教学上来说,这种现象是应该避免的。这一问题不少学者已注...  相似文献   

10.
香港书展的前身是“香港国际书刊印刷展”,1990年开始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举办,展品除书刊以外,还包括文具、印刷业服务、印刷设备等。从第三届开始,展览会更名为“香港书展”,参展商以书刊零售商及出版商为主。从1997年开始,举办了首届“国际版权交易会”,以推广香港作为亚洲重要书刊贸易中心的地位。算来7月下旬举行的’99香港书展已经是第十届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60多个机构参加了书展,其中不仅有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出版机构和书店,还包括许多文具公司、玩具公司和电脑公司等。中国大陆共有110多个出版单位参加了本届书展,台湾地区则派出了12个出版机构组成了“台北出版人馆”。赚钱、娱乐与读书我刚刚在酒店落脚,便有一位朋友来访。这位朋友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立刻抓住机遇,大问起关于香港出版  相似文献   

11.
法国一位工程师告别新婚的妻子去瑞士办事,一周后匆忙赶到电报局给妻子发电报告之归期。拟好电文,他发现带的钱不够,就请电报局的小如把电文中“亲爱的”几个字删掉。可热情的小姐说:“我来为‘亲爱的’几个字付钱。因为做妻子的最需要从丈夫那儿得到这个字眼。”(1月31日新民晚报8版)。在中国人看来,夫妻之间少用“亲爱的”几个字,不致影响彼此关系,可是西方人却很注重这一点。中国人的文章讲究言简意赅,而写稿改稿尤甚,狠劲在“简”字上下功夫。近日读报,发现有的“简”过了头,把不能省去的字给省去了,结果产生了“变  相似文献   

12.
推动中国改革的记者刘建明是谁第一个揭露“四人帮”?是谁首先发现凤阳农民“大包干”而把它披露于世?是哪家报刊首先发表有关“商品经济”、“股份制”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重大理论和消息?是哪个记者第一个为民请命、揭开为农民“打白条”的盖子?是哪个新闻媒介最先提...  相似文献   

13.
副和付 “副”和“付”这两个同音字,字义很不相同,不能通用、但在书报上、商店里、机关里常被混用,主要是把该用“副”字的地方用了“付”字。如付食品、付作用、付主任、付业、一付眼镜等。误用的相当多。对这两个词的词义,应该分辨清楚。 “副”表示区别于“正”、“主”的意思,有居于第二位的意思,如副主任、副教授、副经理、副手、副官。“副食”是表示区别于“主食”的意思,“副品”是指没达到质量要求的不同于“正品”的产品。人有正副,物也有正副。“副”还表示附带和符合的意思。“副业”指主要职业以外附带经营的事业;“副作用”指随着主要作用而附带产生的不好的作用。“名副其实”的“副”,是符合的意思。“副”还可以作量词用,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一副笑脸。  相似文献   

14.
当今书刊,大多在目录页的设计和编排上有精当和独到之处,对读者起到了很好的导读和诱购作用。但有些书刊由于目录页校对上的差错,难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目录页常见的差错有:错字如某刊1997年第6期目录页中的《明清时期微州商人的经商之术》,其中的“微”字应为...  相似文献   

15.
“我们向读者调查,你对哪个国家的照片最有兴趣?回答是:中国。”“我们问摄影记者,你最希望被派到哪个国家?回答是:中国。”在巴黎十天,与法新社、伽玛图片公司、西帕图片公司、吉斯通图片公司的同行接触中,我无数次听到这般热情、急切的话语。他们——几乎是和我交谈过的每一位法国新闻界人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书刊的校对工作,他花在这方面的精力,不亚于他在著述和编辑活动方面所付出的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校样,编书,校字。”(《鲁迅全集》第11卷) 当时,一些书店的校对人员在校对稿件时,常常“以意改令通顺,并不查对原稿”,以致使著译者“想了许多工夫,这才决定了  相似文献   

17.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简称《二简》)在《人民日报》第四版发表,该草案总字数为853个。《二简》包括两个字表,第一表有简化字248字,自公布之日起在出版物上试用。第二表有简化字605字,只征求意见,不试用,另外有简化偏旁61个。1986年1月全国语言文学工作会议上建议废止《二简》。同年的6月24日国务院正式废止。《二简》从出台到废止,短短不到10年时间,生命可谓短矣!究其原因,有深层的社会政治原因,也有纯技术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就《二简》失败的原因作一简单分析:1.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早在五四时期,一批了解西方…  相似文献   

18.
短文     
最短的社论 1966年4月,美国《星晚报》刊登一篇评论约翰逊竞选总统失败的社论《约翰认输》,全篇只有一个字:“妙!”最短的捷报古罗马凯撒大帝率领大军一举平定意大利、取胜埃及和夺取小亚细亚后,拟了一份只有“来!观!胜!”3个字的捷报。最短的影评美国影片《戴斯蒙医生的13个牺牲品》在奥地利上映后,《快报》刊登了一位评论家的影评,只有一句话——“我是第14个。“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9.
读过《副、付、傅不可混用》一文(见90年8期),我想接续说几句,聊作补充。“副”和“付”,作为量词(表示成对的、成套的)使用时,不少地方可以通用。譬如“一副手套”可写作“一付手套”。“全副武装”也可写成“全付武装”。若是单个的、台在一起的器具,物品,则习惯用“付”。象“一付木料”,“两付汤药”。此外,形容面部表情或某种姿态,即用“副”。如“一副威严的面孔”,“一副搏斗的架势”。“副”还有符合之意,故此写作“名副其实”。但有人在“名实不符”词语中用“符”,也说得过  相似文献   

20.
郑遨 《现代出版》2000,(1):37-37
我从事编辑工作15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感到,不少多音义古字的繁简转换,确实是很为棘手的问题,不揣冒昧特写下此文,仅供同行们参考。 书刊编辑,尤其是古代文史、语言、医药编辑,在对文稿进行技术处理时,都会碰到如何将繁体字转换为对应的简化字问题。 这工作看似简单,拿简化汉字总表一查不就出来了么,何须多说?其实不然。 古时字少,常一个字(同一形体)当几个字用(多义)。就以“厭”字为例,据《说文》,它的本义为“压”,“厭”字《说文》释义为“笮也”,段玉裁注:“笮者,迫也。此义今人字作厭,乃古今字之殊。”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