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  相似文献   

2.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相似文献   

3.
一、理清思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因为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文意,才能品味语言,探究结构,把握文旨,鉴赏技巧.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就要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预习和质疑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妻、妾、客对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各持什么态度?邹忌从中悟出什么道理?2.邹忌在进谏时说:“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的“此”指的是什么?3.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结果如何?妻、妾、客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而邹忌通过窥镜自视认为不如徐公,从中悟出他们是或私、或畏、或有求于自己,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往往被蒙蔽;由私事比国事,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所以邹忌讽谏齐威王要纳谏除蔽;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之后,齐  相似文献   

4.
讽谏国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不容易的事总也要有人去做。齐威王昏庸听不进忠言,使齐国许多大臣忧心如焚。但是由于他们的讽谏方法不妥,威王不能接纳。故使局面颇为难堪。邹忌身为丞相,对威王的昏庸、固执之惰性将对齐国造成的危害比别的大臣更清楚,因此他比别人更焦虑。但是,他比别的大臣头脑清醒。认识到对威王的劝谏是十分必要的,让威王反省自己的过失也是刻不容缓的。可是,威王好大喜功、爱听顺耳话的特性,又不允许他直言忠谏。因此。群臣纷纷谏言失败很久,邹忌也没有贸然向威王讽谏什么。等到他突然从自己对镜窥貌的事件中得到启发后,他才貌似悠闲地去讽谏威王。与其他人的讽谏方法不同,邹忌的讽谏首先跟威王讲了一个自己的私生活故事,使威王听来颇感有味。易于集中思想。当威王心理上解除了反讽谏的防线后,邹忌再循序渐进地将话题引上事先预设的轨道上,等到威王发觉邹忌谈说私情的用意时,邹忌的讽谏已完成了。自然这时威王也无法排除已注入脑海中的邹忌讽谏之言了,思而虑之,他不能不接受邹忌的谏言。  相似文献   

5.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下简称《讽谏》)一文,不少读者读如史传,似乎历史上的邹忌真是一位善于“讽谏”的贤臣,齐威王真是一位虚心“纳谏”的明君。其实,这完全是历史的误会。“讽谏”之事,子虚乌有,《讽谏》一文,出于“拟托”(缪文远《战国策考辨》)①。这一点,从下列三个方面可以概见。 首先,《讽谏》一文与先秦寓言如出一辙。 《吕氏春秋·达郁》载下面一则寓言: 列精子高听行于齐湣王,善衣东布衣,白缟冠,颡推之履,特会朝雨,祛步堂下。谓其侍者曰:“我何若?”侍者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以下简称<讽谏>).邹忌高妙的讽谏手法,成为劝导艺术的经典范例,为世人所称道."讽"乃全篇的文眼所在. <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讽"的解释是:"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指责)或劝告."可见,"讽"的本质是"委婉含蓄,启人自悟",而非直言劝告,与"诤"(直言劝告)相对.但这仅是对"讽"的笼统理解.历史上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喜用、善用"讽"谏手法,但细辨明析,不同人,不同时间、地点,所用的"讽"谏手法又不尽相同:或比喻,或类比,或归谬,或寓言故事……邹忌所用"讽"具体属于哪一种方法呢?人教社现行课本该文课后"练习"第三大题说,"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自选感兴趣的话题,运用譬喻的方法说一段话",暗示<讽谏>一文用了"譬喻"方法.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该文的"内容分析"中也说:"……这里,没有对齐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也把邹忌所用"讽"谏手法看成"以事设喻".  相似文献   

8.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确很美,不仅美在结构,美在形象,更美在故事。故事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邹忌的讽谏之美。古代臣子,进谏帝王,是很冒险的事。邹忌的进谏从客观上说,也有“犯上”的可能,甚至落下斩首之罪。然而,故事却隐去这些内容,让邹忌的规劝讲得娓娓动听,充满喜剧色彩。故事开始叙写了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情节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并初步表现了邹忌自知自明的性格。紧接着写邹忌夜深人静,独自的“三思”,悟出妻、妾、客答话的三个原因:“私”“畏”“求”,进一步表现了邹忌不盲自大勇于反…  相似文献   

9.
入选高语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堪称论辩艺术的典范之作。烛之武、邹忌和触龙为了国家兴亡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 ,为大义 ;面对强有力对手从容应对、驾驭自如 ,为大智 ;只身进谏 ,婉言讽谏 ,不卑不亢 ,为大勇 ,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正义歌 ,名垂青史、千古流芳。三人凭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 ,婉言讽谏 ,力挽狂澜 ,使国家转危为安 ,百姓免受战祸之苦 ;或国力增强 ,诸侯来朝 ,也使受谏者 (秦伯、齐王、赵太后 )博得个贤君之美誉。可以说他们比历史上同样是进谏 ,但却落得个可悲可叹的下…  相似文献   

10.
<正>古语云:“文死谏,武死战。”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不乏善于劝谏的臣子,也有很多积极纳谏的君主。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邹忌就是一个以劝谏立足朝堂、扬名后世的人物。史料记载,邹忌曾听齐威王弹琴,便趁机借“大弦”“小弦”之喻,与其谈论了一番治国安民之道。邹忌因此受到齐威王的赏识,不久就获封相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讲述的故事,也是邹忌劝谏之路上的“高光”时刻。那么,这场由“比美”引发,最终为齐国赢得“战胜于朝廷”的良好局面的劝谏,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劝谏艺术,又为何会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呢?  相似文献   

11.
张京平 《考试周刊》2008,(51):28-29
本来用质疑和拓展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引导学生用"历史"的方法看历史,正确理解齐威王封建君主的专断;用"唯物"的方法评策士,理解邹忌的"曲线"进谏;用"实践"的方法论功过,正确评价齐威王和邹忌这一对君臣的功过;用"求是"的方法讲人格,加深对民主和畅所欲言的理解;用"客观"的方法读文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思考品质。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8,(6)
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邹忌善于讽谏,齐王从善如流,结果使得齐国大治,"战于朝挺"。这诚然不错,但我们换一个角度解析,则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面。齐王初开言路时,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我们在为这盛况陶醉时也  相似文献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文章并不像其他文言文那样难懂,大部分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学生都能掌握。难点在全文的背诵和单个知识点的掌握。  相似文献   

14.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文章并不像其他文言文那样难懂,大部分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学生都能掌握。难点在全文的背诵和单个知识点的掌握。  相似文献   

15.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纳谏》)课后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里有这样的话:“在这篇课文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强盛起来。这种政治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往往生动明白,易于打动读者。写作时可注意学习这  相似文献   

16.
《邹忌讽齐王讷谏》,是先秦散文中别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战国策》风格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邹忌设喻比美、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听取臣下意见、在治理国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象地阐明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在教学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没有一般地叙述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它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是全方位的。包括体裁、题材、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高中生平时学习紧张,阅读面狭窄,往往作文内容空洞,尤其是议论文,既无事实依据,也无道理可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当然阅读课外书籍,关注时代焦点,广泛积累,扩大知识面,是提高写作能力普遍认同的方法。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我们熟悉的课本,其实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如果把握得好,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不少光彩,本人就对课文中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在高一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听取邹忌的委婉讽谏…  相似文献   

18.
齐威王痛改前非公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齐威王,刚临政那几年,不问国事,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威王爱好音乐,特来拜见。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弦,并不弹奏。威王问:“先生为何只是抚摸而不弹,是琴不好么?”邹忌放开琴,严肃地说:“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弹琴,那是乐工们的事。”于是邹忌大谈了一通琴理。威王听得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试弹一曲听听。”邹忌…  相似文献   

19.
齐国大将田忌尤喜赛马,有一回,他与齐威王约定比赛,并设重金赌注。两人都将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但由于齐威王的最优、次优和较差的三匹马分别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马快,所以田忌总是以0:3告负。后来,田忌的谋士孙膑向田忌献计,让田忌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再以上等马对其中等马,最后以中等马对其下等马,最终,田忌瞄三局两胜而赢了齐威王。这便是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蕴含了扬长避短、灵活应变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是博弈论丰富内涵的最好体现。在这场博弈中,孙膑凭借其细微的观察与出色的谋略,赢得了这场比赛,而变换出马顺序正是博弈论原理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再让我们设想这样的场景,一旦齐威王得知了田忌的花招后,便会在之后的比赛中也更改出马的次序,于是田忌的出马次序也会随之改变,那么怎样安排双方的出马次序才是最合理的呢?这正是博弈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哲学茶座与你相约,本期关注——博弈论。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文章、读透文章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一文的教学研究,提出要把握此文类比的艺术特色,就要抓住文章中所暗含的一个“三”字,那么,这堂课就上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