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计全同志的《<郁达夫诗词抄>失误小议》一文(刊《出版工作》1985年第七期),指出这本书“有不少失误之处”,并且举了三个例子: ①《过徐州》一首“独依车窗看古垒”句中的“依”字,为“倚”字之误; ②《杂感八首》“半生浮沉伴蠹鱼”句中的“生”字,当为“世”字之误; ③《刘院长招饮……》一首“柳荫闲系瓜皮艇”句中的“荫”字,当为“阴”字之误。在我看来,例①中“依”、“倚”可肯定为同音相讹,②③两例恐怕不能算是“失误”,相反,例③倒是马文的失误了。据我所知,《郁达夫诗词抄》由周艾文、于听(于听为郁达夫的长子郁天民的笔名)两同志编订。两人的稿子各有所本,出版  相似文献   

2.
“这”字杂谈商务印书馆马志伟当《屈原》演出三四场后,郭沫若先生在台下听到一句台词,感觉有点儿不够味儿。这句台词是:“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原想在“文人”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以弥补,饰钓者的张逸生插口说道:...  相似文献   

3.
嘉宾 《出版视野》2005,(6):47-47
审阅稿件,不时遇到作者引用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这两句诗的大意,大家都能理解;但具体到这两句应该怎样解释,是值得考虑的。一般来说,人们对后一句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因为它很具体,这里关键在于对前一句的“千夫”二字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5.
黑发白发     
人们说起自己的处女作时都多少有点得意。我却脸红。那稿子一点也不象“作”,要再冠以“处女”二字,于心不安,那会玷污处女的神圣和纯洁,因为处女二字太美好了。大概是一九五四年,也可能是一九五五年,我在河南文艺上第一次把自己写的字变成了铅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现在记起的只有两句十四个字:“高高山上一棵槐,姐妹两个采花来”。后两句再也想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复旦大学的杨柳老师在《关于近体诗“黏对”的定义》一文中对比了两种关于近体诗“黏对”的定义,分别以王力、张世禄先生为代表,并得出结论:近体诗的“黏对”定义中还是要考虑到诗句的第二、四、六字,即“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同,  相似文献   

7.
戏为论诗绝句三十一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候人一曲起南音, 燕燕楼台感慨深。  万古中华两诗祖, 玉钗敲断作长吟。  《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又曰:“有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博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帝载卿云事总疑, 黄歌断竹绝微辞。  何须写集三千卷, 万世留传两字诗。  存世之上古诗章,如《卿云歌》、《帝载歌…  相似文献   

8.
国家图书馆藏有两部题为“夏天桔《正思斋文集》”的稀见元人别集。二书只有卡片著录,其中一部在普通古籍馆,著录为:“《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桔撰,清抄本,8册。”另一部在善本部,著录为:“《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桔撰,清抄本,4册,10行21字,无格。”但未见于《北京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可能是近年来从普通古籍中提取的善本。  相似文献   

9.
时下,一些出版物因常用嘘词使用错误而导致文章句子不通、语义失当的现象屡见不鲜。清人刘淇在他的《助字辩略》序中指出:“虚字一乖,判于燕赵”,“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无论是怍者还是编辑,都应努力去减少虚词的使用错误,以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10.
堵住不规范汉字的两个来源●王宝贵请看笔者从全国公开出版物上拍摄的照片。1.《书摘》《中外书摘》刊名中的“书”,都是国家明令废除的繁体字。2.《传奇传记》四个字,只有一个“奇”字是规范的汉字。3.《中国新一代》杂志中的两篇文章的细圆体标题《欢迎您加入读...  相似文献   

11.
河南日报刊登《劝世良言五字歌》受农民欢迎去年11月30日河南日报刊登扶沟县68岁农民吴书款写的《劝世良言五字歌》。歌词有700句,3850字。歌的内容主要有“十要”与“十诫”。十要是:爱国家、孝父母、兄弟和、邻里亲、勤持家、学科学、讲卫生、办好事、不...  相似文献   

12.
看黄晨新编的《报刊博览》版上有两句“诗”:“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回事,也不全是一回事。说它是一回事,是按照《辞海》的解释:编辑是指新闻出版机…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里字音相同,字义相近的字有很多,“作”和“做”就是其中的一对。 “作”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起也,从人从乍。”它的本义是“兴起”。由“兴起”引申出许多义项。《说文解字》中没有“做”这个字。《康熙字典》里说它是“作”的俗字。在现代汉语里,“作”和“做”的意义仍然相近。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和严格地区分它们,才不会用错。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作”(zuò)有 7 个义项:①起:振作/一鼓作气。②从事某种活动:作孽/作案。③写作:作曲/著作。④作品:杰作/佳作。⑤装:作态/装模作样。⑥当作,作…  相似文献   

14.
一、用词、成语不准确 1、我被当代佐罗——戴依·斯通在你的眼皮底下绑架之后,我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 (1999年6月《青年博览》中的《背叛的女儿》) 此句“在”字应改为“从”字。“在”、“从”同为介词,但“从”与动词界限是清楚的,而“在”有时也可作动词用,用在上句不妥当。“在”改为“从”可与“之后”构成时间状语,并与后一分句“一直”两字相照应。 2、滑稽师躬身请爱丽丝  相似文献   

15.
《出版视野》2010,(2):42-42
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于是就解释成: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去当官。但是,如果前一句也这么解释就不通了:当官优秀了就选拔去学习。  相似文献   

16.
“窜改”和“篡改”“窜改”和“篡改”共同的意思是改动原来的东西。但它们也有区别。只有了解了它们的区别,才不至用错。请看例句:“除保留了原作的第一、二句和最末一句之外,其余歌词全被篡改。”(《羊城晚报》1995.99第四版扩东省版权局版权法规处确证:“佛宝”侵权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性质不容篡改。(《羊城晚报》1995.8.10第7版标题)“它在沟通的同时也在‘遮蔽’和审改西方的精神与气质。”(《杂文报》199595第3版《学贯中西和以中贯西》)“请容许我大胆地窜改~下鲁迅先生那副知名的短联:‘舒眉傲对贪夫指/俯首…  相似文献   

17.
杜学通 《大观周刊》2011,(14):118-118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和体验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带动学生对听、说:读、写能力的的全面学习和训练,那么教师如何对那些直接影响课文内容的字,词 ,句作点拨引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凤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吉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其中,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所以,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相似文献   

19.
字典的由来     
《出版参考》2005,(7):10-10
字典,是以字为单位,对每个字一一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一种工具书。中国的字书,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韵句编写了一部教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叫做《史籀篇》。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字书,可说是字典的雏形。今天所见是收录在《说文解字》中《史篇》及所录的“籀文”二百二十三字。  相似文献   

20.
本刊转发《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19日赵艳红、张家兴两同志的文章《扫盲图书市场为何静悄悄》。有删减。最近,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文盲的绝对数还有8500万人,其中青壮年文盲达2000万。这一沉甸甸的数字成为不久前闭幕的“两会”代表委员们分外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当今教育部门甚为棘手的问题。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十五”期间,我国已将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64年出版的《农村杂字》选用的是农村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字词,四字一句,双句押韵,作为农村小学和业余学校的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