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体简说   杂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于鲁迅先生。而对杂文的定义,一般来说,人们都接受这样的描述:杂文是有浓厚的议论色彩、又有叙述内容、以形象说理为主、以文学手法来表述的短小、活泼的文体。杂文的基本特征有:   一、关注现实,感应敏锐   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作者总是密切关注现时的社会生活,对生活中现存的事物、现象和观念做出分析和评价。鲁迅先生所代表的 20世纪前半叶的杂文创作,更多地表现出战斗的姿态。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虽然有所不同,但“维护正义,追求真理”仍应是我们写作…  相似文献   

2.
1925年6月13日,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感悟世情的文字:我明知道几个人做事,真出于“为天下”是很少的。但人于现状,总该有点不平,反抗,改良的意思。只这一点共同目的,便可以合作。即使合些“利用”的私心,屯不妨利用别人,又给别人做点事,说得好看一点,就是“互助”。但是,我总是“罪孽深重,祸延”自己,每每终于发见纯秤的利用,连“互”字屯安不上,被用之后,只剩下耗了气力的自己而已。0时隔十年,1935年4月23日.鲁迅在写给萧军、萧红的信中,又写下了同样内容却更为感唱不已的话:帮朋友的忙,帮到后来,…  相似文献   

3.
何启沪 《学语文》2002,(3):45-45
“图符修辞”,就是运用图形和符号来取代字词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一、自绘形状鲁迅给许广平写信署名时,爱画一个小白象,以示朴素憨厚(鲁迅说许广平是“小刺猬”);今天的年轻人写信时常绘一颗红心内套一支丘比特之箭,那是用来示爱的。又如  相似文献   

4.
鲁迅留下的书信有一千多封。不同的信,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是不同的。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萌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语言诙谐幽默,  相似文献   

5.
多少年来,我常常翻阅着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上海出版的一个文学期刊中的《哀悼鲁迅先生特辑》:景宋(许广平)、曹靖华、唐弢等写的哀悼鲁迅的文章;叶圣陶、臧克家痛挽鲁迅的诗歌;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等回忆鲁迅的特约稿;……——呈现在我的眼前。曹靖华在《生命中的第一声巨雷》的悼文中,引用了鲁迅逝世前两日(1936年10月17日),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我病医疗多日,打针与服药并行,十日前均停止,以观结果,而不料竟又发热,盖有在肺尖之结核一处,尚在活动也,日内当又开手疗治之。此病虽纠缠,但在我之年龄,已不危险,终当有痊可之一日,请勿念为要。”然而,此信写完两天之后,鲁迅就与世长辞了。这  相似文献   

6.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當取类型。”——这是鲁迅先生对自己杂文之特色的凝炼概括。“不留面子”,说得尖锐些,便是“刻毒”。虽则多数词典释“刻毒”为“刻薄狠毒”,可鲁迅先生并不以为非,他说:“形诸笔墨,却还不过是小毒”。(《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以往谈及鲁迅杂文的讽刺性,研究者多举夸张、幽默、反语、对比诸手法。可笔者总觉得鲁迅杂文中有一种更深厚更泼辣的内涵尚未被充分揭  相似文献   

7.
<正>批评是严肃的事情,但以幽默出之,却有奇效。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写下这样的评语:"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原来,许广平在论文中大段摘抄罗素的话而又少有自己的见解。看了这样幽默而又中肯的评语,许广平笑了,她不仅马上悟出自己文章症结之所在,而且对先生更增敬意。这件事  相似文献   

8.
鲁迅留下的书信有一千多封,不同的信,鲁迅在信尾所用的问候语是不同的。1925年7月16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信中就北京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和许广平讨论,语言诙谐幽默,信尾用的是顺颂嚷祉的问候语,祝福她在吵嚷中得到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9.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针对国民党政府的卖国媚外的政策,针对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以及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而写的一篇杂文,给人们的震动是巨大的,更给当时迷茫中的人们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为鲁迅“画像”———许广平给李铁根的信李铁根同志:您的来信收到了,感谢您的好意,愿意费时间来给鲁迅画像,并且要我举出他的特点来。现在就我个人的感觉向您报告:他的面色类似一般劳动人民的黄黑色并稍带些不健康的灰色,因为时常夜间写作,少见阳光,更似工厂中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上)》2010,(7):158-158
许广平写于50年前的《鲁迅回忆录》手稿本,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尘封了50年的手稿本首次完整体现。据鲁迅的儿子、该书主编周海婴介绍,该书写于1959年,虽不足10万字,但对于当时已六十高龄且又时时被高血压困扰的母亲许广平来说,确是一件为了“献礼”而“遵命”的苦差事。书出版后引起了一些学者质疑。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应归结于当时的写作环境。  相似文献   

12.
鲁迅之所以与高长虹构怨,传统观点认为:一是因《莽原》一事高长虹对鲁迅有过中伤;二是鲁迅听信了高长虹对许广平单相思并对自己有讥刺言词的传言。其实另有第三种原因,即由于鲁迅有不能离异的前妻朱安,因而鲁迅对许广平在爱情上的立场心存疑虑,这种疑虑与前二因纠缠又加深了鲁迅对高长虹的反感,遂以其人之道予以嘲讽与攻讦。  相似文献   

13.
鲁迅杂文,在语文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搞好鲁迅杂文的分析和教学,是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现以《“友邦惊诧”论》为例,谈谈教学鲁迅杂文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灯下漫笔》是收在鲁迅的杂文集《坟》中的一篇,自然是杂文了。什么是杂文? 我们今天的看法,杂文是从散文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可是鲁迅在《 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却另有解释,他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 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以《坟》为例,鲁迅称之为“杂文”,却并不认为 是一种文体,他在《题记》和《写在〈坟〉后面》中一再说明所收系“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 西”,是“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不…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一年四月一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新华社发的茅盾六张照片,有一张是他与鲁迅夫人许广平同志在鲁迅墓碑前的合影(以下简称“茅盾谒鲁迅墓照”),旁注文字说明:“1946年10月,茅盾和许广平在上海鲁迅先生墓碑前留影。”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此照文字说明所标出的时间是不准确的。从茅盾谒鲁迅墓照片看,当时所摄入的鲁迅墓碑是经过改建后的墓碑。但一九四六  相似文献   

16.
反连,是根据上文出现的词语,临时选用或者仿照一个反义的词语连在下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反连用得好,能使语言活泼生动,风趣犀利,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反连手法一般不常用,鲁迅的杂文中使用也不多,但由于鲁迅用得贴切巧妙,给文章增色不少,所以它也是构成鲁迅杂文艺术特色不可忽视的手法之一。1925年,北洋军阀政府为了禁钢人民的思想,麻痹人民的斗志,鼓吹“读书救国论”,鲁迅讽刺道;“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据说还可以救国哩。”①“一个阔人”指章士到。章当时是段棋瑞的司法总长…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写下这样的评语:“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许广平看到后知道鲁迅的评语是说文章中她的观点太少,引用罗素的部分太长。这里鲁迅先生作为老师,他的批评好像并不很威严,看来,批评要让学生信服,并不只有威严一条路。面对一位老是忘这忘那的学生,今天他又忘了带课本。你是他的老师,你怎么办?“嘿,怎么老是你忘带课本啊,下次再忘了就别怪我不客气了。”这是一种批评,摄于你的威严,下回他很可能会长点记性。再看这位老师:“噢,你…  相似文献   

18.
略论鲁迅杂文的多趣多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趣”与“味”属于不同审美要求的理论和鲁迅杂文的实际,提出鲁迅杂文趣味性的特征是“多趣多味”的新看法。“多趣”包括有理趣、奇趣、情趣、形趣和言趣等等。“多味”包括有新味、熟味、辣味、笑味和回味等等。在论鲁迅杂文的辣味时还总结了鲁迅的讽刺理论和杂文创作对中国和世界讽刺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及讽刺与幽默的区别。文章最后指出,鲁迅杂文的多趣多味是对中外文学作品重视趣味性这个优秀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对当代杂文创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可谓“一代之杂家”,杂家乃其本色,杂学乃其当行,其杂学的知识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其杂文的观念、杂文文体的多样化、及其杂文区别于他人杂文质素的“个人性”,都与其丰赡的杂学学养紧密相关。杂学的志趣决定了鲁迅的文化气质,使得鲁迅成为有史以来杂文领域内创造这种文体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20.
书报之窗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对林语堂提倡不打落水狗的“费厄泼赖”精神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因此,长期以来,不少人往往把当时的林语堂当作反动文人看待。对此,曹文彬在《重庆师范学院学报》第四期发表的《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谈到林语堂》一文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指出:首先,我们应该肯定鲁迅对林语堂提倡的“费厄泼赖”精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