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孙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有这样一则读书趣话,说是钱先生少时酷爱读书,还常思考一些可笑的问题。如看《说唐》后,他想:“《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如果到《说唐》里,他的那几十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怎能打得过李元霸的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子?可是李元霸的那对锤子到《西游记》里,又怎能比得上孙行者的一万三千斤重的金箍棒呢?”他比来比去一直纳闷:“为什么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中称雄?”这表明,钱钟书先生在少时便有善于探究、不盲从的良好阅读习惯。他后来做学问时常常把古今中外文学作“比较”与“打通”的研究,正是小时候习惯兴趣的发…  相似文献   

2.
叶青 《家长》2006,(Z2)
钱钟书先生学富五车,才华横溢。透过他的成长历程,人们不禁十分羡慕他自由无羁的童年。试想,倘若钱钟书先生负笈于今日,怎能以15分的数学成绩进入大名鼎鼎的清华园?七八岁时又怎能天天得闲跟着伯父去茶馆,一边吃酥油饼一边看从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书,而后回家手舞足蹈、唾沫星儿横飞地给弟弟讲李元霸、裴元庆、杨林等人叶的故事呢?比起如今的“小天才”、小学究”们,钱钟书孩提时代所受的教育似乎太不入流了。然而毋庸置疑,钱钟书是幸运的。他无拘无束地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随心所欲地学到了想学的知识,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3.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4.
闲中读黄裳先生的《榆下说书》,见其中披露了钱钟书于1980年初春写给黄裳的一封信。信中有“弟老而无成,壮已多悔,于贾宝玉所谓‘小时候干的营生’,讳莫如深”云云,是就其“少作”而谈的。又查《〈围城〉日译本序》见钱老先生更其明确地把《围城》一书,“只看成贾宝玉所谓‘小时候干的营生’”遂大觉有趣。还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各种场合,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对《围城》的“不很满意”,这就让我开始不停地琢磨一个问题:钱钟书之不满意《围城》,究竟是因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中国知识分子被领导重视了一下,骨头就轻得飘到天上去了,钱钟书的表现是个异类。仅此一端,钱钟书在中国文人中的贡献就不可估量。有人说,钱钟书的学问学不了,傲骨总应该学的。此言差矣!没有这些学问,骨头怎么会硬?没有这些学问,俯仰由人,处处仰人鼻息,怎么扮演硬骨头?  相似文献   

6.
1993年第2期《修辞学习》所载《念白字和“飞白”》一文中有一段文字:《中国民间笑话选》里就记载了两则笑话。一则叫《读白字》,说的是有个不用功的青年爱念白字。有一天,他正读古代长篇小说《水浒》,正巧有个朋友来看他。朋友问:“你在看什么书啊?”回答说:《木许》。朋友非常奇怪,说:“天下书这么多,‘木许’这本书,  相似文献   

7.
“女霸王”     
她,姗姗而来,又翩翩而去,留给大家的是一张张苦瓜脸——又有人“遇难”了!她是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冷面无情、天下无双、人见人怕、花见花谢、打遍天下无敌手、学场杀敌鬼见愁、称霸我班无人敢言的学习委员——乔莎!(对不起,话太重!)……哎?咋没人影儿了?呵呵!似乎某生已经躲在桌子底下了。我将他锁定为采访目标:“嘻,请问你对乔大委员怎么看?”某生胆怯地向四周望了望:“说实话,简直比‘母大虫’还凶!”他又怯怯地说,“好恐怖哟!”忘说了,她是我同桌,因此我近水楼台先得“揍”!从许多小事里就能知道她的“霸”。一天,我们正在写作业…  相似文献   

8.
儿子正读初一,老师说他看问题常有独到之处,受此鼓励,为父的我打定主意:让他多看看《杂文报》。当我将新年的第一张《杂文报》交到他手里时,叮嘱说:“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看问题的。”第二天他晚自习回家,来不及换鞋,就捧上了日记本,说:“老爸,我写了篇杂文,瞧我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不屑地说:“只看了一张《杂文报》,就  相似文献   

9.
一次家长会后,我班李欣的家长焦急地问我:“孩子的阅读水平怎么总不见提高呢?”我说多让孩子读点课外书,他更是两手一摊:“读啊,回到家就读,走着坐着地读,可一见试卷上的阅读题就没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他这一番话,也使我想起了自己读四年级的女儿,她在家那可是叫“书迷”,可谓“书不离手”,可试卷上的阅读题、作文题历来失分颇高,班里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问题出在哪儿呢?于是,我有意留心观察他们的读书状况,并经常和女儿交流读书心得。那些天我在家读一本杂志《特别关注》,上面有一篇名为《9号车厢》的文章,说的是一列火车多挂了一节9…  相似文献   

10.
“啪啪啪”爷爷又在房间里玩电脑了,你一定会问,我那年过花甲的爷爷怎么迷上了电脑呢?这个嘛,听我慢慢给你说。爷爷退了休,闲在家中没事干,只是偶尔写几首诗词,读给家人听,时间长了,便下决心一定要找份事干干,于是他就看上了爸爸常玩的电脑,从此便苦练电脑。学电脑可不是件容易  相似文献   

11.
晨曦的尿频病已治愈了,怎么这两天又开始“尿频”了呢?刚才他明明与我拉着手和小朋友一起进厕所的,怎么不到五分钟,他又要上厕所?是旧病复发呢,还是一个人跑出去玩了?一位小朋友告诉我说:“晨曦刚去撒了一大泡尿!”这是怎么回事? 今天上厕所时,我就特别注意晨曦。发现他并没有撒尿,只是在里面打了个转儿就飞快地跑了出来,规规矩矩地站在我面前。我问他:“你怎么没撒尿就跑出来了?”他看着我不言语。我严厉地说:“去!撒尿去。”他噘着嘴转过身走了,对我的“命令”他明显地“不乐意”。  相似文献   

12.
读钱钟书的学术著作无论是《谈艺录》《管锥编》,还是《宋诗选注》,都会有一种河伯见了大海时的感觉:“望洋兴叹”!以《谈艺录》论,他在书中援引的中外文学资料就达1100多种,其中历代各家诗话达130种,可以说中国诗话史上的重要著作无一漏网;而《管锥编》就更是浩无边际了,共征引4000多位作者的上万种著作。其中西方作家与学者在千人之上,作品达1800多种。钱先生曾对李慎之先生说;我这辈子对西方的大经大典算是基本上读遍了! 因为钱先生读书如此之多。又对所读之书记得如此之深,深到可以任意援引细加批评的程度,关于他记忆好的神话也就滔滔不绝。有人讲钱先生寓所里根本就没有书,钱先生读书根本不用记笔记——书中的内容全在他脑子里。还有人讲钱先生有“照相机”一般的记性,看过的书  相似文献   

13.
路仁宏  李红 《初中生》2007,(6):26-27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非常幽默,常常妙语连珠。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读了钱钟书的《围城》后慕名求见,钱钟书说:“假如吃了鸡蛋已觉得不错,何必还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又一次,在谢绝了一笔高额酬金后,钱老莞尔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相似文献   

14.
<正>案例一:《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师: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李孟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端端正正地拿起书一起朗读。)师:(着急)不要一起读,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读书声音乱起来,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在齐读。)师:(生气)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意思就是随便读。(学生似有启发,乱糟糟地读起来,老师无可奈何。)案例二:《望月》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5.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官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和位置。读《战国策》,苏秦合纵联横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最初苏秦以联横说秦,未被采纳,失意落魄,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回到家中,看到他这副模样,父母妻嫂都不理他,视同路人。悲凄之下,他夜以继日,刻苦钻研,期年,揣摩成,转而以合纵游说六国,大获成功,以一人之身而挂六国之相印,尊宠至极。再回到家中时,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更是蛇行匍伏,前后之反差,皆因此时的苏秦位尊而多金,也就是既有权又有钱。难怪苏秦会感叹:富贵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啊!  相似文献   

17.
儿子正读初一,老师说他看问题常有独到之处,受此鼓励,为父的我打定主意:让他多看看《杂报》。当我将新年的第一张《杂报》交到他手里时,叮嘱说:“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看问题的。”第二天他晚自习回家,来不及换鞋,就捧上了日记本,说:“老爸,我写了篇杂,瞧我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不屑地说:“只看了一张《杂报》,就写起杂来了。”接过一翻,一个蛮有杂昧的题目赫然在目:《教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小桔灯》,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指文中的小姑娘):“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相似文献   

19.
“垃圾筒”     
每人家中都有垃圾筒,我家也有好几个垃圾筒,客厅里的、厨房里的、房间里的……除了这些之外,我家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垃圾筒”。这个特殊的“垃圾筒”既不能丢纸屑,也不能丢果皮,但他在吃饭时就有用处了,他到底是什么呢?告诉你吧,他就是我的爸爸。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玩得一天,开饭的时间到了,我洗完了手,就坐上餐桌吃起饭来。我先在餐桌上观察了一番,发现没有我喜欢吃的菜,我只能用筷子挟起一筷子青菜,吃了一口,感觉却像芥末一样难吃,立刻就把碗里的青菜放进爸爸的碗里。爸爸什么话也没说,只对我做了个鬼脸,然后就把饭和菜一起放进嘴里,吃…  相似文献   

20.
不知道有多少人说过,习作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的痛,教师费力,学生苦恼。教师常常感叹:怎么始终就游不出那个似乎能看到边的迷蒙之海,怎么就始终走不出那个似乎能看到尽头的荒原呢?《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3期“开篇的话”刊载了贾志敏先生的《“叶老教子作文”的启示》,介绍了“叶老教子作文”的做法,其法甚简,道理却深,让人感慨万千。反复读,蓦然醒悟,原来仅仅一个“懂”字,竟然点醒我等梦中之人。感悟之一:习作为了什么———为了别人“懂”。叶老检查子女习作的办法只有一个———听子女读习作,如果他能听懂,就说“懂了”,也算认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