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作为现代翻译界主要的翻译策略,虽然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翻译实践中,但是近几年对于它们的讨论还是愈演愈烈,争论不休。译者为什么采用这种翻译策略?什么因素决定译者的选择?选择这种翻译策略的目的是什么?本文将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异化和归化翻译中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从翻译实施这个阶段的主体——译者、中间人和读者进行探讨和解答。  相似文献   

2.
在翻译中读者是译者关注和审视的对象.本文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读者的重要性.译文要被读者认可,译者就应该移情于读者,并且还要根据读者反应,采用适度的移情来保证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马立 《成才之路》2009,(10):52-53
翻译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然而合格的翻译人才却凤毛麟角。本文针对翻译学习的问题,从英汉语言各自的特点这个角度出发来阐述怎么样更好地学习翻译,力求给读者一个新的思雏方式。  相似文献   

4.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5.
翻译理论研究从"语言转向"到"文化转向"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文化派"从译语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了外在因素对译者整个翻译过程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是绝对的。本文认为这种影响是相对的。因为译者内在因素如个人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因素都会左右译者针对不同翻译目的和译语读者选择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翻译是译者利用相关图式对源语解码,并将目的语再编码的一个图式转换的过程。文章从图式理论角度来探讨广告翻译。文章分析了目的语读者的图式与源语文本可能出现的三种关系——图式相符,图式冲突,和图式空缺,并提出译者只有充分了解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图式,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创作出优质的广告译文。  相似文献   

7.
李洪辉 《英语辅导》2010,(4):156-158
接受理论是从读者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理论。将接受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研究中不仅提高了读者和译者的地位,而且对读者和译者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家朱生豪的期待视野及其翻译思想,解释了朱生豪选择《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莎》的动力和朱译本受读者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彼得.纽马克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三种类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信息知识,让其遵照指示进行活动,还是使读者得到审美享受与教育,从而决定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哪种翻译策略。本文从文本类型角度来探讨影响归化、异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具有语言的审美特质,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内涵。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相应的翻译方法。隐喻翻译方法主要是:模仿、重建、删略。应遵循的原则是:避免引起文化审美的碰撞,侧重译语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美的感觉和联想。总之,译者在翻译隐喻时,要注意从美学角度来进行斟酌与把握。  相似文献   

10.
汉斯·威米尔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他指出翻译要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其理论包括三个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本文主要从目的论方面来指导旅游文本资料的翻译,提出目的论角度下的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并分析该翻译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在旅游文本资料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角度研究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英文诗集《飞鸟集》。通过对读者视野期待的分析而寻找译者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翻译,在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也提供给读者一些新的超出其期待视野的信息,从而使读者扩展原有的期待视野直至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即翻译主体地位往往呈隐性状态。根据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视角,对比分析中西译论,阐明翻译的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辨证地看待传统翻译“忠实、对等”的标准问题,对于作者、译者、读者的主体地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异化与归化原则是翻译界十几年来一直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翻译的目的、原语语言、读者、目的语方面,指出异化翻译在英语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赤壁》(上)的英文字幕译者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灵活运用了缩减、直译、归化等翻译策略,力求用地道、自然的英文来翻译原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本文引用该片中的大量译例,着重分析缩减式翻译策略的三种形式(浓缩、压缩性意译、删除)在该片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与译者、与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和接受机制、与伪翻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林译小说研究的有很多,但却很少有人从副文本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将重点从序跋角度来窥探林译小说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语言以及文学比较。  相似文献   

16.
《功夫熊猫》的中文字幕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译者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出发,在严复“信、达、雅”理论标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了增译法、减译法、直译、意译和归化等多种翻译策略,力求用地道、自然的语言来翻译原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字幕翻译,从而最终也提高译者的字幕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引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这种研究重心转移到读者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诗歌翻译带来了新的启示:译者的双重身份和目的语读者审美期待.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分析了孟浩然<春晓>的不同译本的基础上,试图指出诗歌由于具有特殊的文学和美学特征,其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诗歌翻译更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从翻译美学角度切入浅析翻译"形合"与"意合"这一永恒命题。翻译的经验科学性质决定翻译理论的创建过程中必将重视译者翻译实践及读者反馈,目标读者不同,译文倾向也不同。同时结合严复《天演论》开场白翻译,分析严复如何结合汉语言特点,根据目标读者来调整和定位自己的译文,在"信达雅"三点论中贯彻接受美学思想。从而看出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通过译文向读者传达思想、施加影响的过程。最后,文章还陈述了接受美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9.
在广告翻译中,读者的接受至关重要,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对广告翻译有重要启示。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广告翻译应重视读者"期待视野",分析译文中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翻译这样一部巨著实属难事。霍克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翻译《红楼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读者反应论出发,对《红楼梦》中有关文化内容的翻译采取了恰当的处理方法。通过摘取霍译本《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翻译的译例,并对之试做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反应论对汉英文化翻译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