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叙事为新闻业务的核心,指的是新闻从业人员使用信息处理技术和采集技术,将符号组构为文本的社会活动。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着重新闻文本,从操作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结和研究。本文将传媒生态理论融入新闻叙事,有助于研究者明确文本的作用机制和形成因子,最终了解其现实本质。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的身份以及在新闻叙事中所表达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是对"声音"的研究。新闻就是说话——告知信息、发表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非虚构的叙事文本,人物类新闻作品是研究新闻叙事学的重要范本。本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以《南方人物周刊》的新闻文本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剖析深度报道作品的叙事规律,探讨叙事学策略对于新闻作品内容建构的可能性功能以及叙事学理论对新闻业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丰灿  易芹 《新闻世界》2011,(3):117-118
新闻的美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呈现,而新闻文本中的美主要是由叙事话语来表达。叙事话语可以细分为叙事时间、结构、修辞和情境等。因此,笔者通过对新闻文本中叙事话语的时间设置、结构安排、修辞塑造以及情境构建等方面来解读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5.
夏嬖群 《东南传播》2012,(9):168-169
新闻报道产生倾向性的原因和方法很多,现从叙事学的角度,将叙事声音引入对新闻文本的研究,试图通过叙事者的公开和隐蔽,双声话语的运用,以及异口同声的强化等三种叙事策略的分析和探究,来说明叙事声音是如何影响新闻文本,以及叙事者是怎样巧妙地将主观倾向隐蔽于新闻事实中的。  相似文献   

6.
孙媛颖 《青年记者》2009,(20):30-31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的身份以及在新闻叙事中所表达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是对“声音”的研究。新闻就是说话——告知信息、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说什么和怎么说都取决于说话的主体——新闻叙事人。赵毅衡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一文中提到:  相似文献   

7.
陈铭 《出版科学》2021,29(1):79-87
新媒介研究迄今很少探讨用户如何理解呈现在他们面前的非常零散但又纷繁复杂的文本.微博新闻等新媒介文本通常并不完整、清晰地呈现传统叙事所应包含的全部要素和信息,因此其空间表征往往是含混、不具体的,需要用户通过创造性阅读,才能将初期浅显、不完整的叙事逐步转变成可理解的、连贯的、有意义的叙事.本文以微博新闻文本为例,阐述其叙事结构特征及叙事空间,着重探析用户主体性对微博新闻叙事建构的必要性,以期为理解新媒介文本的叙事机制提供新的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8.
新闻作品的形成过程就是叙事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新闻叙事文本话语主体的新闻叙事人,是新闻叙事研究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叙事研究中,必须将叙事者与写作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对新闻叙事人进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灾难新闻是一门叙事的艺术,既要传达灾难信息,又要安抚人民、抚平创伤、安定社会。为了打破灾难新闻的常规写作模式,从语言和形式上给读者全新的感受,达到最佳传播效果,"陌生化"叙事手法在新闻文本中越来越常见。笔者从"解码延迟"叙事、镜头感叙事和意象的艺术化处理等方面来探讨灾难新闻的"陌生化"叙事技巧,同时指出在新闻文本中运用此叙事策略应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电视法治新闻以突发性、冲突性、矛盾性较强的题材为主,电视新闻制作人员在新闻叙事中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式。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观察分析,就其基本的情节功能、悬疑节点设置以及个体化框架和归因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何天平 《新闻界》2023,(6):13-21
生成式AI取得的技术进展,日益表现出重塑数字新闻行动主体、表达方式与用户感知的巨大可能性,也带来改造数字新闻叙事的充分潜力。立足这一技术语境,本文指出“界面”是区别于围绕“文本”组织的传统新闻叙事的重要观念基础,通过技术界面、内容界面、关系界面、情感界面的创设共同决定数字新闻的叙事意义生产。以“界面连接”取代“文本构造”构成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再造新闻叙事结构的核心线索,面向人机耦合的目标,这被进一步强调为以开放性连接为叙事机制、以模型化连接为叙事手段、以情感化连接为叙事语法。同时,本文也从“界面连接”出发形成反思,提出在生成式AI介入下审视数字新闻叙事变革理应予以重视的两组关系,据此启发伴随此类技术广泛接入数字新闻应当持续跟进关注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7):33-42
数字新闻创新性的重要变化之一,在于可视化从过往新闻文本的文字内容点缀逐渐成为数字新闻产品的核心叙事。在系统梳理这一变化的技术文化背景基础上,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可视化作为数字新闻核心叙事的中国经验,归纳出九大类数字新闻可视化实践,以及如何通过滑屏和感官沉浸凸显出可视化新闻叙事的情感体验,并对可视化新闻叙事生成的"虚拟可导航空间"的特征和理论价值进行了前瞻性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新闻并不是简单的若干句子和图像的偶然堆砌,而是一个有着整体结构、讲究叙事手法的偶然事件。深入分析新闻叙事框架的内在状态,就会发现意识形态支配着新闻叙事框架的建立。新闻叙事框架体现了叙事者独特的叙事意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着受众对新闻叙事文本的阅读和接受。本文试从新闻价值标准的角度探讨新闻叙事框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属性。  相似文献   

14.
延安《边区群众报》具有群众化特色,这使得该报刊登的新闻文本之间产生了内在张力.本文对延安《边区群众报》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该报的叙事策略也是其宣传策略,最重要的叙事模式则是宣传模式;该报新闻文本话语结构简单,重塑了乡村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和叙事学具有内在的关联结构和通约逻辑。有别于经典叙事所擅长的语言修辞模式,数字叙事客观上呼唤“数字修辞”这一全新的修辞理念。所谓数字修辞,意为面向数字文本的一种修辞观念、形式与实践。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原理,可以从修辞本质、修辞语法、修辞情景和修辞效果这四个维度加以综合分析。在修辞本质方面,融合新闻超越了传统的修辞劝服模式,越来越多地转向界面引导,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义生成方式——引导式生成,即在用户的参与中实现某种“共享”的意义生产。在修辞语法方面,融合新闻通过语义规则维度的程序设定、文本结构维度的时空操控、意义路径维度的情节决策,重构了一种基于互动的叙事语法。在修辞情景方面,融合新闻的情景修辞主要体现为对故事情景的创设,对新闻现场的模拟,以及对混合情景的再造,从而在情景维度上重构了文本语义感知的元语言系统。在修辞效果方面,融合新闻沿着文本故事和体验场景两个维度,拓展了新闻叙事的情感向度,构建了一种基于情感认同的现实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叙事的主体姿态是新闻文体成立、表达新闻价值倾向和人文品格的决定因素,是赋予新闻文本创造性色彩的关键,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新闻叙事主体姿态的呈现过程是一个与新闻传播同步进行的过程,其主要的呈现手段是设置时空、借助修辞或通过揭示意义直接呈现。  相似文献   

17.
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和故事乃一体两面共存的关系,故事是叙事所述之事,而叙事则是讲故事的方式.从文本的角度观察,古今中外大量的新闻报道、历史著作、文学作品无疑都是叙事作品,那同样作为叙事文本的历史叙事和新闻叙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从内容取向、选题价值、真实性、时效性以及是否需要"想象力"等若干方面阐述了新闻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异同,爬梳它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探寻两种叙事文本各自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陈卓 《新闻传播》2023,(16):24-26
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全要素的未来融合形态,其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保持着高度互通互联,作为元宇宙发展的载体与业务形态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新闻领域引发了新闻生产的重大变革。新闻叙事是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元宇宙视域下虚拟现实技术对VR新闻叙事主体、叙事形式、叙事结构、叙事效果等产生了影响。VR新闻叙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形成网状交互型叙事模式,以及演绎化的场景叙事逻辑。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新闻叙事学理论研究,对VR新闻叙事和其影响效果进行分析,更加深刻地了解VR新闻的叙事生产和掌握未来元宇宙视域下VR新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舒树满 《传媒》2023,(S1):87-89
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新闻奖以融合新闻报道以技术赋能,呈现家国时空叙事,聚焦共同富裕和疫情攻坚,展演了一幅全体人民齐心发展的历史图卷。本文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获奖报道为研究文本,从技术赋能、时空叙事以及新闻聚像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融合新闻的报道基础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其科学运用思维,融合新闻的报道逻辑是家国时空的叙事话语,而融合报道的新闻聚像功能则承载起个人、集体和民族的记忆建构。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新闻通常指人们对已经有了定评或已经载入历史典籍的史实,重新发现了它的新的史实资料或发掘了它的新价值、意义,并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传播的新闻。腾讯和凤凰网等主要门户网站在其历史频道制作推出的历史新闻专题,利用网络文本的超文本、多媒体和互动性特性,来阐述、解读相关的历史文化议题,形成了能引导受众进行阅读、思考、交流的具有开放性、公共性的新型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