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法治国家在面临突发的紧急的危险状态下,遮蔽民生,限制和克减基本人权应当遵从一定的法律和准则。从紧急状态下的宪法视角来看,国民基本人权保障与受限,限制国民基本权利和相关人权保护的理据,应遵循紧急状态下公益性条款对基本权利的限制原则、紧急状态下基本权利的法律保留原则、紧急状态下基本权利受限的比例原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研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紧急状态制度及人权保障研究同样被学者们探讨。回顾我国紧急状态制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探析我国在紧急状态下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紧急状态下保障人权克减应明确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先后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意味着我国政府对公约中条款的认可。两个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法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一致性,因而产生宪法与条约之间的冲突和协调问题。规范和完善我国宪法,实现宪政体制对两个人权公约适用的认同,必将促进我国人权宪政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4.
紧急状态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十届人大在宪法修正案中将“戒严”改为“紧急状态”,为紧急状态立法奠定了宪法基础。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对于包括传染病、火灾等灾害在内的紧急状态也有一些比较零散的规定,但是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我们应当制定一部《紧急状态法》作为紧急状态法律体系的核心,并将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形成一个以宪法为基础,以《紧急状态法》为核心,其它法律、法规予以配合、补充的紧急状态法律体系。在紧急状态的立法中,要参照有关国际条约和公约的规定,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人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两个不同价值思路:一种是基于主权原则而产生的国内法治途径,根据此种分析方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确认的普遍人权在中国国内法上只具有与公约批准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所保护的权利相同的效力,为此,批准公约时就必须考虑宪法所规定的各种宪法权利、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中所保护的权利如何在法律效力上优越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确认的普遍人权,并以此来对不一致的规定在批准公约时实行必要的保留或者是做出解释性声明;另一种思路是基于“人权入宪”的契机,承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规定的普遍人权已经被宪法所肯定,成为中国宪法所保护的个人所享有的宪法权利的一部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在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如何制定一部整合国际人权公约中的普遍人权和宪法所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所保护的个人权利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保障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贸易便利化协定》(下称《协定》)是否提出了《京都公约》中尚未提及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条款。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协定》主要是对《京都公约》相关条款的回顾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加入了25个国际人权公约,特别是批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及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具体实施问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和用人单位的漠视,我国农民工的生命健康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以及子女的受教育权等权利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为此,有关政府机关必须重视我国农民工权利的保护,切实履行国际人权公约的义务及其法定职责。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妇女和儿童在家庭暴力中的权利保护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儿童权利公约》首次对儿童人权进行定义,各国对于家庭暴力事件中受害儿童的保护和法律规定也日趋完善。本文结合国际社会对于家庭暴力中儿童人权维护的法律实施措施,反观我国在维护家庭暴力中儿童人权的现状并给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法修改案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这是继2004年人权入宪之后8年之久的第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然而,作为刑法中的“小宪法”,刑事诉讼法中注入犯罪嫌疑人人权保护条款是否意味着人权保护得到真切的落实,需要实践检验。尽管司法机关针对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联合制定了实施细则,可是针对人权保护条款的文本性回避,以及律师行使代理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合乎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违法违规现象,管见新刑事诉讼法运行状况的不容乐观。人权保护的期待难以通过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获得现实性实践,把打击犯罪作为政治任务来处理的传统理念,或许是刑事诉讼中人权难以获得保护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修改案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这是继2004年人权入宪之后8年之久的第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然而,作为刑法中的"小宪法",刑事诉讼法中注入犯罪嫌疑人人权保护条款是否意味着人权保护得到真切的落实,需要实践检验。尽管司法机关针对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联合制定了实施细则,可是针对人权保护条款的文本性回避,以及律师行使代理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合乎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违法违规现象,管见新刑事诉讼法运行状况的不容乐观。人权保护的期待难以通过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获得现实性实践,把打击犯罪作为政治任务来处理的传统理念,或许是刑事诉讼中人权难以获得保护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