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I0001-I0001
<正>[导读]记者今天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圆满完成各项在轨测试内容,正式投入使用。科技日报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今天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圆满完成各项在轨测试内容,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设计、考核寿命要求大于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颗卫星——"高分一号"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我国对地观测新时代的开启。"三高"卫星所谓高分辨率,主要体现在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率3个方面。高分工程由天基观测系统、临近空间观测系统、航空观测系统、地面数据中心系  相似文献   

4.
正8月1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卫星。该卫星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显著提升我国对地遥感观测能力,是高分专项工程实现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目标的重要基础。微波"体检"轻松"透视"与利用可见光观测地球的兄弟姐妹相比,高分三号卫星是"高分家族"中唯一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它不需要借助光线,而是利用微波给地球照相"体检"。  相似文献   

5.
动态     
正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多模卫星2020年7月3日11时1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该卫星是具备亚米级分辨率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可实现多种成像模式切换,其在轨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遥感卫星技术水平,满足相关行业用户部门对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的需求。任务搭载发射了"西柏坡号"青少年科普卫星。  相似文献   

6.
关键词     
"高分一号"卫星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6月6日公布了我国"高分一号"卫星获取的首批影像图。影像图包括2米全色、8米多光谱、2米全色与8米多光谱融合、16米多光谱四类,涵盖北京、上海、银川、大同四个城市,  相似文献   

7.
150 8月16日,海洋二号卫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获取海洋动力环境信息的专用对地遥感卫星。值得关注的是,在研制过程中,依靠自主创新,海洋二号卫星实现了技术突破,已提交专利申请150余件。  相似文献   

8.
航天技术是未来世界各国争夺空间资源的重要技术,而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发展航天技术的核心目的之一.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已经发射了数千颗航天器,可见对地观测领域竞争的激烈,由各种卫星组成的对地观测系统不仅能满足军事的需要,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而且还可以满足面向各种民用,国民经济建设等各方面的需求,本文简要介绍了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现状,包括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瓶颈,接着分析我国航天对地观测系统存在的差距,最后谈谈对我国未来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科技短波     
正"珠海一号"0 3组卫星发射成功9月1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珠海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珠海一号"卫星工程是商业遥感卫星项目,规划研制发射34颗卫星组成星座,具备视频、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红外成像等观测能力,获取卫星遥感数据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应用提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创新》2020,(3):F0004-F0004
去年12月10日,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拍摄的首批卫星影像图正式发布!一向低调的"高分七号"再也藏不住一身的"才华"了!相信大家都看过类似的卫星影像图,可是这几张图片的颜色格外鲜艳,看起来花花绿绿的,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些图是由"高分七号"上的双线阵相机拍摄的原汁原味的"3D立体大片",在"高分七号"眼中,建筑物不再是地图上的一个个方格子,而是一个个立体"模型",裸眼看有点怪,当你佩戴3D眼镜再看,效果就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7):6-9
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自然资源部消息,4月7日7时4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1米C-S A R业务卫星。这一卫星是我国第二颗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可与已在轨运行的首颗1米C-S AR业务卫星及“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实现三星组网运行,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首个海洋监视监测雷达卫星星座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8月10日,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简称S A R)成像卫星,代表着我国星载SAR技术已到达国际先进水平。SAR是一种主动式的微波对地观测系统,可安装在飞机、卫星、宇宙飞船等飞行平台上,它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对地实施观测。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而灾害发生往往会有恶劣天气相伴,这时光学成像卫星经常会"失明",而SAR则能"临危不惧"、穿透云雨进行  相似文献   

13.
科技短波     
正北斗距全球组网一"星"之遥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工程实现2020年"开门红"。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  相似文献   

14.
<正>8月17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成功将"千乘一号01星""星时代-5"卫星和"天启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捷龙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型商业运载火箭。火箭总长19.5米,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12,(23):46
北京时间11月19日清晨6时53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顺利点火腾空,以一箭三星方式,将"环境一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环境一号"C卫星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与2008年9月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卫星组成环境与灾害监测  相似文献   

16.
动态     
正我国首批海洋观测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6月28日,"海洋一号"C卫星及"海洋二号"B卫星在轨交付。这标志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立项批准的首批海洋观测业务卫星实现业务化运行。"海洋一号"C卫星于2018年9月7日成功发射,是接替"海洋一号"B卫星的业务卫星,设计寿命5年。该卫星可获取全球24小时水色水温信息、全球海岸带和内陆水体50米分辨率高精度多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就像是卫星的"大巴车",开启了卫星的"群发模式"。运载火箭由"专车"变"大巴"起初,1枚运载火箭只能将1颗卫星发射到太空。那时,运载火箭相当于卫星的"专车"。因为是坐着"专车"升上太空,所以发射卫星的成本很高。1981年9月20日,我国成功地用1枚运载火箭同时把3颗卫星送人地球轨道。1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3  相似文献   

18.
正6月25日,我国在新建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用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甲上面级,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多种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6月25日,一个令国人期盼已久的日子。北纬19度,东经110度,一个让世界目光聚焦的方位。随着发射场系统01号指挥员一声令下,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新开张"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6月26日15时41分,由长征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中国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卫星,要说不紧张、没压力那是不真实的。这毕竟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国防科工委宣布,2007年下半年将择机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后的一天下午,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23次发射。"实践二十号卫星重达8吨,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通信卫星,也是我国研制的发射重量最重的卫星,还是目前中国技术含金量最高的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工程师、实践二十号卫星总指挥、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总指挥周志成院士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