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朝辉 《文教资料》2010,(11):29-31
当代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叙事基调是反讽的,它的叙事中充满了“创造性的讽刺意识”。在小说中作者将词语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和结构反讽等叙事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了一种巨大的反讽张力.旨在揭示这样的主题:人性的黑暗具有普遍性,人类的暴力与杀戮源于人类自身中的人性之“恶”。  相似文献   

2.
魏军 《宜春学院学报》2012,(11):119-121
《神曲》因但丁的标题"喜剧"而被广泛认同为喜剧作品,但作品中却处处充斥着作者的悲愤困惑之思。该爱抑或不爱的爱情态度,改良抑或重建现存社会秩序,享受欲望还是理性克制,艺术创作中追随传统还是创新前卫,这些沉重的思考,共同汇成了《神曲》的经典魅力,开拓了作品的现代性探讨外延。  相似文献   

3.
《塞维勒的理发师》是世界著名喜剧之一。该剧之所以广受欢迎,其一是因为它反对封建压迫、宣扬了启蒙思想,符合资产阶级大革命发展的时代需求;其二是因为它运用了戏弄、误会、反讽等多种喜剧手法,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反讽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喜剧手法,本文从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三个方面探讨反讽艺术在该剧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从《无名的裘德》文本出发,运用现代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解读《无名的裘德》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主要包括作者叙述、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人物叙述、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或称戏剧视角三种模式的交替运用。多元叙事视角的使用,颠覆了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常规,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效果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复调效果,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谌利华 《文教资料》2006,(33):62-63
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通常指作者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创作的喜剧作品,包括《错误的喜剧》、《维洛那绅士》、《爱的徒劳》、《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驯悍记》、《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及《第十二夜》。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的确,莎士比亚作品不仅具有很多外在的狂欢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即莎士比亚相信人们可以从现有秩序中解脱出来,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认识世界和人类的方法。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浪漫喜剧具有的狂欢化特征,指出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是对旧的价值观念的重审,对既有秩序的颠覆,它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狂欢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关系。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在戏剧《民意党人维拉》中构建的人物双声部及多声部对话的复调特点,认为在这部剧中作者采用政治叙事、性别叙事及情感叙事等方式呈现了戏剧冲突,通过描绘世俗人生的政治与爱情悲剧来成就艺术美的殿堂,展示了他戏剧创作的现代性和早期叙事的唯美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7.
延辉 《考试周刊》2012,(69):17-18
本文通过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探讨其作品中丰富的喜剧元素,如喜剧性的人物刻画与情节发展,反讽的笔调,揭示作者及其笔下人物女性意识的觉醒,让读者领会到喜剧元素对这一独具魅力的典范之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由表现形而上的内容开始逐渐转向对日常生活叙事的关注,力求直面生活世界的本真。本文以李洱的作品《你在哪》为代表,从其作品中反讽叙事的运用、灰色人性的呈现及开放性结尾的叙事技巧三方面,来探究隐藏在作品背后作者对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注,追寻人类的精神故乡是否仍旧存在。  相似文献   

9.
作为小说最高成就和现代性的标志,反讽叙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批判精神受到更多现代作家的青睐。美国幽默大师马克斯.舒尔曼高超的反讽叙事艺术在其经典反讽叙事短篇《爱情是谬误》中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运用反讽小说理论中二元对立、不可靠叙述及情境反讽等技巧,舒尔曼建构了一场发生在三个大学生之间的爱情闹剧,从而营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小说在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享受的同时,对当下美国青年一代物质爱情观的荒谬进行了戏谑的嘲讽和批判,引发读者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写了大量的喜剧。从一五九三年起到一六○○年止,他写有《错误的喜剧》、《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驯悍记》、《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十个喜剧。这些喜剧的基本主题,既不同于古代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讽刺、夸张  相似文献   

11.
结构主义叙事学注重研究文本的共时性结构,形成一种静态主义的研究模式,但是近年来,西方叙事学逐渐重视对叙事进程的研究.很多叙事作品具有两种叙事进程,一种是显性的,另一种是隐性的.大部分学者只注意到了作品的显性叙事进程,却忽略了隐性叙事进程,也就忽略了作品的潜文本,而这种潜文本往往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与显性文本构成互补或解构关系.《生死疲劳》也存在一个隐性叙事进程,这个隐性进程对小说的显性文本构成了挑战,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反讽效果.对其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个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进程所构成的张力与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丁西林是个“独特的存在”。他善于通过机智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戏剧结构、略带反讽的语气道出生活中“几乎无事的喜剧”,来写普通市民家庭中“无事的喜剧”,在看似轻松的故事中展现的却是人生的无奈和荒诞。据凌叔华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独幕剧《酒后》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小说《爱玛》因其喜剧因素和反讽手法著称。研究者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研究其反讽,却很少有人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其语言的讽刺效果。本文通过分析直接引语折射出的会话含义研究《爱玛》反讽,以期揭示爱玛、埃尔顿先生、贝茨小姐的人物性格以及作者奥斯汀对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反讽:现代小说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作为叙事性文本,《最后的常春藤叶》成功运用叙事反讽艺术,通过绝望/希望、绝情/温情、道德/艺术等悖论元素形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为艺术而生"之艺术精神的无比崇尚。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三个层面深入分析文本,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透视作者隐藏于文本深处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在剧作中,主人公往往一看到对方就会萌生爱慕之情,然后克服各种各样的障碍,最终获得幸福。他们坚贞不渝地追求纯洁的爱情,并为之奋斗。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我们处处能寻到这种爱情模式的踪影。如在《驯悍记》中,鲁禅希欧与毕安卡一见钟情。在《爱的徒劳》中,腓迪南国王等刚出场时看似独立不羁,鄙弃爱情。但是,当法国公主刚一出现,他们便陷入了情网,成为爱神的俘虏。在《威尼斯商人》中,身无分文的贵族青年巴萨尼奥与富家嗣女鲍西娅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7.
小说《一日重生》是作家米奇·阿尔伯姆创作的一部具有疗伤风格的作品。作者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平凡人生活的一个个断面和切片,使读者从平淡中感受爱的光芒。论文讨论了小说中空间化叙事结构,多角度人物塑造和作家时空体等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8.
《鹿鼎记》不同于作者以往的武侠小说,呈现和建构了一个"非武侠"的世界。作者使用宏大叙事与大话文学的内在张力,体现对政治/权威的反讽,并通过"非武非侠"对经典"武侠"叙事的消解,体现对正统文化的解构,呈现出狂欢化叙事与文本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事技巧,"双重"叙事者亨伯特以自我辩解的语言在读者中制造同情,导致了道德判断上的含混;纳博科夫同时运用隐含作者的声音制造出反讽的叙事效果,表明《洛丽塔》并不是一部主动放弃道德判断的作品,而是有着多重叙事效果的复杂文本。  相似文献   

20.
《丰乳肥臀》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但该作品的创作风格和叙事方式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将多种叙事方式相结合,如反讽叙事、复调叙事、宏大叙事和狂欢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当时的历史进行描写,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引起了人们对历史的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